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在眾多文學問題當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文學行業的不斷創新和進行。說到散文,就不得不提一下朱自清,由其進行創作的散文對于我國文學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性的作用。在本文當中我們主要就朱自清的散文特點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文學;朱自清;散文
【作者簡介】王雪瑞,山東省濱州市濱州實驗中學2016級10班。
對于朱自清的散文可謂是家喻戶曉,我們在課本當中所學習過的《春》、《背影》以及《荷塘月色》都是出自他手。朱自清的散文被編寫進語文教材當中的有很多,另外許多文學評論家在對散文進行相關評論的時候大都也會選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這主要是由于作為散文作家、詩人、學者的朱自清先生不但具有高大的氣節,同時由其進行創作的散文不管是在結構方面,還是抒情以及語言方面都有著其不一樣的特點,下面筆者就此對自身的一些見解進行簡要的論述。
1.巧妙性。所謂散文其本質就是行散而神不散,這一點我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當中能夠充分的感受到。例如《荷塘月色》一文,“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點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時又為后面的抒情部分埋下了伏筆。作者通過月色以及荷香貫穿整篇文章。在文中作者采用空間順序的描寫手法從小路到荷塘,邊走邊賞,后來停下來進行對荷塘美景進行欣賞然后入神回顧歷史,從而轉向時間順序的描寫,讓整個文章所描述的畫面立體感更強,更加具有生動性。文章通過荷塘月色的寧靜之美來烘托其內心的“頗不寧靜”,和文章的開頭進行呼應,整體性較強。
2.縝密性。就其篇幅而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長短都有,在其形式方面也是變化多端,然而唯一不變的是其文章結構的縝密性。我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當中很難發現有怪異峻峭的情況,其在書寫的過程中總是精致而仔細的,其所追求的是平凡之處見神奇。另外,朱自清先生在進行文章結構的構建時,也并不是千篇一律,有以情感為線索的,比如《春》,還有以敘述為線索的,比如《背影》。盡管如此,他所創作的文章依然給人以和諧的美感,文章內容緊湊、嚴禁,毫不凌亂。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當中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寫方法的有很多,在此我們以《春》為代表進行簡單的介紹分析。《春》的全文中心思想是抒發自身對于春天的贊美之感,但是卻沒有采用直接抒發的方式,而是將其賦予到春天的風景當中,作者將內心對于春天的贊美都運用含情的筆墨將其融入到了對春天各種景物的描寫當中,好一個“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描寫外在景物的和諧之美來抒發自己內心的詩情畫意,在整篇文章當中充滿了濃濃的情意。
2.借事傳情,事小情真。《背影》的描寫就是朱自清散文借事傳情的主要代表之一。朱自清先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寫實主義”,通過對一些日常生活當中的小事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另外《兒女》以及《給亡婦》也都是這種偏重中瑣事寫作的文章,在文章當中通過對自身所經歷的真實事件進行描寫,從而將自身的情感抒發出來,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3.借議論抒情,融情入理。朱自清先生對于光明十分熱愛,美好的事物是其畢生所求,其對于現實當中丑惡的批判和揭露我們可以通過他所創作的部分作品當中感受到。在進行該類散文創作的時候,朱自清先生通常情況下會采用議論和敘事相結合的手法,將其內心當中強烈的情感表達在議論當中。
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當中,其語言描述大多以樸實為主,口語話較多,通俗易懂。
在對相關對象進行描述的過程中朱自清對于造型化的語言比較常用,所呈現出的立體感較強。《綠》這篇文章當中,在對梅雨亭進行描述的時候,作者采用一句“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將其神態描寫的栩栩如生、意氣風發。
另外字疊詞的運用方面朱自清先生更是爐火純青,巧妙的描寫讓文章的節奏感增加。就拿《春》來講吧,“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通常情況下“悄悄”這個詞對人的形容較多,在這里作者將其用作風的描寫,在加上重疊的手法,將風的俊俏形象描寫的生動活潑起來。在對小草進行描寫的時候,用到了“軟綿綿”一詞,將其慵懶的姿態描述的淋漓盡致,讓人感覺到小草就在眼前一樣。
朱自清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為語言增加不少色彩,他能在適當的時候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來強化形象,抒發情感。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的運用,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性。
現階段我們在學習當代文章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其文章當中所蘊含的結構、抒情以及語言方面的特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同時其對于文學行業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今后的研究和學習的時候,我們需要結合其所創作的時代特點來進行掌握,如此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鐘文春.淺談如何引導學生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美——以《春》為例[J].課外語文,2017(31):24.
[2]張寶.接受美學視野下的中學散文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 2016.
[3]賀亮.情真意切 魅力無窮——賞析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特色[J].新課程學習(中),2011(0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