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瑩瑩
摘要:當時光進入到 21 世紀時,身體成為了最流行的話語。其中以女性身體的審美尤為凸顯,且在媒體介入的今天,古希臘輝煌文化在今天女性身體美塑造中也漸漸無語。面對當今男權主流文化控制的女性身體的病態審美文化,如果沒有一種健康文化去取代它,想要改變女性對身體癡狂的局面是有很大難度的。本研究以女性身體美與健身健美體育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研究、問卷調查、個案研究、訪談、實地調查等研究方法,通過對女性身體塑造與美的追求現狀描述,來凸現女性健身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從自身素質、家庭環境、大眾傳媒、角色定位、生活方式五個方面揭示由此給城市職業女性帶來的深層次的影響。
關鍵詞:女性身體美;健康;身體審美;健身健美體育
一些現代女性在崇尚自由和自然的同時,也在與自由和自然完全相背離的路徑上越走越遠。雖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宣傳的加強,女性對健康與健身日益重視起來,部分女性也參與到健身運動中來。盡管相當一部分女性參與健身的目的是與保持苗條的身材以符合傳統的女性審美有關,但社會各界對女性健身的關注一直沒有像對競技體育和商業體育那么持久和強烈,甚至許多女性自身也沒有意識到她們參與健身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即便是到當今,有些健身項目完全可以給女性帶來自信和身心愉悅時,但還是有許多媒體由于利益的影響不斷展示和宣傳模特的骨感、苗條與時尚。受此影響,女性就是參加健身運動,也是與能否使她們看起來更美麗,減肥塑體有關,而不是身體在運動中取得愉悅。甚至還誤信“你的身體你控制”①。原本健身運動也是可以為女性承擔其身體美塑造任務的,可很多女性卻為什么棄之不用,而另辟蹊徑呢?從健身體育在職業女性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緣由。
一、女性身體美塑造中健身體育缺失現狀
(一)職業女性的健身參與情況不理想
在我們的訪談中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女性有較多的余暇時間,但從不參加健身活動,她們基本上是在麻將桌上耗盡她們的余暇時間,從年齡層次上看,20-30 歲之間的職業女性沒有規律健身或不健身的占了她們那個年齡段的 51.2%,是健身狀況最不好的群體。雖說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職業女性的多層身份限制了她們的健身參與,如教育子女、承擔家務、工作之余的“充電”等,使許多已婚職業女性認為自己首先應以家庭為主,因此即便是健身也要兼顧家庭其他成員,自己的健身興趣被忽略。其次是女性參與健身經常被打擾(主要是孩子老人的需要),導致健身參與的間斷,從而降低了健身效果與質量,也阻礙健身興趣的持久。當然,女性健身參與的價值取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在人們的觀念中存在根深蒂固的認識,那就是劇烈的體育運動對于女性的健康是有害的;審美觀念對于肌肉發達的女性形象的抵制也影響了女性對健身體育的參與,從目前我們調研的情況看來這些導致女性對健身體育的參與程度低的社會和文化原因仍然廣泛存在。另女性特有的性格特征也是影響其參與健身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針對身體美塑造的專門健身項目和器材嚴重缺失
調查表明,職業女性從事健身運動,主要以健美形體和減肥為目的,目前,針對不同年齡群體的生理、心理與特殊體形的職業女性的健身塑體來看,科學打造理想形體的專門設施非常缺少,即便是有一些改善女性形體的設備,也必須到專門的健身俱樂部才有,這樣不利于女性經常性的參與塑體,而通過健身運動來塑造美的形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稍有間斷,就會前功盡棄。這些現象在許多參加過健身鍛煉的女性身上常有發生,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女性堅持健身塑體的積極性,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女性遠離了健身運動。同時為了盡快回收成本,規避經營風險,經營者通常采用高檔次、高規格、高消費的商業運行模式,使得很多消費能力一般的職業女性望而卻步。另外美容美體項目的開發也使經營性的健身產業受到沖擊,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部分高收入的職業女性健身消費低的原因是她們選擇了同樣可以給她們帶來美體效果的被動推拿按摩項目,以此代替健身參與。
(三)社區與單位缺少必要的組織,健身氛圍不佳
由于體育健身知識的貧乏,社區和單位對女性參加健身活動缺乏必要的組織,雖然熱愛健身鍛煉,但她們缺乏健身鍛煉的基本知識和鍛煉的方法和手段,健身活動主要是憑感覺被動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進行健身鍛煉的積極性和效果,從而打擊了女性參加健身活動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我們的訪談中了解到:在職業女性生活的社區和單位很少組織她們參與健身的活動,一是社區沒有相關的經費,二是缺乏專職人員組織和指導健身活動,即便是一年少有的一兩次,也是靠私人贊助或是單位工會活動;當然,社會期待的不公也壓抑了女性健身的激情,是影響女性健身參與的另一因素,這是因為隨著女性活動空間的逐漸增大,絕大多數女性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有權利享受自己喜愛的健身活動,但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因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曾經被要求按照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模式去生活,文靜、含蓄、柔美的女性對充滿活力、激情、奔放的健身項目的參與是不太協調的,因此阻礙了女性的健身參與。
二、女性身體美健身缺席的緣由
(一)人本理念缺失,人文體育疏離
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位的理性認識和思維觀念,它是關于人的存在地位、人的目的性、人的價值等問題的觀念集合,揭示誰為本位、何為本位的問題,它的核心內容就是對人的主體地位的肯定②。具體表現在:維護女性身體健康與美,功效方面收效甚微;適合女性優雅健身項目缺乏;健身效果落實在生物性指標上——減肥塑體;健身運動的文化品性和育人功能與人文科學的融合嚴重不足;女性形象在傳媒關注下與性感、苗條,臉蛋是否秀美相聯系;女性在健身活動中失去主體性,成為“物化的人”。
(二)病態美學誤導,女性自我迷失
在中國傳統的男性主流文化中,男性的審美觀實際上主導著整個社會的審美標準,并隨男性的主觀意志而轉移,成為女性上行下效的社會規范,左右女性的價值取向。女性在遵從男性制造的一系列的美的標準的同時,還被男性作為商品進行交換、饋贈和出賣。女性在被塑造、被欣賞的同時,沒有了自我。在男性視角,通過對女性身體的贊美,反復向女性輸灌身體美的意識,使中國女性的生命美學觀,把“柔”美、“病”美列為首選,其結果把女性引向身體審美的邊緣,導致女性身體發展的異化。于是女性不懈努力試圖接近理想的審美標準,而忽略了做人的廣泛而深刻的意義,所以,女性花費許多時間、金錢和精力進行美容治療。這種對女性身體美的極致的追求,實質是把女性存在的意義引向身體,走向身體的邊緣。
(三)媒體導向偏失,科學認識缺位
“美女神話”在媒體的操縱下,使女性堅信身體是可以改造的。從女性自身角度來說,為了減輕她們對于不符合文化要求的身體需要承擔的個人責任,求美成了女性生活的主旋律。特別是現代社會把女性包裝成消費的“形象代表”,女性對自我身體的關注就不再僅僅是出于審美的需要,或者僅僅是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神圣的情緒,或某種強烈的感觀上的快感,或精神修行的一部分。美麗、年輕、健康的軀體成為女性幸??鞓返妮d體。身為女性,無法不關注自己的形象。這或許是社會給女性的一種壓力,這種壓力通過大眾媒介傳播,強有力地滲透了女性的生活,影響著全社會的審美觀。
(四)健身硬件缺乏,健身效果甚微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由于職業女性在家庭、社會、單位所承擔的多重角色影響,時間、精力、經濟等的限制,參與休閑與健身的機會相對男性要少,第二與女性的性格特點有一定的關系,女性進行活動往往需要有同伴一起,這是女人的天性,而社會和單位對女性參加健身休閑活動缺乏必要的組織,從而影響了女性參加活動的積極性。特別是女性參與健身活動的硬件更是制約其積極性的關鍵因素,健身場地、健身器材新穎適宜的健身方法與手段,尤其是體育場地設施不足集中反映在四個方面:一是存量不足;二是增量跟不上需求;三是配置、使用和經營、管理不合理;四是非公共場館,尤其是學校、單位場館的社會開放程度低③,第三是由于在健身中,健身知識貧乏,健身手段不科學,健身缺乏恒心與毅力,很難看到健身的效果。第四是商品經濟下的時尚引導,女性健身物品發展的邊緣化。
(五)健身價值重構,健身消費欠缺
自 1995 年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以來,大眾的體育健身熱潮越來越高,人們也越來越接受“花錢買健康”的觀念,同時隨著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職業女性更加重視自身的身體素質提高,重視身體的建設。因此,針對職業女性而言,參與健身不僅是健康的問題,而且是想把自己的身體變革成展示人體美的工具。然而,在現實生活與實踐中,健身運動所賦予的真正內涵和功能——增進人體美、喚起心境美、促進群體美(合作、友愛、和諧),并沒有完全被女性所理解和利用,健身運動的價值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因此,職業女性參與健身的積極性也就不很理想。
1.道德觀念的改良
“男強女弱”仍在左右部分女性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女性道德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社會演進的變化
社會發展使女性關注個體健康,著重自身形體美的塑造,追求健康與美麗的和諧統一。
3.消費觀念的轉型
多元化消費更多地體現消費需求和消費選擇,女性參與健身消費,更多地注重塑造身體的美麗。
4.審美觀念的變遷
女性身體美的追求由外在修飾向內在保養轉移,更多的職業女性選擇美麗、健身、塑體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自信和魅力指數,而不僅僅取悅異性。
三、女性身體美健身參與的制約因素
(一)自身素質
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影響她對美的認識、對健身運動的內涵理解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這些直接影響制約女性體育價值觀的形成。從整體的情況看,文化程度高的在校的準職業女性(52.6%)對健身價值的認可度比職業女性(37.8%)高,她們積極參與健身的主動性相對較強,能在錯綜復雜的問題上有健康良好的心態進行理性分析和取舍。只有具有這種理性的辨別能力,才不會被現在社會上流行的“病態美”觀念所左右,也不會有那種非常功利的思想,為達到那種表面虛假的“美”而放棄塑造健康美的健身運動。
(二)家庭環境
對每個人來說,家庭是個體出生后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社會環境,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對個人早期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行為習慣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我們的調研中很明顯反映出,影響城市職業女性健身態度形成的首要因素是家庭環境,占被調查者的47.5%,將近一半。因此,良好的家庭健身氛圍和健康理念,是家庭成員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因其具有強大的力量而被主流權利階層視為維持原有社會文化秩序的手段,而且這種手段對人的影響并非強制的、表層的和外在的,而是非強制的、內在的和深層次的④。大眾傳媒正是憑借自身所制造的導向作用,引導和參與大眾的日常生活。使大眾“……模仿、接受那些可復制的大眾傳播女性形象⑤。因為大眾傳媒的不斷強化以及對大眾日常生活發展的現實操控力量是強大的,它所宣傳的審美標準通過強有力的攻勢可以內化為女性的自覺行動。
因此,媒介應當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承擔起改變女性病態的審美觀的主要責任,并通過女性正確的體育價值觀的樹立,逐步促進女性審美觀念的改變。
(四)角色定位
為了保持家庭、社會需求和自我心態的平衡,職業女性只有將“妻子角色”、“女兒角色”、“母親角色”、“職業角色”一肩挑。現在,愈來愈多的職業女性將“事業和家庭兩不誤”的完美角色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希望“兩全其美”。然而任何一種“完美”的追求都意味著更多的付出,對女性尤其如此⑥。女性在多重角色的困擾下,自身的健康已被忽略,生活的質量無暇顧及,健康的理念和價值觀在現實面前只是一個美好的概念,分身無力,健身放棄。
(五)生活方式
由于文化、歷史和商品經濟等多種原因,女性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她們已經意識到了身體的重要性,但也只是把身體是“本錢”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口頭上,對心理的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和思想意識還完全沒進入社會生存狀態,影響到她們的健身參與。因此,社會的發展,喚醒職業女性,必須有積極地行動、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健身體育在人們追求健康、幸福生活中的效能,并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終身健身”的理念和行為指導和引領自己的現實生活,才能解決好生存和發展問題。
注釋:
①王宏維.隆胸:消費社會對女性身體的控制[N].南方日報網絡版2006年5月 18 日.
②周育國.人本理念的歷史流變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9(3):8-12.
③王凱珍.社會轉型與中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D].北京體育大學學位論文,2004,(4):61-68.
④鄭祥福等.大眾文化時代的消費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2):103.
⑤王德勝.擴張與危機——當代審美文化理論及其批評話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⑥丁秀娟等.我國城市女性體育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學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4):20.
參考文獻:
[1]胡敏.中西人體美觀念及其表現形式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4).
[2]程新宇.當代醫學美容與人體美的文化差異和時代變遷[J].中國醫學倫理學報,2008(2).
[3]王宏維.隆胸:消費社會對女性身體的控制[N].南方日報網絡版,2006年5月18日.
[4]馬子新.審美維度中的“身體寫作”[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1).
[5]程勇真.中國傳統美學中女性審美的研究價值[J].中州學刊,2006(5):289-291.
[6]易健在.談女性美的審美價值及其鑒賞[J].湖南社會科學,2003(6):139-141.
[7]陳望衡等.審美歷史演化中的身體境遇[J].西北師大學報,2007(3):1-7.
[8]劉羽.試論大眾傳媒時代下的女性審美[J].新西部,2007(10):187-188.
[9]丁秀娟等.我國城市女性體育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學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4):20.
[10]李小江.女性審美主體的兩難處境[A].性別詩學[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11]王德勝.擴張與危機——當代審美文化理論及其批評話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12].鄭祥福等.大眾文化時代的消費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2):103.
[13]王雅芬.當代中國女性意識問題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7(5).
[14]徐曉君.“人造美女”整形美容現象文化淺析[J].法制與經濟,2006(11):111-112.
[15]李華林等.日常生活審美化與當代女性身體審美的陌生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7(6).:104-106.
[16]張興霞.女性無法抗拒的黑洞——解讀社會的“性別認同”[D].天津師范大學,2003(5).
[17]王蕾蕾.論女性審美文化的社會控制[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3(4):11-14.
[18]姜秀花.女性身體再造行為的文化評析[J].婦女研究論叢,2003(5):37-45.
[19]武斌.美麗的戰爭---關于身體美學的歷史與文化[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10).
[20]孫玉霞.身體化:女性在消費社會中的生存境遇[J].貴州社會科學,2008(3).
[21]王凱珍.社會轉型與中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D].北京體育大學,2004(4):61-68.
[22]蔣繼華.論消費時代女性身體圖像對審美意象的消解[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7(6):118.
[23]郭健.從女性受眾到女性文化消費[D]福建師范大學,2006(5):3.
[24]林樹明.消費文化中的女性身體[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6):9-10.
[25]蔣曉麗等.傳媒“她世紀”的女性消費與消費女性[J].社會科學研究,2008(1):182.
[26]周育國.人本理念的歷史流變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9(3):8-12.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