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菁 王梅君
【摘要】本文主要從生態翻譯學的角度分析國內旅游景點名稱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發揮。通過闡述生態翻譯學和譯者主體性的定義,本文主要分析在旅游景點的翻譯中,譯者為了適應生態環境,在翻譯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優化翻譯選擇,更為關注雙語文化內涵和交際意圖的實現。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旅游景點名稱翻譯;譯者主體性
【作者簡介】戴菁(1979- ),女,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翻譯、ESP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王梅君(1982- ),女,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大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從生態翻譯學的“三維”看國內旅游景點名稱的英譯》編號:16C0918。
生態翻譯學是胡庚申(2011)提出的全新翻譯理論,其理論基礎是翻譯適應選擇論。生態翻譯學主要探討“翻譯群落”與翻譯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考察翻譯生態環境與翻譯文本之間的關系,研究翻譯文本與“翻譯群落”之間的關系,即三者互動關系問題。是一個“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生態范式和研究領域。強調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在翻譯的原則上強調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在翻譯方法強調“三維”(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的轉換;在評價標準上強調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以及譯者素質。從總體而言,生態翻譯學理論闡釋的是翻譯適應選擇論對翻譯文本的解釋功能。
“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弊g者主體性有“能動性”、“受動性”和“為我性”三個本質特征。生態翻譯學認為,“選擇”與“適應”是譯者的本能,是翻譯過程的實質。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生態翻譯學視域下,譯者主體性得到了極大的強調,因為生態翻譯主要是從譯者對翻譯環境的選擇與適應來研究翻譯的過程。
旅游景點的名稱是弘揚中華文化的窗口,其重要性不可小覷。游景點名稱的翻譯首先應該遵循于翻譯的標準:忠實、通順,即忠實于原作的內容和風格,譯文語言通順易懂,符合規范。我們常用的翻譯方法有音譯、直譯、意譯和音譯與意譯相結合。音譯主要涉及一些以人名和地名命名的旅游景點,如:九寨溝(Jiu zhai gou)、桂林(Guilin)。對于那些英譯后比較通俗易懂的景點名詞,我們往往采用直譯法,如: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大雁塔(The Wild Goose Pagoda)。為了讓游客了解中國歷史典故,我們也常用意譯法,如:十三陵(Ming Tombs)、故宮(The Imperial Palace)。另外,拼音加直譯法也用于很多旅游景點的翻譯,如龍華寺(Longhua Temple)、盧定橋(Luding Bridge)。有時候便于外國游客理解景點名稱,譯者也常采用音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翻譯,如:大觀園Daguanyuan (Grand View Garden)、孤山Gushan (Solitary Hill)。
除了遵循的一般的翻譯標準外,景點名稱的英譯應建立在適應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三維”基礎上,方能達到“適者生存,適者長存”,方能真正實現景點名稱英譯文“窗口”的作用。而根據生態翻譯學的理論,譯者在從事翻譯活動時,譯者以外的一切都可以看成翻譯的生態環境,而這種生態環境正是譯者進行選擇和適應的一個前提條件。譯者不僅要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又要基于生態環境來實施對譯文的選擇。在旅游景點的翻譯中,譯者既應符合翻譯的基本標準,又應讓外國游客從譯文中了解中國文化,即保持翻譯的整體性、平衡性以及和諧性。在旅游景點的翻譯中,譯者主體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因為譯者總在選擇與適應中尋求最好的翻譯方法,來適應整個翻譯生態環境。譯者采用音譯法是為了適應中國傳統文化的需求,達到弘揚中華文化的目的。如:開平碉樓與村落被譯為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其中 “碉樓”是中國特有的建筑文化的通名,譯者為了適應生態環境而選擇了用音譯法來翻譯,保存和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如“靜泉山”這一景點名稱的翻譯,過去被譯為“Jingquan Mountain”,但這會讓人誤以為“靜泉”就是地名。后被改譯成“Silent Spring Mountain”,體現出了地方特征。景點“仙鵝湖”也一直被譯成“Xiane Lake”,譯文“仙氣”全無,更無法體現其中所蘊涵的傳說。后來這個翻譯改成了“Fairy Lake”,更能體現其中的文化底蘊。由此可知,在翻譯活動中譯者為了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做出了另外的選擇,即適應了翻譯的文化維和交際維,讓國外游客真正了解景點名稱中的中國文化,達到交際目的。因此,旅游景點的翻譯也是一種譯者適應生態環境和譯者選擇翻譯策略的交替循環過程。
在旅游景點名稱的翻譯中,譯者更關注文化維的轉換,希望能夠通過對中國景點名稱的翻譯向外國游客順利地傳達中國的文化內涵。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遵從生態翻譯學理論,優化翻譯選擇,關注雙語文化內涵和交際意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研究悄然而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1-17.
[2]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