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利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重點提出了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并作了詳細的闡釋。其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與此同時,國家教育部組織編寫、歷史學家齊世榮總主編的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也在中學七年級開始投入使用。這本部編教材與原人教版教材相比,最明顯的改變正是強調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從2016年至今,歷史核心素養融入部編教材實施已經一年多,但仍有不少教師對這一變化缺乏關注,依舊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本文試圖在教材的變化中指出其中所蘊含的核心素養要求,以利于我們將歷史核心素養切實地貫徹于歷史課堂,讓學生真真正正地體驗、孕育歷史核心素養。
一、在文字表述的變化中培育唯物史觀素養
部編教材的編寫目的在于強化唯物史觀。例如七年級上冊第9課《秦統一中國》中關于秦滅六國的原因是這樣表述的:“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痹摱伪硎龀浞煮w現了人民創造歷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唯物史觀。而舊人教版則表述為“自長平之戰以后,東方各國再也無力抵擋秦軍的強大攻勢”,只是單從軍事角度論述了秦統一的有利條件。這既無法讓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也不利于學生唯物史觀的養成。類似這樣的改進還有很多,并貫穿于教材始終。
從哲學層面來講,只有唯物史觀,是最上位的史觀,其它史觀都是敘述或撰寫歷史的范式、視角,與唯物史觀并不在一個層次上。唯物史觀是學習研究歷史基本理論,教師課堂應堅持用唯物史觀來闡釋歷史的發展和變化,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與方法,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并使學生逐步學會把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學習、探究中,并將其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二、在課程編排及欄目設置中構建時空觀念素養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特點的重要體現,是在特定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即回到歷史現場去發現“物”與“事”背后的決定因素,從而獲得對歷史事件的全面把握。為此,部編教材在課程編排上做了很多調整,改變原來人教版學習主題式的編排方式,弱化每個版塊的學習主題,依據歷史時序對相關知識進行了重新建構。比如八年級上冊新設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一課,原人教版教材對這一段歷史論述不多,造成了歷史線索的斷裂。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背景,就是北洋政府的統治和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講到北伐戰爭時期的吳佩孚等北洋軍閥,這些軍閥的由來,也需要交代。教科書增添這一課時恰是補全歷史線索,便利學生“回到歷史現場”來構建完整的時空觀念。此外,八年級上冊增添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從課程編排來講具有相同的功能。
部編教材在欄目設置上也發生了不少變化,增添了“相關史事”欄目。其主要功能就是搭建歷史線索,有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比如,八年級上冊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中的“相關史事”提到了“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華北事變后中國社會矛盾和中國共產黨任務的變化。這些內容的設置可以將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的原因解釋清楚,同時將國共由對峙到合作關系的演變串聯起來,便利學生理解為什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
故而,教師在教學時要關注部編教材課程編排和欄目設置的變化,領會編者的意圖,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比如在部編教材八年級上第四單元“新時代的曙光”單元教學設計時,就可以按下圖設計:
注重教學的時序性,由點到線,前因后果構成了單元的主題,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培育學生的時空觀念。
三、引入史學新成果,體現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
史料實證是認知與理解歷史的核心方法,比如過去教科書講鴉片戰爭時,強調英國軍艦是因為林則徐在廣東做好防守,英軍無機可乘才繼續北上,直逼天津。然而根據史學界新的研究成果,當時的英國在派遣艦隊遠征中國之前,就已經確定了作戰方針,即封鎖珠江口,占領舟山群島。后來英軍的進攻路線,基本是按照這一方針進行的。部編教材吸收了這一新成果,沒有采取傳統的表述。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把新舊版本的不同描述展示給學生;同時給學生提供“鴉片戰爭英軍進攻路線圖”和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的作戰方針作為史料,讓學生自主分析自行判斷部編教材放棄傳統說法的原因。使學生逐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學習歷史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記住多少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歷史是“過去時”,因此歷史解釋也應回到“過去時”狀態。比如,部編教材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摒棄了“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傾向”這一傳統的說法,取而代之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毙碌臍v史解釋如何教授給學生,我們在教學中不應是簡單地用新觀點去代替舊觀點,而是要引領學生知曉結論獲得路徑,也就是方法與證據。
教學中應當創設情境,讓學生回歸當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大師的文章和著述,體悟他們提出這些主張或口號的出發點和用意。學生自然就會有全新的認識,學會正確評判不同的歷史解釋,并可以構建自己正確的歷史解釋。如果僅僅從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打倒孔家店”的主張出發去評判,就顯得斷章取義。再如,部編教材對辛亥革命意義的解釋,強調了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的潮流。淡化了舊人教版中強調的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制度,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也沒有趕走外國侵略者,廢除不平等條約,革命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未改變這一說法。改變了我們過去歷史解釋中常犯的錯誤,就是“后見之明”。教學中應該啟迪學生“我們不能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過于苛刻,畢竟歷史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進”。教學中可以提供以下一些史料:
材料一:十月十日之于中國人的意義就等同于七月四日之于美國公民的意義。正是那一天爆發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滿清王朝,也徹底終結了中國的帝制。
——胡適:《雙十節的意義》
材料二:改朝換代的間隙,許多商人驚訝于新政府的寬容和厚道,從官方的文書上讀出鼓舞性的涵義。暫時看來,這對他們是極有利的訊號,于是受慣衙門老爺壓榨盤剝的懷疑者變得活躍起來。
——杜博奇:《榮氏百年:中國商業第一家族》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在時裝、燙發流行之際,旗袍、中山裝、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也受人青睞。
——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有利于學生依托史料,有利于學生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角度“回到現場”,并由此得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綜上所述,2011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提出了歷史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面向全體學生,從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出發,遵循歷史教育規律,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功能”。本次部編教材緊扣課標,從多方面體現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讓學生達到課標要求,讓核心素養具體得到落實,必須靠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學習中領悟,在教學中滲透,真正做到“用教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