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
【摘 要】“一帶一路”之“一帶”是指中國西部到西亞和歐洲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互聯互通和密切合作。中國應該抓住這個國際化的貿易渠道,振興國內各行各業,促使其走向世界。文章論述了我國教育服務貿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獲得的重大發展機遇,并指出我國教育服務貿易應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積極交流和共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學習資源和教育模式,培養各國所需的復合型人才,為沿線國家的繁榮昌盛培養教育力量。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教育服務;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F75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5-0057-02
1 中國高校融入“一帶一路”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
1.1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給中國教育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給中國教育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是中國高校走向西方國家的新征程,也是我們借鑒西方國家優秀教育經驗的新契機。從世界教育現狀來看,似乎各個國家的教育模式都在向跨越國界的世界化方向靠攏。其實不然,因各國的大學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很多國家的教育、教學模式呈現出多維度發展的特征[1]。中國高校特別是中國西部地區的一些高校,深處中國內陸,其教育水平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比,處于劣勢狀態,缺乏國際化教育經驗。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恰恰為我國的教育服務貿易發展提供了一個渠道,也體現出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角色轉變。我們要抓住這樣的教育思路,順應“一帶一路”形勢,增強我國教學自信心,將我們的教學優勢發揚出去的同時,吸取更優秀的教學模式經驗,推進我國教育向國際化方向靠攏[2]。
1.2 “一帶一路”倡議開辟中國高校新的使命
使命是一個人或一個民族應該完成的歷史任務。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求新一代莘莘學子承擔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的歷史重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改變人類命運的有力武器,從高校教育中走出人才,從人才培養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教育共享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重要方面,其內容廣泛,參與國家眾多,各國之間的地理、民族、歷史、文化、宗教、政治差異極大。因此,培養了解我國國情也了解世界文化的尖端人才是我國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國民心所向。通過與世界教育融為一體,能更好地實現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互聯互通。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中最關鍵的是對人才的培養和對教育的重新審視,只有將人的思想賦予在發展戰略當中,才能真正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才能實現沿線國家的互惠互通,為未來高等人才的精彩較量提供更大的舞臺[3]。
1.3 “一帶一路”倡議拓展中國高校辦學空間
空間作為物質存在的載體,是衡量物質充足與匱乏的度量。教育教學的規模大小也取決于其辦學空間的大小。“一帶一路”倡議將世界教育拉近,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使我國教育空間得到了空前擴展。各個高校之間對教育空間的爭奪非常激烈,占領了教學空間,就會促進教學規模不斷擴大[4]。怎樣保持中國高校具有深遠的競爭能力呢?最重要的還是爭取更多的人才。人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人員的培訓和發展會給教育帶來發展思維,讓其具備足夠的競爭實力。
2 中國高校教育實現國際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1 地理位置偏僻,對外交流能力弱
首先,我國西部地區的高校深處內地,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國外優秀人才很難被吸引過來,即使這些優秀人才愿意過來,西部地區的高校也提供不了相關的科研資源。沒有足夠優質的教育資質,就吸引不了優秀人才。其次,受到封建教育思想的深遠影響,國人對外國思想有一定的排斥,對世界先進文化的認識也有一定偏差,這對于學生的思維培養極為不利。最后,高校對外招聘優秀教師的力度不足,對本土教師培養力度不大,缺乏國際交流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且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地理、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認識不深刻。這些客觀原因,成為中國高校教育在實現國際化道路上的絆腳石。
2.2 國際人才培養能力不足
過去,我國國際地位不高,加上受封閉思想的束縛,對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驗證了教育教學的重要性,驗證了開放思想對經濟提升的巨大作用,以及實現知識共享和教育模式創新的重要性。過去,我國高校沒有注重對外國高端人才的培養或培養力度不夠大,導致目前我國高校外籍教師極度缺乏,對國際化學生的培養能力不足,所以在國際教育資源競爭中,我國仍處于劣勢地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設立的學院眾多,但學院所涵蓋的學科內涵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的專業性,在對專業知識的交流和學習中,存在學科知識結構不完整的困境,從而缺乏世界知識領域的競爭性和發言權。
2.3 國際化教育動力匱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教學經過一系列體制改革,教育服務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自身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對我國高校的教學模式進行剖析發現,我國多數高校實行的是學院制的管理模式,學校作為統領學院的最高級別,各個學院自主進行管理,而最終的辦學人事權、財務權及學科建設權等都歸于學校一級[5]。所以,很多高校設立的國際教育學院沒有支配學校經費的權利,也就沒有科研創新的動力。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國際學院缺乏和忽視參與國際教育市場競爭并分享成效的動力。
3 擴充“一帶一路”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出口的應對措施
3.1 強化市場經濟意識,加大開放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市場力度
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的高校一直不重視引入市場機制。要想我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力度增大,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提升市場競爭意識,只有引入市場競爭,才能提升高校的競爭力,才能積累教育經驗,才能逐漸超越國外的教育機構,提升我國教育服務的檔次。
3.2 強化產品意識,完善我國高校的國際化課程服務體系
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就沒有高質量的市場競爭力。現在的國際貿易官方通用語言是英語,所以我們的大學要設置經貿類的英語課程,提升學生的英文素質。同時,要想各種辦法吸引外國留學生來我國就讀,降低他們前來求學的標準,為我國的高校學生提供一個比較好的國際語言環境。
3.3 強化客戶服務意識,區分沿線國家層次
我國已在沿線大部分國家設立了獎學金名額,這是我國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世界版圖中個性化對待邁出的堅實一步。我們必須進一步細分市場,使獎學金這類國家的重要資源能夠投入到真正需要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只有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提升我國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3.4 加強主人翁意識,應用區位與學科優勢吸引大學參與其中
我國高校作為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重要參與者,不能過于追求規模大和品類全的發展思路,而是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找準適合對接的發展角度,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市場潛力找尋新的增長點。只有專注,才能提升我們的競爭能力。我們要掌握主動權,發揮自身優勢,重點發揚優勢學科,將教育資源重點投入一些市場潛力較大的沿線國家。
3.5 加強人才意識,建立更加開放的接納體系
我國高校要為來華的外國留學生提供一套較好的服務體系,解決他們的衣食住行等問題,讓他們在異國能夠安心就讀,沒有后顧之憂。
4 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已經邁過了5個年頭,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提升我國在世界大舞臺中的國際地位,也為我國教育服務領域帶來一次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從發展中認清我們在相關方面的不足之處,審時度勢,研究世界化文化、教育發展新常態,抓住機遇帶給我們的動力,擴大“一帶一路”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出口,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縮小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差距,為未來人才保持較強的競爭力提供保障。
參 考 文 獻
[1]許海清.“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的思考[J].北方經濟,2015(5):38-40.
[2]符堯.近年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現狀[J].經貿實踐,2017(20):50.
[3]孫少勤,邱斌.如何塑造來華教育服務貿易新優勢——基于“一帶一路”視角的分析[J].國際貿易,2017(10):56-62,67.
[4]文思君,齊亮亮.“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策略思考[J].中國商論,2016(7):123-125.
[5]李潔,鄧瑩.“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9(5):37-42.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