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平 曾倩妍
歷史教育對傳承人類文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是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部編教材在每單元皆設專門的課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文試以七年級上冊第15課《兩漢的科技與文化》為例,談談如何在文化課的教學中把握核心問題,提升教學立意。
一、抽絲剝繭、認識改變
部編教材作為新教材,具有新特點。在備課時,教師必須清楚知道教材的“變”與“不變”,才能更好的在教學中把握核心問題。通過對比部編教材與之前的舊版本(以人教版為例)可以發現,部編教材沿用了過去的通史體例,并在此基礎上刪繁就簡、整合提煉,指向性與目的性更加明確。兩個版本關于秦漢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對比如下:
可以看出部編教材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編排結構、呈現內容、課程立意等幾個方面有較大改動,結構簡化、內容精減。
兩個版本最顯著的差異在于,舊版用了兩課時、七個子目展示秦漢時期的昌盛文化,而部編簡化為一課時、四個子目,用于展現兩漢的代表科技文化成就。可能有讀者會疑惑:舊版講述了秦、漢兩個時期的成就,而部編僅展現兩漢的成就,內容必然會減少,難道秦的代表性文化成就不需要學習和了解嗎?這正是部編教材的創新之處:并非不學,而是通過內容整合,使教材結構更加精減、合理。舉個例子,秦兵馬俑,這是學生并不陌生的內容,展現了秦統一天下的霸氣,寄托著秦始皇天下永固的宏愿。部編教材把這一部分的知識整合到第9課《秦統一中國》的課后知識拓展欄目,使教材呈現內容更具連貫性、關聯性。
學業負擔沉重一直是國家教育部、社會同仁所關注的問題。為了響應減負的號召,部編教材在課程內容上進行精減,刪去了不影響初中生理解歷史發展主線的知識點,如將本課原有“《九章算術》和地動儀”、“王充和《論衡》”等內容刪去。以《九章算術》為例,我們在學習數學課以及第四單元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的時候,談及祖沖之的數學成就,都會溯源《九章算術》,所以刪去相關知識,是部編教材考慮學科銜接、避免重復、浪費資源的體現。
二、深入分析,把握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1]《兩漢的科技與文化》依據“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2]的課標要求,下設“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和佛教”四個子目。為什么精選這四個內容?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從表面上看,這四部分內容并列存在、缺少關聯。不少教師表示不知從何下手,對文化課的教學存有畏難心理。其實,只要深入分析,結合時代背景深挖人物的特點與動機,微觀與宏觀相結合,不難發現文化課的核心問題,確立教學目標。
“文化的核心是什么?究其根本,就是價值觀。而核心價值觀又是一定的文化體系的本質與基本精神的最集中反映。先進的文化能夠科學反映時代發展動態,幫助人們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3]在歷史教學中,只有結合時代背景認識、了解人物行為背后的動機,才能實現歷史之移情,培養歷史理解素養,認識其行為所折射的價值觀。司馬遷因仗義執言被關到獄中,遭受酷刑,忍辱負重,用十多年的時間寫成歷史巨著《史記》,并在書中秉筆直書,揭露帝王將相的腐朽和罪惡,司馬遷用行動詮釋求真、求實的治學精神。《后漢書·皇后紀》中記載,東漢時期,鄧太后不愛珍麗之物愛紙墨,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紙、對知識的渴求。在權貴的支持下,宦官蔡倫改良造紙原料與工藝,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滿足了社會對紙的普及、交流與傳播文化的需求。東漢末年,戰亂頻繁,瘟疫肆虐,名醫張仲景和華佗救死扶傷、為民治病,深刻詮釋仁濟天下的仁醫精神。東漢末年,下層民眾生活極度苦難。道教認為:行善者,“天為其調和風雨,使時節,使不逢災害,皆食養有順之……盡年命,子孫延年”[4];佛教亦云:施惡者,“天不降雨,百草枯死,五谷不成……或遭困厄,疾病著床,除降者少,疫死者多”[5]。行善者天佑,道教和佛教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和平、安定的愿望,因而信仰者甚廣。
對四部分內容深入分析后可以發現,四個成就展現出秉筆直書的求真精神、為知識傳播革新技術的求知精神、救死扶傷的仁醫精神,以及道教和佛教的崇善追求,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由此,提煉出本課的重點問題一:兩漢時期人們對真、知、仁、善等美好精神品格的追求,這不僅是個體行為動機,更是國家、社會的需要;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粹,也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習總書記指出不僅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更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6]在分析歷史時,既要聚焦微觀,更應關注宏觀,把歷史事件與人物貢獻放置于歷史長河中考察。
司馬遷著《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近代史學家翦伯贊評司馬遷為中國歷史學的開山鼻祖,作家魯迅則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蔡倫革新造紙術,不僅滿足了社會對紙的普及、交流與傳播知識文化的需求,更是確立了造紙的基本工序與方法,后代造紙工藝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成熟。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的醫學專著,其確立的治病方法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被后醫學者奉為經典。華佗,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造外科手術的專家、麻醉劑“麻沸散”的發明者、針灸醫病的先驅者,被譽為外科鼻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后,與本土文化相融,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成為中國人民千年來的主要信仰之一,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道教的發展與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響后世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國民性格、民間習俗等方方面面,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之一。
秦漢時期是中國科技文化的大發展時期,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也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我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領先的基礎。講清楚兩漢科技和文化成就的歷史地位與影響,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由此,提煉出本課的重點問題二:兩漢科技與文化成就的歷史地位與傳承、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貢獻。
基于上述分析,本課的核心目標定為:了解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貢獻與地位;認識、傳承先輩優良精神品質。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連續性、傳承性的體現與要求。
三、聯系現實,提升立意
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揚先輩優秀精神品質,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我們歷史所學的內容大多年代久遠,難免與現實有距離感,如何將所學內容與現實產生關聯,提升教學立意是文化課教學中又一個難題。“只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充分彰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落地生根、才能激發社會大眾對核心價值觀最真摯最深切的情感共鳴,最終形成廣泛的大眾認同。”[7]
司馬遷勤奮好學、飽讀詩書,為搜集歷史資料游歷名山大川,實地考察;入獄后為完成使命忍辱負重、秉筆直書、終成巨著。美國著名記者、作家斯諾曾說:“每一個歷史學家必定是個優秀的記者,無論從修昔底德或司馬遷開始都是一樣。”[8]司馬遷立足實踐、不畏強權、力求真知的精神,正是現代作家、社會新聞傳媒工作者最重要的職業素養。“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9]蔡倫為革新造紙原料與方法,多次試驗后終于成功,確立造紙的基本工序,也因此被《時代》周刊評為“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之一。蔡倫銳意創新、攻堅克難、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現代社會改革者、發明家最難能可貴的品質。醫者,“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10],張仲景和華佗為了救治貧苦百姓,前者開“坐堂醫生”之先河,后者更是為百姓治病疏忽曹操而被殺。他們之所以被譽為“醫圣”、“圣手”,不僅在于醫術的高超,更是因為他們救死扶傷、仁濟天下的仁醫精神。這種精神也在當代得到傳承,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胡佩蘭畢生為醫學、人民殫精竭慮、無私奉獻,正是當代仁醫、濟世良藥。當代社會醫療行業從事者若能傳承仁醫精神,仁心仁術、救死扶傷,醫患關系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和。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節奏快,佛教和道教依舊是人們尋求心靈慰藉、虔誠信仰的對象。生活中,不乏修心養性、布施善德的信仰者,但某些信仰者違背善行初心、假借善行之名大量、隨意放生毒蛇等動物,違反法規、危害社會。我國有宗教信仰自由,但信仰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這應當是每一個宗教信仰者的基本守則。
中學歷史教學最終指向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通過聯系現實,將先輩的精神品質與現代社會職業素養、社會問題相掛鉤,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到實處,提升教學立意,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意識,樹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1]。
總結說來,在教授文化課、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應注意把握核心問題,深挖時代背景與人物動機,聚焦微觀與著眼宏觀相結合,聯系現實社會需要,由個人推及社會、國家,過去延至現在,多角度展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性、連續性,提升教學立意。
【注釋】
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7頁。
鄭晶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研究》,大連海事大學法學博士論文,2017年。
王明:《太平經合校》,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第591頁。
佛教經典《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二·第四分世記經三中劫品第十一》,大藏經在線閱讀全文檢索,http://www3.fosss.org/DZZJ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59&Page=22,瀏覽日期:2018年3月15日。
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
鄭晶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研究》,大連海事大學法學博士論文,2017年。
繆雨:《史記與新聞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第56頁。
范曄《后漢書宦者列傳·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hhansu/hhsu_085.htm,瀏覽日期:2018年3月15日。
《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胡佩蘭的頒獎詞》,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201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7712980?fr=aladdin,瀏覽日期:2018年3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