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陳洪義
李惠軍老師在《靈魂的追問——歷史教師的視界、心界與歷史教學的境界》一文中講到,歷史課的靈魂是足以統攝這段歷史的主軸和主線。[1]歷史課的“課魂”是一節課的教學立意,更是蘊含在歷史知識背后的歷史規律、人文精神和歷史智慧。筆者以榮獲全國學術研討會公開課特等獎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情思教學為例,探討如何讓“課魂”走進學生心靈,引領學生在歷史體驗中醞釀歷史情感、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提升歷史學科素養。本課的整體設計如下圖所示:
一、提煉“課魂”,主題引領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9課。課標要求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本課學習者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且閱讀有限,未能真正理解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交融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歷史教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穿越時空隧道,從歷史的往事中理解處于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區的先人們何以如此生活,何以如此選擇,并在理解的同時獲得新的歷史和現實的啟示”。[2]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民族交融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漢化,促使各民族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直到今天,各民族團結奮斗、繁榮發展既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依,也是當代中國追夢圓夢的力量之源。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把“課魂”提煉為“凝聚民族情”。以學定教,把教學立意放在學生未知領域的探究上——學習凝聚胡漢民族的改革;放在學生情感升華上——以史為鑒,在傳承民族血脈中凝聚民族情誼,培養家國情懷。圍繞“課魂”,本課以“孝文帝改革”為主線,以“在傳承血脈中凝聚情誼”為輔線。既突破“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單純的知識立意,也突破單純史料分析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的能力立意,從而初步構建能“產生附著于內心深處的一種帶有理性、情趣和靈動的智性敏銳,最終發掘足以統攝這段歷史的主軸和主線” [3]。
二、基于“課魂”,左圖右史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4]在本課導入環節,筆者立足生情,以圖激趣,引出“課魂”。伴隨激昂的音樂,學生觀看以古今民族交往為主題的系列歷史圖片組成的微視頻,感受中華民族交融凝聚的民族情誼。
意圖: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史料顯得晦澀難懂。圍繞“凝聚民族情”展開的系列圖片,激發學生興趣,架構歷史時序,幫助學生在“課魂”引領下開啟一段扣人心弦的情思之旅。
接下來,圍繞“課魂”,左圖右史。筆者向學生展示了歷史地圖與典型史料:
圖一:《東晉和前秦形勢圖》[5]
材料一:淝水之戰后,慕容垂(鮮卑族)擅兵河北,(慕容)泓、(慕容)沖寇逼京師,丁零雜虜,跋扈關、洛……
——《晉書》卷115《苻丕載紀第十五》
圖二:《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圖》[6]
材料二:北魏建國至孝文帝執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境內以漢族人民為主體的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余次。
——張澤威、朱大渭《魏晉南北朝農民戰爭史料匯編》
設問:結合歷史地圖從兩則材料中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意圖:史實的產生離不開特定的時空條件。引導學生在左圖右史的學習中,架構時空關系,理解魏晉時期北方地區已出現民族交融的趨勢,面臨統治危機的北魏,應吸取前秦的教訓,一場凝聚胡漢民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圍繞“課魂”挑選典型圖文材料,能讓學生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歷史課堂的學習與時空觀念的培養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深挖情節,豐富“課魂”
葉小兵老師曾說:“在講授歷史事件的過程或歷史人物的活動時,要講得真實鮮活,不僅要線索清晰,層次完整,而且離不開細節的支撐。”[7]歷史人物在特定時代下的行為選擇,放在今天較難理解,這就需要深挖歷史情節,通過細節活化歷史,引導學生重回歷史現場。為此,筆者借助孝文帝的故事創設微課《凝聚胡漢民族的改革》:
設問:觀看微課,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從中你學到孝文帝什么品質?
意圖:圍繞“課魂”制作的微課視頻,利用“假意南遷”“改革殺子”等情節營造歷史情境,把孝文帝的思想情緒植入史實。讓學生感受到在民族交融的背景下,改革彰顯了孝文帝的智慧與堅毅,從而迸發對孝文帝的敬佩之情,進行情感的浸潤與思想的升華。筆者再次緊扣“課魂”,讓凝聚胡漢民族改革者的品質走進學生心靈。
深挖情節,引導學生從宏觀敘事的歷史長河中找到具體生動的點點浪花,做到“理解之同情”和“溫情與敬意”,從而豐富“課魂”內涵,引導學生實現價值領悟,形成歷史理解。
四、創設情境,感悟“課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展者、探究者、探索者。”[8]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筆者運用探究活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思相促的過程中感悟“課魂”:
劉勇(獨孤勇),一名鮮卑族的北魏官員,跟隨孝文帝從平城到達洛陽,安居樂業已有8年。3天后,劉勇的兒子即將大婚,迎娶漢族王姓女子。
設問:假如我們穿越到北魏的洛陽城,請為劉勇的兒子籌辦這場婚禮,從屏幕展示的圖片中選擇相應的物品并說出你的理由。
意圖: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究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方式,深刻理解民族交融的內涵,感悟“課魂”,進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第一個歷史作用“促進民族交融,豐富中華文明。”
接著,圍繞“課魂”,筆者出示兩則史料:
材料一: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豐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
——《洛陽伽藍記》卷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
設問:從兩則材料中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另外兩個歷史作用。
意圖:分析史料,概括孝文帝改革另外兩個歷史作用“增強北魏實力”和“為隋唐奠基”,進一步感悟“課魂”——民族交融、民族情誼對北魏政權和中華民族發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史學界對孝文帝改革存在著不一樣的聲音。如何思辨發散,圍繞“課魂”找到歷史與現實的切合點,筆者挑選另一則史料:
材料三:帝優于文學,惡本俗之陋,欲以華風變之,故不憚為此舉也。然國勢之衰,實始于此。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
設問:你支持哪種觀點?請說明你的理由。
意圖:運用指向不同的史料營造矛盾情境,激發學生展開激烈辯論。學生在歷史時空與歷史理解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觀點。這一環節,成為整節課的小高潮。
創設情境,感悟“課魂”,結合有梯度的問題加以探究判斷,讓學生在提高史料實證能力的同時,也初步學會分析闡釋歷史問題,形成歷史解釋。此時,基于“課魂”的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也自然呈現出來。
五、聯系現實,升華“課魂”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本節課需引導學生把對孝文帝改革的認識延伸到現實社會的認識上,從實踐層面體現歷史價值。在上一環節“既要肯定孝文帝改革歷史作用又要吸取其歷史教訓”的鋪墊下,筆者因勢利導拋出問題。
設問:以史為鑒,聯系現實,你認為,國家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繼承發揚中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意圖:學習歷史要學有所用,明智啟智。學生能聯系現實生活發表見解,如“舉辦民族傳統節日活動”“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村”“舉辦民族歷史照片展”等等。
在敞開的思維與熱烈的情感的碰撞下,筆者抓住契機進一步升華“課魂”:“弘揚中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保持民族特色,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使中國各民族在傳承血脈中凝聚情誼,在凝聚情誼中增強互信,在增強互信中團結發展!中華民族將以深厚的精神內涵,獨特的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而再一次緊扣課魂“凝聚民族情”,升華主題,與課堂導入首尾呼應。
以史為鑒,聯系現實,引導學生在情感熏陶、思維培養和價值觀滲透中,完成對“課魂”的升華,從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這節課,筆者以“課魂”引領情思教學,進行一系列的嘗試。提煉“課魂”,創設情境,激發情感,發散思維。在情思相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素養,從而彰顯歷史學科育人的功能與魅力。
【注釋】
李惠軍:《靈魂的追問——歷史教師的視界、心界與歷史教學的境界》,《歷史教學》2015年第2期。
同上。
同上。
(美)布魯納著,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教育研究研究室譯:《教育過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6頁。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室等編著:《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上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6年,第56頁。
同上,第57頁。
葉小兵:《細節的重要》,《歷史教學》2005年第5期。
(蘇)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第5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2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