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浩
【內容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德育教育逐漸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同樣也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任務。德育教育是滲透入初中教學的各個學科的,就初中地理學科而言,其中也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同時就德育教育而言,地理學科對于學生的德育培養也是其他學科所不能做到的。因此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地理學科的存在對于學生的德育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也將以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學中的重要性為前提,談談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將德育教育滲透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德育教育 初中 地理教學
引言
現如今社會中的很多現象都極力檢討著人們的素質,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德育教育也逐漸成了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初中地理教學能夠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念,幫助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科學理念。地理在初中的學科中有著極強的綜合性,作為一門必修課,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將德育教育和地理教材有效的結合,因此如何講德育教育滲透初中地理教學也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
一、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學中的重要性
所謂德育教育即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地理學科雖然看似和德育教育的內容相差甚遠,其實不然,地理學科中的諸多內容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德育素材。地理教材中的地球資源現狀,人口的分布,資源的分布,以及現階段的地球環境的狀態等相關內容都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資源觀,人口觀,以及環境觀,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現階段的社會中,人們的精神文明逐漸弱化,到的理性日趨下滑,因為有效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進而改善這一現狀,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社會中的有用之才。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教學活動中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地理是一門內容極為豐富的學科,并且很好的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合在一起,這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更好的將這些內容融和到自己的生活中。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地理的這一特點,更加強化了地理學科的功利性,這樣的形式,很難在保證了學生能夠扎實的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能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
例如,在學習保護環境的相關內容時,學生對于地球環境的認識,或許只存在于教材中的文字和圖片的介紹,但是教師能夠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則起到了非常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會用到垃圾袋,去超市會用到白色的塑料袋而這些終會被當成垃圾扔掉,而這些就是影響地球環境的白色污染,讓學生聯想一下自己家庭中日常制造的垃圾對于地球的影響,而且我們所在的學校,城市,國家更是會以更多龐大的數量存在,進而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有效改善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教學中,并不只是在努力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識,其中有效的運用教學方法,也可很好的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知識蘊藏在很多的章節中,在教學活動中發現并不是困難的事,但是要做到在發現了德育素材時能夠有效的結合適當的教學方法,則會在提高了教學效率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將德育理念滲透學生的內心。
例如,我們在學習人文環境,人口分布等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因為就我國而言,就有56個民族組成,每一個民族的習俗都是不同的,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和了解的知識。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可以將世界各個地區的人口分布,風俗習慣進行總結,分類,各個小組間可以交換意見,相互學習。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讓學生學會合理地分配工作,讓學生了解更多地區的風土人情,進而去尊重其他地區或者民族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
3.有效利用課外時間滲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關于德育教育的滲透大都只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但是相對于德育教育是滲透在學生學習的整個環節的,因此教師還要能夠在課外時間將德育教育有效的滲透其中。即是,教師可以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或者學生在參加課外的活動,如踏春等活動時,讓學生親身的感受到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或者在課外作業的布置中,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內容,多聽聽學生們內心的聲音,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念。
總結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現階段教育環節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學生們成長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基本內容。地理作為知識覆蓋面最為廣泛的學科,在教學中是最容易能夠做到滲透德育教育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將德育教育更有效的滲透教學活動中還需要等待我們去發現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這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凌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淺析[J].現代交際,2012(10):145.
[2]孫芳, 殷竹. 德育滲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112.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云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