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旺林
【摘? ? 要】自主學習是近幾年來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提出的一個新課題。倡導自主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研究者、科學家,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勇于面對困難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自主性?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19
語文課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角色,給予學生足夠的表現機會,使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唯有學生積極地作為主體去活動,教學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具有“點石成金”的指頭,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成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
一、創設趣味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經典的名言向我們揭示了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占據的地位之中,并且也暗示著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動力這一真理。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身為教師我們要創設趣味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況且語文本來就是博大精深的一門課程,其中蘊含著諸多的趣味,只是在傳統教學中,采取了錯誤的教學方法,將之一味的書面化,導致了這一課程的枯燥乏味,而教師要善于發現善于創新,重新煥發出語文的趣味。
例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中,這一篇安徒生童話可能許多學生都在小時候聽過,卻又因為年歲尚幼對此理解不深。當教師在此講解這一課時,則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輔導工具,在網絡上搜集皇帝的新裝的相關動漫,展現給學生看,在故事的開頭,詢問學生能夠想起這一故事的名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將故事徐徐展開,讓學生意識到,越來學習不僅僅是課堂,還是如此生動有趣的環節,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自主學習語文知識。
二、自主探究能力在學生課前學習中的培養及應用
梁啟超說:“教員不是拿所得的結果教人,最緊要的是拿怎樣得著結果的方法教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讓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的三維立體學習之中“樂學、好學、善學”,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堅持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方式。
我堅持每周一次說新聞,既讓學生注意觀察社會,又能在社會中學習語文,培養對信息的自主收集能力、對材料的分析能力、論證觀點的能力。這時,總是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之時,總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對“美國的女植物人拔管還是留下管”的討論中,學生一說:“生不如死,拔。”一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留。”學生說:“這不是以人的利益來決定世界嗎?”還聯想到《旅鼠之謎》中北極旅鼠自己對數量的“控制”,認為人類介入并破壞了生態的自我平衡機制。這些“說新聞”,難道不是學生對世界的熱切關注,對語言的很好運用嗎?
同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文本的習慣和能力。從培養的終極目標來看,學生最終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而培養自主的人至關重要。我在學期伊始,就發下“課文興趣調查表”,對課文難易度、喜歡度做調查,并給班級學生印發一本“自主學習記錄”冊,促進學生在課前對文本有所思考、質疑,做到人人有所思,人人有所寫,人人有所得。讓學生參與選擇學習內容,設計學習過程,甚至自留作業,自定考試等,并記錄在冊中,將其納入考試計分范圍,改變評價的方式,真正做到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全面體現在考試分數中。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初步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規律,觸類旁通,解決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悅,促進自學能力的提高,達到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
三、激發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冷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營造一個自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議論文、說明文教學往往容易使學生感覺枯燥,為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我在教學《談骨氣》時,采用了“講故事(論據)——談看法(論點)——教讀法”的方式。再如說明文《死海不死》,我則完全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分析、討論,根據文章內容,自己質疑,自己解答。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對文章內容理解分析也非常透徹。學生設計的問題如下:1.說說死海得名的原因。2.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3.死海是怎樣形成的?4.課文引用神話傳說有何作用?5.理清本文的說明思路及說明順序。再如我講讀戲劇單元中的《白毛女》時,組織學生編組排演了課本劇,并開展了小組競賽。演完后,又要求學生談體會:1.說說人物。2.講講主題。3.談談戲劇。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文章的性質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比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可讓學生傾聽江濤演唱的《愚公移山》,讓學生從鏗鏘有力地演唱中體會“愚公精神”。在教學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故事演講比賽,學生在練習中不斷精益求精的同時,對課文的主題、人物的性格都做了細致認真的分析,并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和理解,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皇帝的新裝》《伊索寓言》《牛郎織女》等。語文教師要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自己,讓他們在語文學習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盡情地享受語文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和幸福。良好的教學情境地創設,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充分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煥發出學生的內在驅動力,變“厭學”為“樂學”,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語文的“樂知者”。
總之,通過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會求知;敢于發問,敢于探究,學會發展;參與競爭,努力超越,以達人人進步,人人提高的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社會的需求,是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教學環節。身為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素養,采取多種方法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初中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文翠.自主學習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情感讀本,2018(30):33.
[2]任凱倫.淺談情景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應用[J].考試周刊,2018(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