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增根
“得意忘形”今多為貶義,究其本意則不然。《晉語·阮籍傳》中提及阮籍“當得其意,忽忘形骸”,實則褒揚文人之狂狷。“形”為事物的外在形式,“意”是事物的內在本質。“忘形”以打破事物外在形式的固定化、模式化,實現對內在本質“意”的追求,二者對立統一,“忘形”以“得意”。
2018年高考全國卷I第42題,以題目形式上的變化,突破了傳統體例,呈現出明顯的創新性和開放性;在考查的內涵上重視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彰顯了探究性和綜合性。題目形式和考查內涵的對立統一,為打通高中歷史教、學、考三個環節提供了指引。
一、忘形——形式創新的追求
例題:(2018年全國卷I·42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國作家笛福創作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出版于1719年,其中許多情節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現象,小說梗概如下:
魯濱遜出生于英國一個生活優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險。他在巴西開辦了種植園,看到當地缺少勞動力,轉而去非洲販賣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魯濱遜遇險漂流到一座荒島上。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種植谷物,馴養動物,經過十多年,生活居然“過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撐魯濱遜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教導下,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無師自通的”。后來,魯濱遜救出一個瀕臨被殺的“野人”,島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個小島是他的個人財產。魯濱遜獲救回國后,還去“視察”過他的領地。
結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上述梗概中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小說情節及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
從題目可知,2018年全國卷I第42題再次創新求變。在素材上選用笛福的小說,以文證史。在問題設計上,打破了提取信息歸納論點的傳統,要求考生提取小說情節,指出其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在作答的視角上,考生可以根據材料,從殖民擴張、三角貿易和宗教改革等多個角度進行闡述,帶有明顯的開放性。對于這種創新求變,師生都大感意外,更有考生吐槽“練了八個題型,卻沒想到今年是那第九個題型”。
如果簡單梳理近年來全國卷I的開放性試題(見表1),就會發現其在素材上大膽取舍,選用了文字、表格、公式和小說等多樣化的材料;在設問上力求多變,有觀點評析、提煉闡釋等多種類型。創新求變是全國卷I開放性試題的一貫追求,而2018年的變動不過是堅持了這一“慣例”,仍在意料之中。
二、得意——考查內涵的旨歸
近年來全國卷I的開放性試題在考查形式上不斷地創新求變,考查的目標卻未曾改變,旨在考查考生從情景材料中提取信息、發現問題、提出觀點、理性思辨、準確論證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形式的多變檢驗考生是否具備相應的學科能力和素養。從近年來的考試大綱并結合例題比對分析可以發現這一突出特征。
2011年的考綱明確規定“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018年的考綱則強調“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其它年份的考綱,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的考綱在考查目標的表述上雖有差異,但基本內涵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都強調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兼備綜合性和創新性的開放性試題最能彰顯考綱的能力目標,下面以2018年全國卷I第42題為例進行簡析(見表2)。
通過分析可知,2018年全國卷I第42題作為開放性試題對考生的思維品質要求較高,考生需具備較高水平的歷史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分數。
學科關鍵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重要維度之一。如果我們再細細深究,會發現近年來全國卷I開放性試題高度重視考查學科能力的背后,是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旨歸的,體現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高考的浸潤。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課程教學的總目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以2018年全國卷I第42題為例,核心素養的浸潤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見表3)。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近年來全國卷I的開放性試題雖然在素材選用、設問方式等外在的考查形式上不斷地創新求變,但以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為考查內涵的主旨并沒有改變。外在考查形式的創新求變,反而有利于更好地實現考查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省思——真題的方向指引
高考是檢驗教學實效的重要標尺。近年來高考全國卷I的開放性試題年年翻新,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注重考查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的主旨一直未變。但是我們的師生卻沒有抓住“不變”的內核,暴露的問題可謂觸目驚心。
劉芃先生說“高考的密碼就在高考真題之中!因為高考試題是命題者運作《考試大綱》的成果,也是命題者勞心勞力的智慧結晶。”[2]針對全國卷I開放性試題靈活多變的特點,教師要利用好真題,以提高能力和素養為指針。“要刻意選用不同范型的題目進行多樣化訓練,面對不同的情景設問,靈活選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以打開學生的思維模式”[3]。教師必須厘清教與學的關系,堅持“以教促學”,在教學中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鍛煉他們的學科能力,提升其核心素養。作為學習考試主體的學生也應意識到只有自己主動學習思考,才能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才能將教師教授的知識、方法和技巧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和素養,提高自己的分數。
一言以蔽之,為了提高分數,高三的教學復習應師生合力、考學結合、教學相長,以真題為指引,切實提高學科素養,以“不變應萬變”,方能取得實實在在的進步。
【注釋】
[1]朱漢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釋義》,《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8年第3期。
[2]劉芃:《劉芃考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477頁。
[3]王生:《歷史解釋素養考查的兩種類型及教學啟發——基于2017年全國卷歷史闡述題的探討》,《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