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霄勇
【摘 要】 在合理科學的數學問題情境中,學生新的知識需求與其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創設,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小學數學;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法就是指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探索,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僅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意識,調動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長遠發展。
一、以舊聯新,搭橋鋪路
在新課的設計上要找準舊知識和新舊知識的聯結點,采用這種“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如教學《環形面積的計算》時,先出示兩個半徑分別為5厘米和2厘米的圓,讓學生先計算出兩個圓的面積,然后啟發學生想:圓的面積和環形面積有什么聯系?老師通過課件演示,把兩個圓重疊在一起,形成兩個同心圓。通過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學生理解了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從而實現知識和方法的“遷移”。
二、激發興趣,啟動認知
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學《循環小數》時,以三種顏色的交通信號燈的變化規律為例,這時老師引導說:“紅、黃、綠燈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循環現象。以此引出數學計算中出現的這種現象——循環小數。”
三、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適當創設“問題情境”,提出疑問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積極思維。在教學《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先出示3×5和4×4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那么,到底怎么求它們的面積呢?疑問萌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開始了新知識的探究。
四、設置懸念,引導探究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學生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課件出示一個直角三角形玻璃板,并提問:“你們知道這個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嗎?”學生對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這時老師并沒有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進一步引導探究。
五、引導觀察,建立表象
運用實物、模型或多媒體等進行教學,具體直觀地揭示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獲得較深的感受。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課件呈現紅領巾的形狀是三角形。學生建立表象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實例,教師也參與舉例。課件顯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問:“紅領中、小三角旗、房架,從它們的形狀來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三角形的概念。
情境教學的創設不僅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同時,通過各種情境的創造豐富了教學課堂,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真正體現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將素質教育落地執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尚娟娟. 小學數學情境再構建教學探尋[J]. 內蒙古教育,2017(12).
[2] 劉瑩.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