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元 高春甫 賈曉毓 肖珍 張依婷
一、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
裝備制造業作為我國的戰略產業,是整個工業的核心和基礎。從國外裝備制造企業的成長經驗來看,只有根本性的自主創新才能為企業帶來持久的競爭力和獨占性的壟斷地位。目前,我國已經成為裝備制造業的生產大國,但還不是裝備制造業的生產強國,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基礎制造水平還不高。低水平重復建設、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問題依然突出。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來影響與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密切相關的因素,已經成為理論界和決策層密切關注的焦點問題。
杜傳忠認為,大企業作為現代技術創新的主導性力量,對實現我國自主技術創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Schumpeter J.A認為,在寡占市場中,大企業具有創新優勢;而在競爭性市場中,小企業則擁有創新優勢[2]。李紹東認為,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之間表現為顯著的倒U型關系,大企業往往在行業內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勢力,行業內競爭壓力較小導致大企業的創新激勵下降[3]。魏江結合浙江中小企業集群的案例進行了分析驗證,提出區域內的產業集群科技創新體系,把產業集群研究范圍擴展到區域創新網絡角度[4]。于兆吉從產學研合作出發并結合區域協同創新和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認為今后對裝備制造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研究應該更加傾向于對協同程度的評價。
上述文獻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薄弱的現狀和原因,提出了產業集群科技協同創新的思想。但是沒有從裝備制造業各類人才的特點入手,在產學研結合的內在機理上深入探討創新人才培育的問題,也未找到結合本地實際的實證性研究文獻。
二、我國裝備制造業各類人才特點分析
與各學科技術領域一樣,裝備制造業各級各類人才包括院士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高校科研院所教授研究員,本行業資深經理人,本行業資深技術能手,高校科研院所年輕的碩士、博士畢業生。
在涉及先進裝備制造業的專業技術人才中,最高層級的當屬本領域的院士等國內外知名專家。他們考慮本專業技術領域的宏觀決策,領導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培養高級專家學者和博士生。
本領域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是長期工作在科研和教學第一線的專家學者。他們人數眾多,具體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了解國內外本領域最先進的技術水平和發展方向,對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理論上的指導作用。但是由于學科劃分過細、科研與生產實際之間的差距等原因,專家學者的意見需要懂行的人員進行甄別、歸納、遴選。
本行業資深經理人在行業內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了解本行業現有技術和產品的產、供、銷各環節,熟悉業內資本和產品上下游各種關系,在粗放式生產階段如魚得水、游刃有余。面臨先進制造業技術進步的大潮,他們渴望技術創新帶來現實的經濟利益,但又不了解技術創新人才。
本行業資深技術能手具有初步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憑著自己長期摸索出來的技巧和絕招,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健壯的體魄,創造出較高的勞動價值,得到了滿意的工資回報。他們不懂得設備更新和技術革命,也排斥“有文憑、無經驗”的碩博士和大學生。
高校和科研院所年輕的碩博士畢業生,懂理論、年紀輕、有活力,但是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不了解本行業企業真實技術問題。他們一般進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理論性研究工作,即使進入企業后被安排在某一具體崗位工作,若干年后也不能全面了解該產業集群的核心技術難題,又受到單個企業設備和技術力量的限制,最終難以成為“集成創新人才”。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我國裝備制造業不缺乏各級各類人才,真正缺乏的是能夠廣泛聯系各級各類人才、深入探討實際問題、提出新思想并付諸實踐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集成創新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年輕的碩博士畢業生是培養裝備制造業集成創新人才的重要原料或毛坯,但是如果僅僅按照現行的培養模式,仍然難以大規模產出我國裝備制造業所需的人才。那么培養模式是否可以調整完善呢?
三、我國黨政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我國黨政后備干部選拔培養具有比較完善的制度設計。采取廣泛選拔、重點培養、基層鍛煉、集中培訓、異地輪崗等具體措施,通過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高素質的干部。國家長期不懈地堅持這樣的制度,才能始終擁有一支龐大而有戰斗力的干部隊伍,這是中國的特色之一。
我國的科技管理干部培養也有類似于公務員的基本切實可行的制度設計。但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只有相應的職稱晉升制度,而沒有專門的創新人才培養制度。職稱晉升制度強調學歷、外語、工作年限等基本條件,強調專業方向、科研項目、論文級別等狹窄領域的條件限制,強調系列研究。這樣的考核管理制度不利于集成創新人才的培養。
黨政干部培養不限地域單位、不限行業專業、注重工作過程、長期觀察培養,容易培養出綜合性大思維的人才。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強調專業方向、強調系列研究、考察論文課題、限期檢驗成果,容易培養出服從型、操作型、工匠型人才,而難以培養出具有大視野、新思想、獨創性的集成創新人才。
四、“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鑒賞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黨委和政府為探索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在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項重要創新與實踐。科技特派員是國家和地方現階段推行并實施的重大舉措,是指經地方黨委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選派有一定科技專業理論、技術、工作經驗、指導方法、管理能力、年富力強的專家、教授、研究員、博士等中青年知識分子,深入到農村第一線,長年累月地和農民在一起,工作在農村、服務農業,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三農”。據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2016年3月1日在科技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科技特派員已達72.9萬人,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5.14萬個,創業企業1.59萬家,建立科技特派員服務站1.6萬個,直接服務農戶1250萬戶,受益農民6000萬人,選派一大批科技特派員到“三區”開展創新創業服務,涌現出一批優秀科技特派員。
農業科技領域的高層次專家和中青年碩博士,既工作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又深入到農村生產實際第一線;既能發現生產實際中的技術難題,又能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典型的科學問題,并通過科學研究解決問題;他們既是科技工作者,又是農民。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突破了科技工作者因自身身份地位原因而脫離生產第一線的身份性障礙,突破了學術理論研究脫離農業生產實際的學科性障礙,突破了農民遭遇技術困難又沒有能力總結歸納形成科學問題的知識性障礙,是一項經過十多年時間檢驗的重大制度創新。
五、“行業科技聯絡員”制度設計
有別于農村科技特派員派駐鄉鎮,不宜簡單地將“工業科技特派員”派駐企業,而應該將“行業科技聯絡員”派駐行業協會。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工業企業不同于農村,有著明確的產品定位和嚴格的生產工藝流程,派駐的科技人員不能擅自改變生產工藝進行科學試驗;二是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現階段金華市的中小企業起源于小作坊式的私營企業,基本上是一個個獨立經濟核算的加工車間,企業主不可能投入資金、時間、設備進行技術改造,而是更愿意花錢購買先進的成套設備;三是同一行業的“小企業大集群”具有共同的技術難題和技改愿望,一旦有了成熟的新技術,很容易在行業內推廣。
有別于農村科技特派員“單兵作戰”的技術服務方式,先進裝備制造業的集成創新需要“多兵種協同作戰”。需要有人長期深入行業企業,了解企業產供銷和行業產業鏈上下游全過程的技術現狀,發現產品問題,轉化為專業的技術問題甚至科學問題,定期形成技術報告,向主管的政府官員、業內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企業職業經理人傳達。需要有人及時了解政府的行業政策、科技政策,向業內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企業職業經理人傳達。需要有人在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之間充當聯絡、“翻譯”、協調的角色,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將業內重要的技術信息傳遞給對方。能夠擔當如此重任的人員,叫作“行業科技聯絡員”。
六、建立“集成創新人才培育機制”
最適合擔任“行業科技聯絡員”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青年碩博士。他們身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良好的工作崗位保障,有條件且安心從事科研工作。他們憑專業學識可以與“導師輩”專家學者甚至院士等國內外頂尖專家進行學術交流,能夠與相近學科同行進行學術問題探討,能夠深入行業與職業經理人討論企業管理與運作問題,能夠深入企業與一線工程技術人員交流技術問題,還能夠與主管的政府官員討論政策方面的問題。
最類似“行業科技聯絡員”的成熟制度是“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行業科技聯絡員”接受地方政府派遣,在本學科專家指導下,帶著專業知識技能,深入行業企業一線,與工程技術人員交朋友,在工作中熟悉行業企業,發現并分析技術問題,聯絡上述各方人員共同進行集成技術創新,逐步形成龐大、穩定、有戰斗力的集成創新團隊。
參考文獻:
[1]杜傳忠.網絡型寡占市場結構與企業技術創新——兼論實現中國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條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14-21.
[2]Schumpeter J.A.Capitalism, Socialism,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1942.
[3]李紹東.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企業規模與創新[J].中國科技論壇,2012(2):53-58.
[4]魏 江.產業集群: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