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針對聯絡口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理念,把任務貫穿“譯前準備—課堂活動—課后實踐”全過程,以學生完成任務架構學生能力和認知發展道路,強調口譯任務的“真實性”,致力于縮小口譯教學效果與現實口譯需求存在的差距,以提升學生職業能力。通過實驗,發現任務型教學法能提高訓練效果,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口譯;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梁敏娜(1987- ),女,廣西融水人,碩士研究生,廣西外國語學院歐美語言文化學院英語專任教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學,口譯。
一、聯絡口譯人才培養現狀
1.聯絡口譯的定義和特點。聯絡口譯(Liaison Interpretation),也稱陪同翻譯。孟志敏(2007)認為主要指外事聯絡和外事接待工作中的口譯工作,涉及迎送來賓、行程安排、商務訪問、旅游接待、禮賓禮儀、會展會務、休閑娛樂、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的內容。聯絡口譯有其特殊性。聯絡口譯中話輪轉換快,需要譯員具備靈活的反應力。聯絡口譯涉及范圍廣,參與方多,需要培養獲取跨學科知識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職業素養。聯絡口譯場合是職業場合也是中外交流的紐帶,這要求譯員具有自信端莊的言行舉止和精準干練的職業氣質。
2.聯絡口譯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在國外,英國的巴斯大學和美國的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等院校較早進行聯絡人才培養,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巴斯大學建立了一體化的聯絡口譯教學體系。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直觀和互動教學。在國內,聯絡口譯人才培養的研究起步晚,數量少。李鈺(2015)應用合作學習理念在英語聯絡口譯教學中進行情景角色模擬,發現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溫正濤(2013)在口譯技巧的理解環節,應用任務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研究了在技巧的認知和理解這一層面,沒有進一步應用于譯前準備,口譯實操和課后實踐。縱觀國內聯絡口譯教學,大多使用“講解示范——操練——產出”的模式,學生缺乏對聯絡口譯復雜性的全面認知,不利于職業綜合素質的養成。
二、任務型教學法對聯絡口譯教學的啟示
任務教學法(Task-based approach)是指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 (1996)提出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
1.前任務 (Pre-Task) ——教師引入任務。2.任務循環流程(Task-cycle):(1)任務(task)——學生執行任務;(2)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準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3)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3.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1)分析(analysis)——學生通過錄音分析其他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2)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
Willis的任務型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的“講解示范——操練——產出”的模式,更關注交際和合作學習。關于任務的解釋,專家學者各有說法,但大體上都認為任務來源于生活,應具有真實性,“從做中學”。任務型語言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及注重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
聯絡口譯與社會交際活動緊密聯系,順利完成口譯本身是譯者的一項任務。因此,聯絡口譯教學不應只是為應付考試或資格證書作簡單的句子、段落上的語言轉換訓練,還應注重任務完成的過程體驗,關注譯者角色的進入,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從這個角度看,任務教學法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
三、任務型聯絡口譯教學行動研究
1.方案設計。筆者對以往教學進行反思,發現:口譯學習時間不足,口譯現場感和學習氛圍不足,課堂口譯效果與現實表現脫節,缺乏百科知識和口譯學習動力等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指導主體的原則下,把 “任務型教學法”與“翻轉課堂”結合在一起,構建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為參照的口譯技能培養模式,建立任務貫穿于“譯前準備——課堂展示——課后操練和實踐”全過程的學習模式。
2.行動方案的實施。筆者在本校英語專業進行動研究,使用任務型教學法展開聯絡口譯教學一個學期。具體做法如下:
(1)課前任務:實施“做先于講”的課堂翻轉。課前一周,告知學生課堂即將在課堂中開展的口譯任務,讓學生帶著教師設計的任務完成譯前準備,以拓展學生獲取百科知識的能力。如需突出某種口譯技能,需將該技巧以 “單元微課視頻”的方式上傳網絡,讓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練習任務。這一設計把Willis 的Pre-Task “教師導入”環節移到了課堂開始之前,能夠延長學習口譯的時間,激發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2)課堂任務:第一步,基于真實的口譯案例進行改編,創造口譯情境,組織現場模擬口譯,教師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完成口譯任務。這一環節,教師不僅要觀察學生語言轉換之“信、達、切”,還需關注學生肢體語言是否自然和自信,現場把控力如何,活動協調和應變能力如何,是否有處理交際沖突的能力等語言之外的職業規范和素養。第二步,抽2-3組,整合第一步的模擬,選擇最佳譯本,進行口譯展示。團隊合作與現場展示能給學生一定壓力,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克服怯場等心理障礙。教師注意考察學生表現并給予反饋。第三步,學生通過錄音分析自己和其他任意一組執行任務的情況,并總結匯報。通過自評和互評,總結提高。第四步,教師點評,講解難點,帶領學生進行鞏固練習。(3)課后任務:口譯實踐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后發送完成結果和反思給教師。師生互動,不斷改進和提高。
2.任務型聯絡口譯教學的效果和反思。
(1)現場模擬口譯測試。第一次測試(測試1)放在學期第一節課,第二次測試(測試2)放在學期期末,實驗班人數為35人,各項口譯評價指標中,成績達到80分(含)以上的人數占全班人數之比見下表:
通過對比,綜合能力整體得到提升,效果明顯,語內能力有所提高,語外能力的提升尤其突出。
(2)學生評教:這門課評教得分為94.23(滿分100分),學生的滿意度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任務型口譯教學模式的認可程度。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評語如下:
學生1: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用起來了。學生2:梁老師上課認真負責,課堂氛圍活躍,形式多樣豐富,符合學生實際接受能力,口譯水平得到很好地提升。學生3:首先,老師上課的教材已經不局限于書本了,材料來源很豐富。其次,老師采用錄音的模式讓學生參與(指的是口譯現場模擬展示),增加了我們的積極性,而且這樣子也挺有趣的。……學生4:老師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課堂氣氛活躍,組織學生討論,提供豐富的內容,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對10位學生進行訪談:(1)有5位學生反饋在口譯展示中感到緊張,原因是害怕出錯,不愿意讓別人看到。但是經過努力,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后,緊張感減少。(2)有學生不愿意在課堂上對別人進行評價,原因是怕傷害同學自尊心。(3)有3位學生反饋研究生方向愿意選擇口譯,有2位學生反饋準備報考上海外語口譯資格證書考試和CATTI資格證書。
通過測試、教學評價和訪談的數據來看,任務型教學法在口譯教學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訓練效果,提升職業綜合能力。但是,評價方式上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可以考慮采用匿名評價等保護學生隱私的方式進行評價。
四、結語
本文把任務型教學法應用在聯絡口譯教學,貫穿課內和課外,延長口譯學習時間,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規范和氣質,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學生課堂表現與現實表現存在差距的問題,而且能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交際和抗壓等能力。然而,本文研究對象僅為本校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在任務型教學法的行動研究和平行研究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和深入驗證。
參考文獻:
[1]李鈺.合作學習在英語聯絡口譯情景角色模擬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15(17).
[2]孟志敏.口譯之我見[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