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華 劉曉明
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第三方物流企業平臺化經營模式的概念與內涵;其次對第三方物流云平臺的技術架構及應用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互聯互通的云平臺架構,認為可從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深化物流云平臺應用;最后對第三方物流企業平臺化經營發展階段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平臺化經營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方能逐步成熟。
關鍵詞:互聯網 第三方物流 平臺化 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0(b)-014-03
伴隨著我國消費互聯網的發展,產生了京東物流、菜鳥物流、順豐速運等一批零售物流服務商,這些物流企業憑借其規模優勢、資本優勢以及技術創新,推動了B2C零售物流的發展。2015年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使得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工業企業已具備信息化基礎,正在推行工業互聯網以實現制造業升級,并出于供應鏈管理的考慮,將物流業務外包。
伴隨著互聯網多年的發展和普及,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在物流行業的應用日益成熟,并推動第三方物流企業朝著集成化、智能化、平臺化的方向發展,促進第三方物流企業經營效率的提升及業務創新。在物流行業,許多第三方物流企業已采用物流服務供應鏈管理模式開展企業運營管理,行業龍頭企業的發展速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物流服務市場正向優秀龍頭企業集中。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經營正從業務導向轉變為平臺化發展。
1 第三方物流企業平臺化經營模式的概念與內涵
1.1 平臺化經營模式的概念
平臺是一種多角色參與的空間載體,在該環境下,參與各方能夠依據價值鏈及協作分工,達成交易。典型的平臺產業有電商平臺(天貓、京東等)、物流信息平臺(菜鳥等)。平臺企業的存在建立了雙邊市場,使雙邊市場具有獨特的經濟特征,這些經濟特征與傳統單邊市場有著顯著的區別,具體包括交叉網絡外部性、價格的非對稱性、交易信息的完整性、平臺的高度整合性等。
結合先前學者們關于平臺化經營模式的研究,本文認為物流平臺化經營模式是指第三方物流企業以核心產品為基礎,搭建了溝通用戶需求和服務供給的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拓展業務品種、業務區域及目標行業。通過平臺化,物流需求端與供給端的協同得以加強,需求的增加會帶動供給的增加,反之亦然。
通過平臺化經營,龍頭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更好的提升客戶、運作資源、信息的應用效率,發揮在產業鏈中的作用,探索、拓展新型業務模式,形成新的收入來源,并將獲得競爭優勢。實施平臺經營策略不僅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經營方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經營理念的革新。在互聯網背景下,客戶可以更多地通過物流服務平臺界面,滿足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并得到較好體驗。第三方物流企業不應只是依靠傳統方式提供物流服務,應轉變為“經營客戶”和“經營物流運作資源”,將物流需求端和供給端互動發展,實現業務增長。
1.2 平臺化經營模式的內涵
平臺化經營模式將針對物流運作資源形成較強的凝聚力,針對物流終端客戶提供精確匹配的多樣化服務,而第三方物流企業自身業務流程更為流暢、高效。第三方物流企業平臺化經營模式涉及到企業經營的多個方面,如物流服務產品、運作資源、客戶資源、組織架構,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網絡平臺化。IT基礎設施、運維系統及IT服務能力是開展平臺化運營的基礎。只有將聯結合作伙伴,并能與之形成最佳互補的信息資源作為平臺化基礎,才能增強其凝聚力。伴隨著云計算的大規模商用,物流信息系統實現集中部署與應用。信息網絡將實現全組織覆蓋、全區域覆蓋、全業務覆蓋、全業務流程覆蓋。
(2)客戶資源全網共享,物流運作資源全網整合。開放合作是平臺化經營的前提,平臺化經營是實施開放合作的最佳途徑。通過客戶資源共享,可以實現需求和供給更好匹配。通過對物流運作資源的全網集成。將服務于不同地域的、不同行業的、不同物流功能的物流運作資源進行有效集成,實現物流服務的平臺化,從而滿足各類工商企業的個性化物流需求。
(3)物流服務產品標準化、模塊化。由于客戶在行業特點、經營地域、業務品種等方面存在差異,物流服務業總是面臨“供給—需求”不平衡的挑戰。物流服務產品可以通過標準化、模塊化實現規模經濟,進而有效降低成本。通過拓展物流資源和物流客戶,降低各個物流運作環節的成本,并將有助于物流服務的提供、評價、反饋及提升。
(4)以客戶物流需求為中心,實現物流訂單集成化管理。對客戶物流服務需求全面梳理和挖掘,可分為功能型物流、增值物流,集成物流以及第四方物流等。應從客戶視角確定客戶價值的來源,并根據客戶需求變化來靈活調節供給。對物流服務供應鏈中的物流訂單信息的全網集成,對物流訂單收集、分配、下達執行以及跟蹤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分析,提升訂單整體執行效率。
(5)物流運作的智能化。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術,具有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物流中某些問題的能力。智能物流的未來發展將會體現出三個特點:第一,智能化。在物流作業過程中的大量運籌與決策的智能化,科學的實施物流調度和統籌;第二,一體化。以集成化物流管理為核心,實現物流過程中運輸、存儲、配送、包裝及裝卸等環節的一體化,各環節能更好的協同;第三,社會化。智能物流的發展將會促進物流資源在社會層面的優化配置,提高效率。
2 第三方物流云平臺應用
2.1 物流云平臺技術架構
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了響應客戶企業的需求,更好地開展運作管理及客戶服務,紛紛構建起由運輸管理、倉儲管理等模塊組成的物流資源計劃系統(LRP),并采用了各種信息技術,如GPS/GIS系統等,以便更好的支撐物流外包運作。物流外包企業的ERP系統通過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與物流企業的LRP系統實現互聯。ERP系統能夠及時將物流訂單信息傳送到LRP系統;LRP系統則會對物流訂單進行分配,根據物流區域及物流功能,傳送給相應子系統進行運作;最后再將物流運作監控信息反饋給ERP系統,從而提高了物流外包的效率、質量,降低了溝通成本,并最終降低了總體物流成本。采用平臺化經營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構建物流云平臺實現業務管理及物流信息的互聯互通,典型的物流云平臺架構如圖1所示。
2.2 物流云平臺的應用模式
(1)通過物流云平臺實現集中計算和物流信息集中處理。通過物流云平臺,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實現計算資源按需快速擴充,減少了信息系統運維的工作量,物流運作資源統一管理,業務流程管理更為規范,績效管理更為透明,與物流服務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互通更為便捷,可以顯著增強物流管理的信息效率效應。通過擴展大數據分析功能,能夠對各類信息進行分析,便于開展增值業務,同時利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管理決策。
(2)采用EDI總線實現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為了增強信息協同效應,須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各類信息系統進行互聯。通過研究發現工業企業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通過EDI平臺實現了信息系統之間的互聯。但工業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信息共享及系統互聯則面臨較大挑戰。通過使用EDI系統,物流服務集成商可以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物流服務集成商LRP系統可以與功能型物流商信息系統交換物流服務供應鏈信息,如物流訂單信息可以及時反饋給相關功能型物流商,以便增強上下游之間的業務協同;物流服務集成商LRP可以與工業云平臺及微信公眾號進行數據交換,客戶可以通過工業云平臺或微信及時了解自己物流訂單執行情況,從而提升客戶滿意度。
(3)匯聚各類物流數據支撐物流大數據應用。物流大數據從類型上主要分為現場設備數據(物聯網數據)、物流管理數據和外部數據。現場設備數據是來源于運輸、倉儲、流通加工等方面的數據,包括設備的運行數據、生產環境數據等。物流生產管理數據是指傳統信息管理系統中產生的數據,如SCM、WMS、TMS、貨代系統等。外部數據是指來源于物流服務集成商外部的數據,主要包括來自制造企業ERP、供應鏈等外部環境的信息和數據。
(4)基于移動互聯網開展移動數據互聯互通。在移動互聯網的環境下,物流企業可以根據業務需要開發相應APP,實現各項物流業務的信息化閉環管理,司機的移動業務終端(APP),在運輸發貨環節和收貨環節。運輸車輛車載設備亦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接入物流云平臺,交換物流數據。在LRP系統基礎上,應用移動APP或微信公眾號建立一個基于客戶體驗的物流訂單跟蹤平臺,方便客戶及時了解物流外包的運作狀況。
(5)通過物聯網實現設施設備動態信息及時處理與應用。物聯網作為物流信息系統前端,其產生的時空數據,可傳送到云計算平臺,進行處理。通過物聯網,倉儲(RFID、條形碼或二維碼)、運輸(GPS/GIS),可增強物流運作可視化水平。
3 第三方物流企業平臺化經營發展階段
第三方物流企業平臺化經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各個階段的經營重心應有所差異,通過業務培育和市場經營,逐步從業務組合中確立優勢業務,并通過時間和空間的積累,以期獲得市場價值的最大化。
(1)模式建立階段。驗證平臺化經營模式、論證可行性、能力和價值、形成業務組合。
(2)經營提升階段。對平臺化經營管理水平進行提升,第三方物流企業運營的各項職能有序落實,規范化運作;確定優勢業務。
(3)市場擴張階段:對優勢業務進行擴大規模、增加市場份額,獲取市場價值最大化。
4 結語
第三方物流企業平臺化經營模式涉及到企業經營的多個方面,本文雖然研究了第三方物流企業平臺化經營模式的概念與內涵、第三方物流云平臺應用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平臺化經營發展階段等,但在平臺運作流程、績效管理、財務管理等尚未論述,后續還將圍繞這些主題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建國,魏修建,朱丹.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物流能力構成研究[J].新疆財經,2008(6).
[2] 趙啟蘭.大規模定制物流服務能力的構成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0(4).
[3] 張春霞.我國智慧物流發展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3(10).
[4] 劉旭峰,丁偉,許立群.電信運營商平臺化經營探討[J].中國電信業,2012(1).
[5] 冉莉.智能制造大數據平臺應用探索[J].上海信息化,2017(8).
[6] 王凌峰.未來物流信息化的下一站—“智能物流”[J].信息與電腦,2011(3).
①基金項目:江蘇風力發電工程技術中心基金項目,“江蘇風電規模發展后的裝備制造業集群研究”(ZK16-03-01)。
作者簡介:樊華(1973-),男,江蘇句容人,商務貿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劉曉明(1963-),男,江西崇仁縣人,商務貿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