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流行語傳播速度快、普及度高、應用性強,大多網絡流行語有時也會被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此前,中英混合現象多出現于句法結構中漢語句式與英語詞匯的混用,如:“Boss今天的schedule已經滿了,你有appointment嗎?”。而近期,一種新的中英混合構詞現象,如“人見人eye”(人見人愛)、“談cellphone生”(談笑風生)、“無可phone告”(無可奉告)等,首次將漢語詞語的某些成分根據發音轉換為英語,出現于網絡用語中。本文主要從網絡流行語中新興中英混合詞的起源、結構和特殊語義作用方面進行研究,并從社會認知角度對該構詞方法的能產性和社會普及度進行探討和分析。所有語料均來源于網絡。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網絡流行語;中英混合詞;新興構詞
【作者簡介】吳致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耳曼語言文學系。
此前,一條內容為:“學到一個新詞:無fuck說。(筆者注:無話可說)”的微博受到廣泛關注和轉發。值得關注的是,多數人在轉發過程中也會創造出類似的中英混合詞,如“fun fun之交”(泛泛之交)、“cheer不舍”(鍥而不舍)、“半tour廢”(半途而廢)、“皮蛋solo粥”(皮蛋瘦肉粥)等新詞,而這些詞匯的創造大多并不僅僅是依據構成新詞的英語部分與原詞發音的相似性,而同時,新詞中的英語部分擁有與原詞相符或相關的語義,甚至通過此種改變擁有了一種在語義上如語氣、程度、方式上的加成。
筆者認為,這是現代漢語構詞中,第一次將漢語轉化為英語的構詞方法。在我們已經借用英語的單詞中,多是將英語音譯為漢語,如西方引進的概念: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現代流行語中的派對(party)、粉絲(fans)等,不勝枚舉,而將漢語根據諧音轉換為英語,并不多見。
此外,在音譯時,也很少有語義相關的構詞。大連方言中常用“血”作形容詞或程度副詞,意為“很、非常”,如“這個面包血好吃”(這個面包很好吃),其來源于對殖民地時期英國人常用副詞“bloody”,屬于意譯范疇,繼承了原詞的語義作用。而新興中英混合詞中,將漢語轉化為英語,發音和語義都實現了繼承,下文中我們將會分類討論。
1.新興中英混合詞多出現于漢語的四字詞語和成語,英語部分在四字詞語和四字成語中替換一至兩個漢字,替換兩個以上漢字屬及特殊現象;
2.一個四字詞語或成語混合詞中至多出現兩個英文單詞,且兩個單詞均為單音節詞;
3.單音節英文單詞可替換一個漢字;
4.單音節英文單詞可替換兩個漢字,但必須是閉音節、或重讀音節有兩個輔音:book思議(不可思議)、cheese妙想(奇思妙想)、心如dog(心如刀割);但也有特例,如cheer不舍(鍥而不舍)和半tour而廢(半途而廢)中,“而”字本身就是元音音節,與英語[?]或[r]發音相似;
5.雙音節英文單詞一般替換兩個漢字。
根據新中英混合詞的起源、結構和語義變化,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純諧音轉換詞、語義加成詞。
1.純諧音轉換詞。該類構詞中,新獲得的中英混合詞與原詞語義相同,英文部分與所替換的中文漢字間只有諧音,沒有相關語義。
此類詞匯在發音中可能通過英漢轉化獲得強化,如發音變得更加緊繃從而強化語氣,但純諧音轉換詞的能產性很高,但個體詞匯在傳播過程中因其語義沒有變化,不能代替或加強原詞,在應用方面有很大限制。
2.語義加成詞。語義加成詞是指在新構成的中英混合詞中,英文部分不僅發音與原詞替換掉的部分相似,其語義也在新詞中獲得了語義繼承,使原詞獲得了語義上的變化和加成。
首先,新詞中的英文部分與原詞中所替換的的漢語部分語義不相關,新詞在語義上有新的成分加諸于原詞中,可以當作方式狀語或定語來理解。
同時,也有新詞中的英文部分與原詞語義相關,此種情況有很強的隨機性,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語言的相似性,使人印象深刻。
混合語的出現反映出中國人對異族的文化觀念的轉變。網絡用語中新興中英混合詞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網絡應用人群、乃至整個社會語言群體在英語學習、語感建立和語言使用上的變化和提升。這是因為我國英語學習的大環境為作為網絡使用主體的青年一代打下了一定基礎,頻繁的國際交往是國內中英混合語日益流行的基礎和推動力,反過來個體對英語的探索和領悟也會在網絡環境中影響其他人、激發大眾的創造靈感,由此在語言方向上共同形成中英混合的網絡語社會環境。
但中英混合詞的應用也有一定的語言群體限制,不同于英文向中文的音譯,中英混合詞的輸出對象依然是中文使用者。所以,中英混合語碼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現象,兩種語言可以相互融合或相互改造,但卻不會相互完全替代。
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結果并不是作為環境不相關的事件出現的,相反,大多數的結果隨行動產生,因此,個體如何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結果。網民在現實環境中或網絡空間中得到的預期結果越好,他們使用該類詞匯的頻率就越高。
參考文獻:
[1]andura A.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