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二十年代,美國由農業社會逐漸過渡到工業社會。隨此轉變,科學與宗教、道德與文化、政治與法律等各方面的新與舊之間出現了許多激烈的碰撞。本文擬通過對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湯姆·布坎農這一傳統道德和文化的代表來探究在當時的社會變化中傳統所面臨的困境,進而為小說人物和小說背景的理解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關鍵詞】《了不起的蓋茨比》;湯姆·布坎農;人物分析
【作者簡介】趙廣州,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二十年代也被稱為“喧囂的20年代”和“爵士時代”,前者側重于美國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了激動的震顫和混亂的騷動,熱鬧的喧囂之聲處處可聞。而后者則側重于破陳規,標新異,反傳統,求變革的急劇社會觀念和文化意識的轉變。(虞建華:3)《了不起的蓋茨比》一直被公認為是書寫美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時代的印跡自然是在書中處處可見。此前研究側重于從美國夢角度分析蓋茨比,從敘述者角度分析尼克,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黛西,但是小說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湯姆·布坎農則較少得到應有的注意。不管是從人物重要性,還是從小說時代性,本文都覺得湯姆這一人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從湯姆在美國社會巨變之時的處境來進行人物分析。
湯姆來自傳統富裕家族,其財富在搬家和結婚之時得到較好展現。在搬家之時的排場讓人驚訝不已。“他(湯姆)從森林湖運來整整一群打馬球用的馬匹。在我這一輩子中竟然還有闊到能夠干這種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菲茨杰拉德,2013:12)①在結婚之時的隆重也讓人驚嘆不已。“他(湯姆)和一百位客人乘了四節包車一同南來,在莫爾巴赫飯店租了整個一層樓,在婚禮的前一天他送了她一串估計值三十五萬美元的珍珠。”但是小說時刻透露出湯姆所代表的傳統的地位受到的威脅和挑戰。就其個人而言,湯姆過去曾是“紐黑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橄欖球運動員之一”,在“二十一歲就在有限范圍內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就”,但是“以后一切都不免有走下坡路的味道”。(12)這也正如湯姆家族所擁有的地位,曾經是輝煌燦爛,但是此后逐漸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可以從種族和階層兩個方面做探討。
1.種族之憂。小說第一章中,尼克去拜會湯姆和黛西時,晚餐桌上,湯姆大談自己所讀之書《有色帝國的興起》,并擔憂白人文明的崩潰。北歐日耳曼民族創造了科學藝術在內的文明,但是有色人種正在不斷威脅著白人的文明。(19-20)小說第七章中,在應對黛西提出的“自制”之時,湯姆更是直白地提出了自己的擔心所在“這年頭人們開始對家庭生活和家庭制度嗤之以鼻……再下一步他們就該拋棄一切,搞黑人和白人通婚?!保?35)此外,當時的整個社會之中似乎也透露出有色種族對白人的挑戰。在尼克與蓋茨比駕車從橋上駛過布萊克威爾島之時,旁邊大型轎車之中的乘客是穿著時髦的黑人,而司機卻是白人。
2.階層之憂。蓋茨比雖然出生貧寒,但是始終懷有改變自己命運的夢想。他從丹·科迪的接觸之中得到了一些富裕階層中的恰當教育。軍隊中的突出表現使蓋茨比得到晉升,并進入世界名校學習,獲得一定人際關系。與邁耶·沃爾夫山姆等不法之徒的勾結,在“藥房”的偽裝之下販賣私酒則最后給蓋茨比帶來了財富。雖然蓋茨比的“臥室是所有屋子中最簡樸的一間”(P96),但是為了吸引黛西,他還是在西卵之上購置了公館,社會上的“男男女女像飛蛾一般”(P44)圍向蓋茨比的花園,而排隊上從食物到飲品,從音樂到舞蹈無比展現排場地盛大。西卵和東卵兩地隔海相望,形狀相似,但是卻濃縮著新舊兩個階層。傳統的富裕階層自然是看不上暴富的新貴階層,如舊貴階層在蓋茨比的豪華派對之上也是正襟危坐,自稱一體,不愿與其融合。黛西更是對西卵十分厭惡,認為其是“百老匯強加在一個長島漁村上的沒有先例的‘勝地”(P112)。
正如卡爾·伯德在《美國觀察》(American Perspective, 1990)一書中說:“觀察二三十年代的有效方法是將這20年美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最概括地歸納起來。而在歸納中我們會發現美國社會的兩股力量在這一時期強烈地碰撞:一方墨守成規,一方主張變革。兩方的較量在許多方面帶來了不確定的因素。”湯姆正是那一方墨守成規的力量所在,而女性正如一切男性主導的社會中的女性一樣成為男性爭奪的對象。不斷到來的移民和不斷涌現的新貴都對湯姆所代表的舊貴地位產生了一定的威脅。本文通過對小說中種族和階層兩個方面的分析,解析了湯姆為代表的傳統富裕家族在當時所處地境況,進而為理解湯姆這個人物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參考文獻:
[1]Carl Bode,ed.,American Perspective: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Modern Age.pp.47.Washington: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1990.
[2]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F.S.).了不起的蓋茨比[M].巫寧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3]劉緒貽,楊生茂.美國通史(6-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
[4]虞建華.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文化思潮和文學表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