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敬
越野行走最早起源于北歐芬蘭,運動員需要利用雙手持杖完成動作指標,其運動方式涉及平地走、手杖操、山地走等多種形式。早在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將越野行走運動引入,并結合此項運動的健身效果與有氧消耗特征作為宣傳范式,達到了快速推動的積極效應。目前除專業運動員之外,我國已有近百萬大眾健身愛好者參與此項運動。但是在越野運動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運動損傷比例也呈現出上升趨勢。為此本文以越野行走運動的特征作為分析基礎,提出訓練規劃的改進方向,以期達到預防運動員身體損傷的最佳效果。
本研究選取山西大學商務學院2016級17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5例,女性80例。所有學生在參與越野行走運動之前并未從事過類似體育運動,同時并不存在下肢功能障礙與關節損傷的個案。
在第一學期采取常規訓練方式,所有學生參與越野行走運動,并不針對訓練內容設定限制,以學生的身體承受能力感知為基礎,自行設定訓練量與訓練指標。第二學期調查學生越野行走運動能力的耐力情況、下肢關節保護情況。
對收集回來的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及分析。
記錄學生在接受越野行走運動之初的耐力指標,分別以5000m和10000m的行走時間為評價指標。在第二學期評估學生在相同賽程中的時間完成度。同時以學生自我感知下肢關節是否能夠承受耐力訓練為評價指標,以學生退賽為評價基礎。要求學生在感受到下肢關節出現腫痛后及時退賽,從而評估下肢關節的運動耐受度。
在經過了第一學期5個月的越野行走訓練之后,學生5000m與10000m的運動時間有所縮短,證明自主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提升運動耐力的效果。但是少部分學生出現了下肢關節的腫痛現象,也可以證明在缺乏預防措施的情況下,學生容易在反復練習中造成身體損傷。其訓練前后的數據指標統計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學生在自主訓練之后,雖然在越野行走運動耐力方面有所提升,但是也同時出現了部分下肢關節腫痛的個案。而總結其訓練損傷的情況主要存在兩點因素,分別為訓練量過大而造成的關節損傷,以及訓練量失調而造成的機體疲勞。
3.2.1 訓練量過大而造成的關節損傷
越野行走運動中對于運動員的身體損傷特征與其特殊的運動競賽環境存在較大的關聯度,由于此項運動在競賽環節中屬于下肢關節的重復性運動,而其運動頻次極高,因此造成了運動員下肢關節損傷的不良情況。在本次調查中發現,8%的學生在進行5公里訓練后出現下肢關節腫痛的現象,而在10公里的訓練后,有15.5%的學生出現下肢腫痛的情況。導致此類身體損傷的主要因素在于,越野行走運動中規劃的訓練量過大,而造成了普遍運動員的關節損傷情況。

表1 越野行走運動第一學期自主訓練前后對比
3.2.2 訓練量失調而造成的機體疲勞
在本次實驗中發現,部分運動者在經歷了5000m越野行走運動后發生了cTnT肌鈣蛋白、Myo肌紅蛋白、以及缺血修飾白蛋白的大量流失。同H-FABP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與GPBB血清糖原磷酸化酶的快速升高。運動前GPBB血清糖原磷酸化酶為22.28±3.47μmol/L,運動后GPBB血清糖原磷酸化酶為26.44±3.57μmol/L。而H-FABP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運動前僅為16.52±0.46ng/ml,運動后升高至17.27±0.99ng/ml。這一研究結果證實了越野行走運動時訓練量失調,容易造成運動員心肌細胞膜通透性增加,以至于身體機能的疲勞感增強。
越野行走運動是對運動員精神與體能的考驗,但是對于過量運動而產生的身體損傷也要加強預防,才能保護運動員的運動生命。在以往調查中發現,越野行走運動員的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較強,抗壓能力較大。對于耐力運動特征較強的越野行走運動而言,這樣的心理素質是贏得比賽的基礎保障,但是也同樣增加了運動員身體損傷的發生幾率。
運動員在比賽前期為了達到預期的訓練指標,盲目增加訓練量不僅造成了身體機能嚴重透支無法迅速恢復,同時也造成了下肢關節的多重運動損傷。因此,在日常訓練中必須給予運動員心理干預措施,引導運動員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避免出現由于自身要求過高,或者承受比賽壓力,而造成心理負擔,并轉化為過激訓練的不良方式。
雖然以比賽項目作為訓練指標能夠強化運動員的競賽意識,但是對于越野行走運動而言,其訓練量的不斷累積,也是產生身體損傷的直接因素。如果無法調整運動員的最佳競賽能力,反而苛求通過反復訓練的積累而達到訓練目標,也會嚴重影響越野行走運動員的運動生命。
為此,在常規訓練中必須適當調整越野行走運動員的訓練量。通過力量訓練與有氧訓練的協同效果,支持訓練目標達成,而并非單純依靠總體訓練量來支撐訓練效果。一方面,需要以運動員自身的身體機能為衡量指標,明確其能夠達到的最高訓練量。以此為訓練量規劃的基礎單位,在日常訓練中,適當增加訓練量作為提高身體耐力的方式,但是也要以運動員是否恢復到初始狀態為評價條件。如果運動員并未在運動量小范圍增加的過程中快速恢復,則需要重新規劃訓練量,從而保證運動員的訓練活力與身體恢復情況持平。另一方面,需要制定針對長期訓練的恢復周期考察指標,在此指標中設定運動員身體機能的恢復周期。
由于訓練量過大而造成的下肢關節損傷,需要通過增加拓展下肢關節的保護性輔助訓練科目的方式進行預防。而針對越野行走運動的特殊性,其運動員本身的下肢關節活動極為頻繁,而且長期保持一定的運動習慣,從而造成了下肢關節的重復性磨損。因此,需要轉變以往的訓練模式,一方面通過力量訓練增強運動員關節處的肌肉耐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轉化耐力訓練的方式更改下肢關節的單一活動規律。
首先,根據運動員的耐力指標設定下肢力量訓練的保護性輔助訓練科目。采取負重蹲起的訓練模式,增強足底肌肉、小腿腓腸肌、跟腱肌、大腿肌、小腿肌、以及髖肌和足肌等下肢肌肉群纖維組織的耐受力。從而以肌肉群保護降低關節活動范圍,降低受到的外部預應力影響的不利因素。其次,在日常訓練中盡量降低單一重復性的訓練內容,以其他有氧訓練內容配合耐力訓練的優化結構調整。最后,在越野行走運動中上肢運動量增加并不會直接造成身體損傷,但是也能夠提高運動員的身體機能耐力。因此,增加上肢訓練比例,以此作為降低運動員身體下肢訓練的關節磨損也是有效預防身體損傷的重要方式。
越野行走運動中運動員身體損傷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訓練量過大,重復性訓練比例過高,造成了運動員的下肢關節損傷。其二,訓練量與恢復周期嚴重失調,從而造成了運動員的機體疲勞,而且無法在短期內快速恢復。為此,建議從三方面著手,預防運動員身體損傷。一方面,通過提高越野行走運動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加強教練員、醫療輔助團隊、以及運動員的心理防范底線,有效控制訓練量與心理預期的平衡點。另一方面,合理規劃越野行走運動的運動量比例,同時采取拓展下肢關節的保護性輔助訓練科目。進而調整傳統的訓練方式,達到科學訓練的最佳效果,在提高越野行走運動員身體耐力的同時,最大限度的進行運動員安全保護,降低身體損傷發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