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高校,它的主體工作就是對人才的培養,在這個培養過程中,教師是影響人才培養的水平和品質的關鍵所在。而公共課教師作為高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象必將直接影響到是否他是否能夠擔當起國家、社會、個人賦予的文化重任。
【關鍵詞】公共課;教師形象;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孫麗娜(1981- ),女,碩士,齊魯醫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英語)。
公共課是各個高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開設,其所有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習的課程。在各個高校中,一般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公共課,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高等人才素質培養方面的基本要求。為了使學生得到綜合全面的發展, 促進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公共課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塑造大學生完整人格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視的課程。
教師形象是作為教師角色的一種社會期待以及自身角色的外化和表征,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以及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對教師職業的社會職能,職業的特點和角色行為的一種較為穩固并且概括的評價與整體印象。那么如何才能完成老師的“教書育人”的任務?為此,本文旨在討論公共課教師形象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公共課教師區別于專業課教師,他們是面向全校的學生教授課程,因此接觸到的學生范圍更廣,同時教學任務更重。教師的形象筆者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公共課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知相對理性并且客觀,對于大學公共課能夠更好地完善學生的素質方面,超過九成以上的教師都表示贊同。由此可見,對于公共課教師這一崗位得到社會和自我的充分認可。公共課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有壓力感。因為工作強度大。調查中顯示即使工作時間五年以上的教師,有百分十九十以上的教師開學第一周有失眠現象,并且普遍反映狀態不好需要調試。問卷當中顯示接近百分之六十的教師年承擔純課時量在420學時以上,其中竟有占17.22%的教師課時量達 500 學時。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師資配備不足。公共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間存在許多差距,經常缺乏平等參與的機會。在調查中顯示許多教師表示存在許多現實的困惑,有失落感。
課堂教學管理一直被認為是影響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茖W的課堂教學管理對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和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公共課教師在其課堂教學管理中起“主導”作用,那么教師的專業素質必然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經過調查顯示,當前公共課教師的專業素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公共課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整體專業發展水平不夠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活動往往流于形式,專業發展制度不夠健全。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從個人層面來講, 公共課教師需要增強職業認同感和反思意識,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從學校層面來看,在人員數量和結構上作出調整,是公共課教師能夠有時間和精力去深化認識自己的職業,了解學生的現狀,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教學能力的高低是決定了這個教師是否能贏得學生尊重和信任。具有良好的教學能力的教師在課堂上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調查的數據顯示,接近72%的學生反映一少部分公共課的教師會在課堂上放個電影或者學生自己自習,不夠認真負責。接近78.3%的學生反映一少部分公共課的教師上課會照本宣科,沒有重點和主次,不能結合國內時事和知識熱點問題。大學公共課教師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大學生,他們是一群既有思想又有主見的說生生的個體,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要傳授給他們知識,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從更重要的角度來講,需要的是幫助學生們健全人格,實現完整的自我認知能力。這無疑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自己的人格足夠完善,才有可能去幫助學生們,否則適得其反的可能性較大。在調查的數據中顯示有50%的老師會和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經驗,70%的學生反映有一少部分教師會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可見大部分公共課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談心,彼此分享經驗的機會不是很多,這方面應該引起教室們的注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校應該加大對公共課程的重視程度。增加在公共課教師的教育的機會以及培訓方面的經費投入。通過樹立公共課教師隊伍中的典型人物,引入激勵機制,激發廣大教師的職業熱情,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充分發揮公共課在職業教育中的魅力。學校各級領導需要增強對公共課教師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及引導能力。適時出臺相應制度,同時保證上級政策能得到及時的、有效的貫徹落實。堅持合理引導,盡量滿足公共課教師的正當需求,對一些政策性的東西需要進行耐心的解釋和說明,做到及時消化認識上的偏差及誤區,盡力讓所有教師的利益能得到最大化。確保充分發揮我黨基層組織在職業價值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公共課教師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德育能力,主動去了解學生,以善巧的方式把文化知識傳播到學生心里。
參考文獻:
[1]北京教育學院心理系.教師實用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0.
[2]傅道春.教師行為訪談[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
[3]王海燕.高等院校公共課教師的職業倦怠現狀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