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礎偉
2017年全國卷高考“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而“歷史學就是人們認識客觀歷史的記憶,是意識的產物,是思維的結晶[2] ”。可見,高考對歷史學科思維的考查是必然趨勢。“當人類思維的觸角一旦涉及時間和空間的交叉點,歷史思維便產生了。”[3]可見,“時空性”是歷史思維的基本特征,而“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4],則是對歷史思維下“時空性”關聯的具體要求。那么,究竟如何運用“時空性”關聯,從歷史思維層面找到解決全國卷主觀題的規律?
“我們習慣于用時間的持續性和順序性來認識歷史事物,較少考慮從空間的延展性來看問題。事實上,從空間延展性的特點認識歷史也是認識歷史事物內部聯系的一種主要途徑。”[5]“通常,人們從因果關系、繼承發展關系的角度去分析歷史事物,并把這種分析能力歸納為思維能力。”[6]結合上述思想,筆者將歷史思維的“時空性”關聯分為承接關聯和因果關聯兩種,并以此為指導整理了2017年高考全國卷歷史科的主觀題(不含選做題)。如下:
通過上表,我們發現,歷史思維之下歷史事物的兩種“時空性”關聯涵蓋了高考全國卷主觀題(不含選做題)的全部,那么,究竟如何具體將“時空性”關聯的學科思維運用于解答主觀題呢?筆者下面將分別舉例說明。
第一種,承接關聯。承接關聯,是指歷史事物在“時空性”關聯下有內在的一致性,它表現為歷史事物在時間上有持續性、在空間上有延展性,解題的關鍵是找尋出其共同的發展方向或共同特征。下面筆者以2017年全國文綜Ⅰ卷第42題來說明這一思路。
表4為14~17世紀中外歷史事件簡表。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
解題思路:題干要求“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從表4的材料中可知,這些歷史信息是以多個歷史事物呈現出來的,是以“世紀”這一時間要素和“中國”、“外國”的空間要素呈現出來的,題目要求考生能夠在這種時空不斷變化的思維環境中找尋出多個有關聯的歷史事物;題干繼續發問“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進一步要求考生揭示這些歷史事物之間具體是如何關聯的?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表4材料中的歷史事物之間既有承接關聯,也有因果關聯,這里,筆者僅就本題中屬于承接關聯的歷史事物來說明。具體如下:
第一步,列出符合題目要求的有“時空性”承接關聯的三組歷史事物,即,第一組:“鄭和七下西洋”和“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第二組:“湯顯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現男女主人公沖破禮教束縛,追求愛情自由”和“莎士比亞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第三組:“宋應星《天工開物》刊刻”和“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傳播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第二步,分析各組歷史事物發展的共同方向或共同特征。雖然“歷史與世紀沒有什么關系”[7],“其實世紀不過是計年的方法而已”[8],但是,以世紀來劃分歷史階段卻可以相對客觀、平等地對待處于這一階段里面的歷史事物,結合相關史實,梳理出其多組關聯。如下:
第一組依據“14~15世紀”這一時間要素聯系地理大發現的史實,再結合這兩個歷史事物之間在空間上的延展性,可以判定它們共同的發展方向是:促進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密切。第二組同樣可利用表4材料提供的“16世紀”這一時間要素推測屬于文藝復興時期,結合兩個歷史事物的內容分析其發展呈現的共同特征,即“人文主義的發展”,同時由于“人文主義”具有普世價值,不因空間的延展而失去其本質特征。第三組雖然處于16世紀和17世紀兩個不同的時間中,但符合歷史事物發展在時間上有持續性、在空間發展上有延展性的特點,關鍵是找尋出它們分別持續或延展的具體內容;結合所學,可知:“作為反映近代工業因素萌動時期工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不但在中國科技史上前所未見,樹立了光輝的里程碑,而且先后被譯成日、美、德、法、意、俄等多種外國文字,在世界科學技術從古代中世紀傳統向近代科技轉變的潮流中也居于前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9]
第三步,在時間的持續性和順序性上理清他們之間的先后順序、抑或一方是否是另一方在空間上的延展等等。這在本題上就表現為“闡述”,當然,本題在闡述“論題”時還可以再補充所學知識中涉及到的其他相關歷史事物,來共同闡述一個論題。
可見,“時空性”關聯的歷史思維這類題目,關鍵是回到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理解歷史事物發展的共同方向或共同特征。
第二種,因果關聯。因果關聯,是指歷史事物之間有一種因果邏輯關系。“因果是什么?‘有甲必有乙,必有甲才有乙,于是命甲為乙之因,命乙為甲之果。”[10]“因”在歷史闡釋中一般表現為背景、目的、原因等,“果”在歷史闡釋中一般表現為影響、作用、意義、地位等,也存在表現不是很明顯的“因”和“果”。解決這類題目要注意避免簡單套用公式化的模式,錢穆曾提到:“事實可以范圍理論,而理論不足以改變事實。”[11]筆者認為,把歷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時空環境下,還原其全貌,才能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下面筆者以2017年全國文綜Ⅰ卷第41題(1)來說明這一思路。
材料一 在專制王權下的法國,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聲稱“朕即國家”“朕即民族”。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闡述了與之相適應的民族思想: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國王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相反,一個國王若無國民則不存在,更不必說治理國家了,甚至表示“專制之下無祖國”。在法國大革命中,人們認為法蘭西民族的成員不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語言,而且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全體法國人組成的法蘭西民族。一般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
——摘編自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8分)
解題思路:本小問在2017年高考廣東考生的得分主要集中在4分到6分,8分滿分的極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官方答案中的“《人權宣言》宣布了天賦人權和公民平等”極少數考生能夠作答到。評卷場上評分細則雖然也有可以替代的答案,但是也不會離開命題專家給的四個標準答案的框架。那么,官方提供的標準答案體現命題專家怎樣的學科思維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跟隨筆者從“時空性”關聯的學科思維層面一起來解剖這道題。
題干要求“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首先,判定屬于要求揭示兩個歷史事物,即作為“因”的“大革命”對作為“果”的“民族主義”的“促進作用”的因果關聯。其次,準確定位作為“果”的“民族主義”內涵的時空性。材料中關于“民族主義”的內涵從“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到“全體法國人組成的法蘭西民族”的變化,這里隱含了“民族主義”形成的歷程,即全體法國人從感受到“主權在民”那一刻起“民族主義”就形成了,這即題干所說形成了“近代民族主義”。最后,找尋作為“因”的“大革命”對作為“果”的“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產生作用的關聯點,也就是“大革命”具體做出了什么行動,促使最后全體法國人感受到“主權在民”,取代之前的“主權在君”的?
通過分析官方答案,筆者認為,這四個方面發生的時間都在1789年“大革命”爆發的那一年,而最后一個答案“《人權宣言》宣布了天賦人權和公民平等”正體現了材料一關于民族主義含義的一個方面,即法蘭西民族的成員“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其實,《人權宣言》在促進“民族主義”的形成上更大貢獻更應該是它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整個主權在根本上存在于國民之中。任何團體或個人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確授予的權力”[12],官方答案沒有指出這一點筆者認為比較遺憾。
官方答案:作用: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君主專制被推翻;等級制度被廢除;《人權宣言》宣布了天賦人權和公民平等。
可見,從“時空性”關聯歷史思維的高度建構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可以更準確地找尋出它們之間的關聯要素,避免作答試題疏漏或者不準確。
總之,只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滲透歷史學科思維的“時空性”關聯,將其有意識地運用于解決歷史事物的關聯邏輯上,筆者相信,我們將能更加理解和適應全國卷主觀題的命題思維,在高考的道路上也將會走得更遠!
【注釋】
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65頁。
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頁。
北京師范大學考試測量研究中心:《高中歷史考試測量新坐標》,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58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5頁。
北京師范大學考試測量研究中心:《高中歷史考試測量新坐標》,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79頁。
同上,第79-80頁。
葛劍雄、周筱赟:《歷史學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81頁。
同上,第80頁。
曹大為、郭小凌主編:《歷史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湖南:岳麓書社,2014年,第27-28頁。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56頁。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第154頁。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