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兵?翁正雷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歷史試題越來越突出了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趙恒烈認為,“歷史思維能力是人們用以再認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它是一種歷史的認識活動。在這種歷史的認識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科學的歷史觀,……并用它來考察和解決社會歷史問題?!盵1]它要求教師擺脫“滿堂灌”和 “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書本、走進生活,客觀地理解和全面地評價歷史,而口述史的應用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口述史在歷史教學中具有回放歷史現場、鮮活歷史教學、提升歷史思維能力等作用。
一、口述史是再認、再現歷史事實的抓手
口述史就是通過傳統的筆錄或錄音和錄影等現代技術手段的使用,記錄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2]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因而是帶著經驗走進教室的,教學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教師要為促進學生理解而教: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盵3]美國著名學者杜威說過:“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學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4]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盵5]歷史的生命源于生活。開展口述史教學,不但可以將學生帶到歷史現場,讓歷史與現實對接,還可以使學生感悟真實生活、獲得情感體驗、提升歷史思維能力。教師要善于尋找歷史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鏈接點,努力挖掘歷史教材中現實生活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例如“抗日戰爭”教學片斷案例設計:
1.選用《張學良日記》中有關九一八的口述史料的敘述,讓學生深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思考張學良為什么用這天作為日記的開始,以此導入新課。
二十八年九一八,早小雨,六十四度。今日陰雨,溫度無變化,為什么我用今天為日記開始哪?因為這天日本野心軍閥之一彈,震蕩了全世界,扯破了國際條約,暴露了國聯無能……我中國喪失土地,生命,財產,其慘其苦,彼之心為之痛!但是另一方面,深刻刺激了國人的惰性,警醒人的沉昏,加強團結,各個階層,群起抗敵,給中國有史以來開了一個新紀元。
——《張學良日記》1939年9月18日[6]
2.選取《拉貝日記》,再認再現真實、客觀的南京大屠殺。拉貝是當時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南京的負責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他一手組建起國際安全區,挽救了二十萬中國百姓的生命。他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并且作為德國人,他的敘述顯得立場更為客觀,真實性也更為令人信服。
開車經過市區,我們才曉得破壞的巨大程度。車子每經一二百米就會軋過尸體,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檢查過,子彈是從背后射進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時從后面被打死的……我開車到下關區勘察電廠,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門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樣……到處都在殺人,有些就在國防部面前的軍營里進行。機槍聲響個不停……安全區變成了日本人的妓院,這話幾乎可以說是符合事實的。昨天夜里,約有1000名姑娘和婦女遭到強奸,僅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一處就有100多名姑娘被強奸……在清理安全區時,我們發現有許多平民被射殺于水塘中,其中一個池塘里就有30具尸體,大多數雙手被綁,有些人的頸上還幫著石塊……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個老百姓眼珠都燒出來了……整個頭給燒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頭上……日本人命令每一個難民都必須親自登記,而且要在10天內完成……20萬人!怎么辦?整批年輕力壯的男人已經被拉了出去,他們的命運不是做奴工就是死亡。還有整批的年輕女子被拉出去,因為要成立一個很大的軍中妓院。
——《拉貝日記》[7]
二、口述史是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的推手
在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往往采取灌輸式方法傳授知識,手段單一,學生則被動地靠死記硬背來獲得歷史知識,結果導致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意義、影響和宏觀背景大多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谑鍪访嫦虼蟊?,努力把歷史恢復成“生活化”歷史。正如法國年鑒學派所提倡:“盡力去發掘那些生動的細節,并把數以千計的這樣的細節串起來,這樣他們對歷史的描述就比別人所講授的更有趣得多、更透徹得多。”[8]
采用口述史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深入理解歷史??谑稣邅碜杂趯W生身邊,可能是自己的長輩或親朋好友,這樣的歷史講述讓學生深刻體驗到“歷史”就在自己身邊,自己在學習歷史也是在記錄和創造歷史。通過口述史教學,學生對社會生活的了解不再限于浮光掠影,而是潛入到其深層,加深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與宏觀歷史的掌握,逐步深化學生的歷史思維。例如“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案例片段設計:
近代中國在列強的商品傾銷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區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耕織分離,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逐漸地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解釋和理解自然經濟解體這一歷史現象,選取下列兩則口述史料[9]:
材料一:我們村里有一個老婆婆,年紀已經七十多了。她天天紡棉,每天紡成幾兩棉紗。她很少停手的時候。到了晚上,我們還聽見她那紡車搖動的聲音。有一回,她對我們說:“我年輕時候,紡紗織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現在,廠里出的紗和布,又細又好,價錢又便宜。還有外國運來的紗和布,大鄉小鎮都有得賣。我的利息就遠不如從前了?!彼贿呎f,一邊仍舊搖動著她的紡車。
——葉圣陶等《開明國語課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鄉余姚離寧波不遠?!习傩宅F在已經能夠適應新興的行業,……任何變革都像分娩一樣,總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產婦隨即恢復正常,而且因為添了小寶寶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經不再紡紗織布,因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們已經沒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與鄰居吵架消磨光陰,有些則去念經拜菩薩?!行┡t紡織發網和網線餐巾銷售到美國去,出息不錯。
——蔣夢麟《現代世界中的中國·民國初年》
上述史料描繪了自然經濟解體下的日益走向破產的農民的生活景象,勾勒出西方列強經濟侵略下破產農民的迷惘、痛楚和無所適從、而又無可奈何的心路歷程。這不僅拉近了學生與久遠歷史的距離,還加深了他們從時代變遷的角度理解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嬗變必須經歷的陣痛變化。
三、口述史是形成歷史認識的助手
對中學歷史教學來說,能夠提供基本史實的最重要素材依舊是教科書,但是教科書中結論性的內容過多,將編寫者的認識或“權威”的經典結論直接出示給學生,使學生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難以應對命題越來越靈活多變的歷史新高考的挑戰。在新高考試題中,以考查學生思維、理解能力為主的材料分析題所占的比重逐漸加大,不管是從材料中得出啟示,還是聯系歷史材料解決現實問題,無不體現對學生歷史認識的要求。當我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相對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地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學生的活動只囿于教材所提供的史實和觀點,學生只能重復教材內容,提升歷史思維能力無疑成為一句空話。
1.促進歷史學習的經驗化
所謂經驗化,就是指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在經驗中學習,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口述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傾聽或觀看相關的口述史料.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接觸不同的價值觀念、分享生活體驗的機會,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與原有經驗的聯系,激發他們對歷史問題探究的興趣,從而不斷完善他們知識經驗的建構和內化。例如,學生通過訪談發現,同樣關于改革開放,不同的訪談對象卻有不同的評價。有的人認為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有個別人認為改革開放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并且出現了不少道德滑坡、貪污腐敗等社會問題。為此,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理性看待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改革開放是一個充滿矛盾而且艱難曲折的過程,必然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處在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就會經歷不同的命運。因此,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的體會往往是不同的,要學會客觀地理解和全面地評價歷史問題。
2.增進歷史思維的創新性
在日常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不惟書,不惟師,不盲從解釋,不為特定結論所牽絆,不被思維定勢所束縛,敢于質疑,學會多元審視,勇于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和認識。例如“新文化運動”案例片段設計:
對于新文化運動不足的評價,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大多持新文化運動對東西方文化帶有絕對肯定或否定的傾向。事實上果真如此嗎?其實,早在《胡適口述自傳》一文中就有相關澄清:
有很多人認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許多方面,我對那經過長期發展的儒家的批判是很嚴厲的。但是就全體來說。我在我的一切著作上,對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當尊崇的。我對十二世紀“新儒學“的開山宗師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我不能說我自己在本質上是反儒的。
——胡適《胡適口述自傳》[10]
從這段口述史料里,可以看到胡適自己否認了他反孔非儒。相反,他對孔子等儒學大師是很推崇的,對“打倒孔家店”這個主張是不認同的。因此,新文化運動并不是如教科書所說,對傳統文化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其實,新文化運動不僅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對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進行了吸收和借鑒。
當然,部分口述史料的真實性確實值得推敲。比如,回憶者的階級立場、所處的政治環境、人格、對事物的價值取向、對采訪者的信任程度、記憶準確性、主觀動機等因素會影響口述史的真實性。不過,在口述史教學中,教師務必要注意仔細推敲、謹慎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口述史料的失真度,為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磚加瓦。
【注釋】
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頁。
陳鶯:《口述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的新視角》,《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巨英梅、劉旭東:《當代國外教學理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杜,2005年,第227頁。
魏兵:《讓歷史課堂回歸生活—淺談生活化歷史新課堂的構建》,《中學文科:教研論壇》2008年第5期。
魏兵:《讓歷史課堂回歸生活—淺談生活化歷史新課堂的構建》,《中學文科:教研論壇》2008年第5期。
遼寧省檔案局編:《奉天紀事》,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9頁。
《中國傳奇2010之我的抗戰》節目組:《我的抗戰》,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年,第215頁。
《歷史研究的新方法精要》,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524/43894302.shtm,瀏覽日期2018年1月20日。
2011年江蘇高考歷史試題第22題。
(美)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44-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