喬文富 馬菊菊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格素質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衡量標準之一,社會對其要求越來越高。然而,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及日趨激烈的競爭給大學生群體帶來空前的壓力,部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與人交際方面存在人格障礙。具體表現在意志品質薄弱、自我中心傾向、知行脫節、主體價值錯位等,分析深層次的原因,筆者著重從自身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人格教育的高度重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等方面來完善人格缺陷,引導部分大學生逐漸克服人格障礙,進而塑造健康的人格,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而努力。
關鍵字:人格;人格缺陷;對策
21世紀,隨著國際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教育科技化、信息多元化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也在悄然發生改變,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的要求愈來愈高,大學生群體肩負著民族的振興,路漫漫而其修遠兮。縱觀大學校園的現狀,不難發現心理咨詢方面的輔導正在完善中,一部分學生主動登門拜訪,這向我們證實,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亟需解決,更嚴重者,有自殺傾向和自殺行為。如果不加以預防,將嚴重影響個別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效率、潛能開發、健康成長。本文就針對部分大學生存在的隱性人格缺陷問題及其對策思考,在遵循人的全面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為培養人格健全的大學生提供借鑒,旨在開辟新的方法應對人格的缺陷。
一、大學生人格缺陷的問題表現
經過實踐調查研究發現,極個別大學生群體中存在人格缺陷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學生的人格缺陷主要是人格缺陷即人格障礙,是人在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中由于與外界的客觀現實沖突而導致的一種心理的失衡、不協調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意志品質薄弱
意志品質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一個人要想在某面表現有所突破,堅韌的意志是其成才成功的保障。具體表現在:在學業尤其考研的路途中,部分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與干擾,意志不堅定。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內心的不堅定、自我調控能力太弱。在就業的選擇上,往往表現出魚與熊掌兼得的心理傾向,大大削弱了意志的堅韌性。
2.自我中心傾向
大部分大學生在寵愛型家庭的庇護下成長,這使他們在生活中有著極大的優越感,凡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自我中心傾向明顯;其次,在學校生活中,身處集體宿舍,依然堅持自我、追求個性,很少替他人著想,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窘迫的境況時有發生。
3.知行脫節
知行脫節主要指大學生對周圍環境的人與事物的認知與行為之間的不相符合現象。明知故犯的不文明舉止隨處可見,如遲到早退、考試作弊、隨手扔垃圾、隨地吐痰、“課桌文化”“墻壁文化”等現象嚴重。更有甚者,部分大學生在校圖書館大吼大叫、嬉戲打鬧、旁若無人地接打電話,用餐時的普遍奢侈浪費現象、校園不雅戀愛行為等等都表現了大學生的知行嚴重脫節。
二、大學生人格缺陷產生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之所以出現以上人格缺陷現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家庭環境是孩子茁壯成長的第一精神和物質家園,家庭關注點、家庭成員結構的特征以及家庭的氛圍在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其次,高校對人格教育的忽視。高校在教學課程的內容設置上大多以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忽視大學生心理人格和社會人格的現實發展規律,使大學生理想人格與現實人格相矛盾從而出現人格分裂;教育方法單一,往往以相關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離,使人格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性的功能減弱,難以實現其應有的教育效果;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形式使得人格教育的個體性滲透更加困難,因材施教的高級目標恐怕難上加難。再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受社會中功利思想的影響,傾向于對新奇事物的,涉獵、沉湎于一些世俗的和物質的追求,精神的追求卻視而不見。最后,自身因素的影響。適應能力差使他們在開闊的視野下內心卻郁郁寡歡、孤獨寂寞,性格的孤僻使其不愿意與人主動交往,出現了人際交往危機。自身參與學校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對一些校園活動的參與更是少之又少,從而導致其意志品質的堅韌性不夠。
三、大學生人格缺陷的對策思考
通過對以上人格缺陷的原因分析,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試圖從以下幾方面思考應對人格缺陷,供大學生群體參考借鑒。
1.通過家庭教育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對孩子的影響潛移默化而又深遠持久。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首先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智力教育的同時多關注生活細節,結合當下發生的事件及時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其次,建立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模式,家長以朋友式的身份對待孩子,有利于陪養孩子關愛他人、的品德,預防自私自利不良品質的滋生。最后,父母良好的婚姻狀況、家庭成員間的和睦關系、交融情感,都對孩子的成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優良的家風給孩子的生長生活環境帶來積極的影響,促進其人格的健康發展。總之,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教養模式和家庭教育氛圍都是大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助力器。
2.重思想政治教育更重人格教育
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除了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外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關鍵在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因此人格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將人格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以提高其人格素質。在教育的內容上不僅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各階段,并從學習、生活、個性發展等方面入手,加強人格教育的引導;在方法引導上,遵循創新理念,探索進行學生間、師生間的雙向、多向交流;在教育形式上,以大班集體輔導為主、配合小型研討班和個別輔導等開放性發展性的模式,為學生營造輕松自在、勇于面對人格缺陷、利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寬松環境。
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表現在國家層面,要堅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要堅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要堅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隨著西方思想觀念的侵入,人們的價值觀悄然地發生改變,生活的多變性和復雜性要求大學生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堅定理想信念,發揮其內在的正能量。其次,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于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航,大學生的人格發展才會向更加健全的方向發展,進而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添磚加瓦。
總之,對于大學生人格缺陷的相關研究僅通過這幾方面的對策調適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繼續升華總結。
參考文獻:
[1]羅桂全、黃金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張慶熊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劉雪勇.大學生人格發展缺陷的常見表現及調試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06-8-27.
[4]黎紅雷.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途徑與實踐[J].太原理工大學,2014.
[5]吳少怡.大學生人格教育[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0.
[6]陶春麗.當代大學生人格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5.
[7]桑偉林.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研究[D].山東大學,2010.4.
[8]邢金萍.當代大學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4.5第20期.
[9]葉帆 張長蓮.社會轉型期大學生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徑探析[J].人才培育,2008.12.15.
[10]梁旭光 許艷.當代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原則和途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5總第422期.
[11]閆世笙.當代中國人格教育芻論[J].延安大學學報,1999.12第4期.
[12]陳國和.當代大學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2003.6第3期.
作者簡介:
喬文富(1987--)男,漢族,陜西橫山人,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
馬菊菊(1992--)女,漢族,陜西榆林人,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學院助管,碩士,研究方向:人格教育與青年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