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海
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志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發展迅速,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英法兩國。但在邦聯體制下,德意志各邦四分五裂。諸邦關卡林立,關稅繁重,阻礙了商品流通,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因此,德意志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國家統一,以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的穩定發展。但是,在采用什么方式和由誰來實現德意志統一的問題上,德意志資產階級卻表現懦弱,生怕與無產階級結盟會損害自己的利益,所以決定依附封建王朝,采取“自上而下”的統一方式。
在德意志各邦中,普魯士和奧地利實力較強,能擔當起實現德意志“自上而下”統一重任。但奧地利經過1848年革命的沖擊,實力日漸式微。相對而言,普魯士更具有利條件。19世紀初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極大地提升了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1834年,普魯士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同盟對內自由貿易,對外采取關稅保護,促進了普魯士經濟發展;五十年代,普魯士重工業生產占全德一半以上。與此同時,俾斯麥(1815-1898)出任普魯士首相后,在陸軍大臣房龍伯爵的支持下,著手軍事改革,堅持實行“鐵血政策”,使普魯士擁有歐洲一流的陸軍。另外,普魯士民族成分單一也是它完成德意志統一的有利條件。
19世紀后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國家統一。1864年,普奧結成同盟進攻丹麥。丹麥戰敗后,石勒蘇益格公國和荷爾斯泰因公國分屬普奧。但這兩個公國摩擦不斷,1866年,普魯士發動普奧王朝戰爭,奧地利戰敗后被迫退出德意志邦聯。1867年,普魯士于建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統一了德意志大部,但南德四邦仍有獨立地位。法國擔心德意志統一后勢力壯大會影響其稱霸歐洲,所以竭力支持南德四邦割據。俾斯麥先借西班牙王位之爭從外交上孤立法國,再利用“埃姆斯密電”激怒拿破侖三世(1808-1873),引發1870年的普法戰爭,最終擊敗法國,把南德四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1871年,普王威廉一世即德意志帝國皇位,德國完成統一。
德國的統一改變了歐洲傳統的政治格局;結束了德意志長期以來四分五裂的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使德國很快躋身資本主義強國行列。但統一后的德國,保留了普魯士的君主制度和軍國主義傳統,造成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
圖1: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150周年,圖為關稅同盟的海關印章。1834年,德意志38個邦國組成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關稅同盟,這是一個聯系緊密的貿易和經濟同盟,旨在掃除德意志邦國之間的貿易障礙,最終推動了德意志的政治和經濟統一。[聯邦德國1983年]
圖2:圖為“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成為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他對內殘酷打壓工人運動,對外幫助法國鎮壓巴黎公社,企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史稱“鐵血宰相”。[聯邦德國1965年]
圖3:圖為“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德國2015年]
圖4:紀念柏林建城750周年,圖為勝利女神像和俾斯麥。[雷東達1987年]
圖5:德意志帝國建立100周年,圖為帝國的徽志:鷹和皇冠。[聯邦德國1971年]
(參考書目:《簡明世界通史》,黃牧航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