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統功能語法下的主位結構理論關注信息的推進和發展模式。本研究采用描述法,對美國和中國的官方網站上城市介紹外宣文本進行比較,分析相同性質的文本在兩種語言中主位推進模式的異同。
【關鍵詞】主位結構;主位推進模式;城市外宣
【作者簡介】鐘璇,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系統功能語法認為,分析主位推進模式有助于“研究語際的語義聯系,以及語段中主題的展開模式。”本研究所涉及的中英城市外宣文本取材于城市官網和維基百科,屬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具有典型的主位推進模式。
功能語言學派創始人Mathesius(1928)首次提出主位和述位的概念;Halliday進行了進一步解釋,認為主位是話語信息的出發點,是引導語境中小句發展的成分,其余成分稱作述位(Halliday,2008:64-65)。當主位與主語一致,該主位被稱為無標記主位;反之,該主位為標記主位,如(“#”提示標記的主位):Like other major cities in the Sun Belt, #Orlando grew rapidly during the 1980s and …; 在中國過去的八個世紀里,#幾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擁有著不可磨滅的民族和歷史意義。
語篇中,多個句子之間主位與述位相互聯系和變化就叫推進(progression)。語言學家對主位的推進進行總結,得出不同的推進規律和主位變化的基本模式,即主位的推進模式(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經比較,中外學者提出的多種推進模式有交叉重疊的部分。本文涉及到的幾種主要推進模式包含以下三種:A.同一個主位+不同述位;B.前后句子各帶不同的主位和述位;C.前一句的述位=后一句的主位。本研究所研究的語料包括美國城市介紹文本與中國城市介紹文本,主要來自維基百科與中國政府官網。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英文與中文的主位推進模式有共同之處,也存在差異。
1.美國城市介紹文本分析。以維基百科上西雅圖為例進行主位結構分析。該語篇共21個句子可作為主位結構分析的單位。21個主位中,共有19個無標記主位,其中12個是城市名稱或同意表達,如the city,余下10個主位圍繞該城市,對其歷史、發展情況等進行簡述;在余下的2個標記主位中,2個是對城市本身情況的描述,如With an estimated 634, 535 residents as of 2012與As a major gateway for trade with Asia。
通過統計,該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為A、B、C三類模式的綜合,但主要為A類,即相同的主位帶不同的述位。如,Seattle is a coastal seaport city and…; The city is situated…。這一推進模式取決于城市外宣文本的性質。由于城市外宣文本的受眾多為對該城市不甚了解的人群,因此屬于信息型文本。語篇主要是由各種重點信息羅列而成,旨在讓讀者迅速了解該城市的概況,不在于深究細節問題。
而且,美國城市介紹文本的主位主要是簡單的無標記主位,其中城市名稱及同義詞(組)占大部分。因此,在這類文本中,城市作為重心信息,被多次強調,以加深讀者的印象;而余下的標記主位則構成一條主題線索,抓住主位的信息便能大致了解該文本的思路和主要內容,這些主位的信息包括城市的歷史,發展情況,涉及的人物等。在該文本中,僅僅有兩個標記主位,這兩個標記主位皆是對其述位信息的概括總結,與述位信息存在嚴密的邏輯聯系。
2.中國城市介紹文本分析。筆者發現,中國城市外宣文本呈現兩種類型。一種的主位推進模式與英語文本相似,更注重關鍵信息的羅列。另一種文本則與上述文本不同。以重慶官方網站的城市簡介為例。該語篇共15個句子,以城市名作為主位的僅兩處,而在余下的句子中,城市名皆出現在其他的位置上,這一點與英語文本差異較大。如,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歷史又一次把重慶推上了新的起跑線。中文句子的起始部分并不是緊扣主題,而是先出現一個非主題成分作為句子起點,然后在句子中間或結尾部分引出句子的焦點信息(李家春,2013:75)。由于信息較為分散,語篇由流水句式組成,內部銜接松散,如果僅看主位的列表,難以看出該語篇的主題。
基于中外文本對比分析,城市外宣文本的主位推進模式主要為A類,即同一主位+不同述位,其中穿插有B類和C類。這主要由該類文本的性質決定的。城市外宣文本受眾為外國讀者,因此需要以“城市名稱”為中心,加深讀者對該城市的印象,并以發散的形式,對該城市的主要特征(地理、人口、經濟實力等)進行有邏輯地闡述。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Christian M.I.M.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Arnold,2008.
[2]Mathesius,V.“On Linguistic Characterology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Modern English” in Vachek,.J.(compiler),A Prague School Reader in Linguistic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28.
[3]李家春.城市外宣翻譯跨文化文本重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