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曼
摘 要:新一輪的課改提出:課堂教學要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課堂上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只有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力提升了才能真正實施自主學習,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所以在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尤為重要。
關鍵詞:學習;能力;學生;自主;關鍵
一、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能力
語文書是讀出來,其實數學也是讀出來的,首先,讀數學書,所有的知識,內涵都包容在數學書里面,可過去我們有誰仔細的去閱讀過,去思考過。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編者對知識的重點概括,每一個問題都是點睛之筆。如果孩子仔細去品讀,讀通每一句話,讀懂每一個知識點,讀清每一個邏輯關系,那么你一定能學會、學好。再者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閱讀教材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題讀三遍,其義自見,讀是思的前提,題都讀不懂,頭腦中就沒有一個清晰的印象,無從下手,所以,讀題三遍是我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要求,以后在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的答題過程中都要多讀,要讀出重點,讀出出題的意圖。如在五年級數學下冊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后,有這樣的一道判斷題中:用6個同樣的正方形能圍成一個正方體。本來這道題是正確的,關鍵在“形”字。但如果學生沒有認真閱讀題目,很快就判斷它是錯的,因為學生以為是正方體,而且最少要用8個同樣的小正方體才能拼成一個更大的正方體。所以認真閱讀真的很重要。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探索和思考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是單純地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還是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究和思考,以便發揮其潛在的能力。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第一課時后,學生都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S=ah÷2),并且會應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我把書上的一道練習題當作例題出現,
我讓學生認真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然后讓學生思考,利用自己的學具(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擺一擺、說一說,接下來猜一猜高是多少?學生陸續回答:高是16m、8m……我先不表態,分別叫得出不同答案的孩子拿著學具到臺上操作,把自己思考的過程在演示中完整地敘述。我們班伍浩楊小老師說先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原三角形面積的2倍,也就是2S。前面學習了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高=面積÷底),然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三角形等底等高,所以推出求三角形的高的計算公式是:h=2s÷a,在這道題目的計算中,176×2÷22=16(m)所以16m是正確的。小老師的發言像模像樣的,當他敘述完畢后,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思考機會,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動機,努力發展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認識所學的知識、理解所學的知識的同時,智力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和發展。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我根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如:在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中,課前我先叫學生做小手工,把書本后面123頁附頁的圖樣剪下來,制作成小長方體與小正方體。
在新課的教學中,先觀察自己制作的小長方體,分別找出長、寬、高,并找出“上”“下”“前”“后”“左”“右”面。接著進一步操作,把小長方體展開,并在展開圖上標明“上”“下”“前”“后”“左”“右”6個面。孩子們很認真地操作,并結合老師給出的探究活動的問題展開了討論:1.哪些面的面積相等?2.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操作,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上面和下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面積是長×寬,前面和后面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面積是長×高,左面和右面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面積是寬×高。從而推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正方體的表面積知識同理可以推導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很輕松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當前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還存在著串講串問,牽著學生鼻子走,不給學生留有積極思考的空間。由于學生的問題存在著個別差異,在發問時,學生往往不能說到關鍵之處。這時教師應以激勵為主,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激發他們發問的熱情。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為今后的生存發展打好基礎,而這就要從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開始,在練習質疑這一環節中,教材中的許多練習就是實際生活情境的再現。學生用他們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以他們的視角來解答問題。如在倍數內容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道題目:爺爺今年65歲,是小東年齡的5倍,小東今年幾歲?有些孩子不經思考就計算:65×5=325(歲),這時應該讓孩子及時質疑,如:有的孩子問小東的年齡怎么可能比爺爺還大?還有的孩子問:人類有300多歲那么長壽嗎?當這樣計算的孩子聽到別人質疑后,馬上就知道自己錯了,從而改正錯誤:65÷5=13(歲)。足見,練習中的那些實際問題對學生學會生存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五、結語
雖然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的速度加快,并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扎根、結果。我們的課堂就會越來越高效。
參考文獻
[1]何基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構成及動態分析[J].教育評論,2009(02):81-83.
[2]張慶榮.由心理自主、行為自主到能力自主——自主學習行為發展的三個階段[J].中國成人教育,2009(17):10-11.
(作者單位:佛山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