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科洋
【摘 要】國家正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的應用,對裝配式細部節點處理問題的研究有利于為類似項目的施工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文章結合工程實例對某高層建筑工程中PC疊合板與現澆梁交界處存在的施工質量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其在實際工程中交界處漏漿的原因,提出避免PC疊合板與現澆梁交界處漏漿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PC疊合板;細部處理;質量提高;應用
【中圖分類號】TU3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7-0185-02
0 引言
某工程為高層建筑,10幢公寓樓,該工程總建筑面積為90 289.74 m2,建筑地上層數為11~18層,地下2層。選擇交界處的細部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該工程的樓板采用PC疊合板,樓面疊合板面積為19 323 m2,共計4 859塊,工作量比較大,同時PC板尺寸大小不一致,共有207種不同的規格,PC板與現澆梁交界縫約13 000余條。交界處的細部處理直接影響現澆結構質量、驗收及后期裝修施工,尤其為后期的分戶驗收。其二,PC疊合板安裝屬于新工藝,尤其是PC疊合板與現澆梁交界節點處漏漿的如控制不甚理想,就會造成切割、鑿除、二次粉刷、細部打磨等工序增加,從而導致成本加劇,減少PC疊合板與現澆梁交界節點處漏漿現象能夠有效降低后續施工成本,還能達到建筑裝飾美觀的效果。其三,PC疊合板與現澆結構連接處的控制措施無成熟經驗借鑒,易出現質量問題,為了確保PC疊合板與現澆結構連接處梁的質量,必須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止交界處漏漿的方法,填補一項技術空白,為日后工業化施工積累經驗,形成了重要的無形資產。
1 PC疊合板的工藝流程
1.1 PC疊合板的生產工藝
PC疊合板的生產施工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①畫線支模,根據拼版圖將數據導入劃線機控系統或人工劃線、擺放邊摸并磁盒固定;②安放預埋件,包括畫預埋尺寸、預加工線盒與泡沫塊、按劃線標記擺放預埋件與工程隱蔽驗收;③噴刷脫模劑,噴灑脫模劑和均勻涂抹脫模劑,在四周邊摸的內測需要涂抹脫模劑,保證適度、嚴禁煙火,做好個人防護;④鋼筋布放和綁扎,放好保護層墊塊,擺放鋼筋,鋼筋網片符合質量驗收規范,保護層符合要求,隱蔽前做好書面檢查和照片記錄;⑤混凝土澆筑振搗,澆筑振搗密實,板底部薄板和肋板是分開澆筑,為了避免二者之間產生黏結出現初始缺陷,底板澆筑后立刻澆肋板,兩次振搗間隔需控制在初凝內;⑥拉毛起吊,混凝土初凝后拉毛處理,板材養護,預養護1 h,完成后先脫邊摸,將4個掛鉤分別掛在格構鋼筋的第4~5格,慢起確認無異常后起吊運輸至成品堆放區,下墊枕木。
1.2 PC疊合板的安裝工藝
PC疊合板的安裝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1.2.1 準備階段
與廠家溝通好構件的運輸和接收。運輸要求,運輸中根據路面控制車輛速度,車啟動要慢,車速均勻,轉彎錯車需減速以保證車輛安全;構件接收,現場派專人接受,檢查送貨單是否與實際相符,重點查構件表面拉毛深度、厚度,底面平整度及混凝土強度等級等;構件存放,按規格、品種、使用部位、吊裝順序分別設置存放地,且須在吊裝設備有效起重范圍內,疊合板吊件應朝上,標識宜朝向堆垛間的通道。構件的支撐應堅實,墊塊在構件下的位置與脫模、吊裝時的起吊位置一致,重疊堆放,每層墊塊上下對齊,層數根據承載力確定,最多不超過5層。
1.2.2 構件的安裝
定位放線,檢查標高、軸線及硬架支模的上平標高,按安裝圖畫疊合板位置線;疊合板的吊裝,4個吊點均勻受力,平穩起吊,吊裝過程中在作業層上空300 mm處略作停頓,按圖紙中的安裝位置圖,就位效驗時,采用楔形小木塊嵌入調整,不得使用撬棍水電管線連接,水電的線盒及管道會在生產階段提前預留,安裝完畢后現場將其連接;鋼筋安裝,樓板上層鋼筋須設在格構梁上弦鋼筋上,以防偏移或上浮,四周甩出的鋼筋不得彎90°,不得將其壓于板下,禁止在其上行走和踩踏。板底接縫和細部處理,澆混凝土前專人檢查,縫隙過大支模封堵處理;澆混凝土,采用從中間向兩邊澆筑,連續施工,一次完成,使用平板振動器確保振搗密實,澆筑后采用覆蓋澆水養護,不得少于7 d。
2 PC疊合板與現澆梁交界處質量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2.1 施工現場現狀調查
通過對施工完成的已經拆除的樣板房板底面進行現場檢查,發現PC疊合板與現澆梁交界處漏漿情況嚴重,直接影響現澆結構質量、驗收及后期裝修施工,尤其為后期的分戶驗收埋下了的隱患。同時通過對已經施工完畢的4幢樓二層樣板房結構現澆板觀感質量施工質量檢查驗收,進行了調查、統計。共檢查360點,不合格率統計見表1。
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漏漿現象發生在現澆梁與PC疊合板交界處,經過分析認為,應加強現澆梁與PC疊合板交界處的細部控制。同時,到其他工地對PC板的造成交界處的漏漿缺陷施工情況進行調查,發現PC板鋪設時模板與PC板不貼合,有縫隙,中間部位未適當起拱,4個角平整度不夠;梁邊板底模板留有足夠的施工操作平臺,但是模板留得太多且不規則、也增加材料成本。
從調查情況看出,影響PC疊合板與梁邊交接處漏漿的主要問題是模板四角表面不平整、中間未適當起拱,未采用柔性可壓縮材料,造成現澆梁與PC疊合板交界處漏漿。
2.2 PC疊合板與現澆梁交界處漏漿的原因分析
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工程在現澆梁與PC疊合板交界處施工過程中通過現場驗證、調查分析的方法,對主要原因進行分析。
(1)梁兩邊立桿離梁間距過大,板底方檔未頂到,模板剛度不夠。從現場模板支模支撐體系,發現由于梁下部支模架立柱離梁邊縫隙過大導致模板端部自由端過長,方檔沒有頂到梁模板,導致板端剛度不足。板底木檔鋪設基本符合方案要求,現場部分采用舊模板,剛度有欠缺,故為主要原因。
(2)疊合板與梁模板之間產生接觸應力導致梁模板變形。從現場模板支模情況發現,由于PC板為現澆整板,模板只有梁邊一圈,PC板吊裝完成后,板底與模板表面貼合不密實,留有2~3 mm的縫隙;在混凝土澆搗過程中,疊合板與模板之間產生接觸應力導致梁整體下墜,水泥漿從縫隙中流出,造成梁邊大面積漏漿,導致漿體留置在PC板底(浮漿),故為主要原因。
(3)管理人員監督力度不夠。現場配有專職棟號長及施工員、質檢員,各幢有木工帶班長,故非主要原因。
(4)操作人員工作不嫻熟、大部分工人沒有實際操作經驗。經現場調查、分析,支模作業人員學習能力強,經過二層的樓板的支模指導后,已掌握支模要點,故非主要原因。
(5)模板中間未起拱。由于工程標準層均為PC板吊裝,大開間縱向方向中間留有接縫帶,作業人員未按PC板要求進行起拱,故為主要原因。
(6)振動棒碰到PC板。由于PC板直接放置于模板支架上,上部有一排鋼筋綁扎固定,澆搗作業時有施工員現場指導到位,振搗工為作業人員經驗欠豐富。
(7)商品混凝土布料位置不對。在安放布料桿及其配重要求布料桿中間必須架空200~300 mm,支腳下面鋪腳手板,檢查布料桿桿身是否垂直,故非主要原因。
歸納總結發現,PC板與梁模板間縫隙過大、模板中間未起拱及疊合板與梁模板之間產生接觸應力是導致出現漏漿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對找出影響質量的主要原因進行更深的分析,進而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3 PC疊合板與現澆梁交界處漏漿應對措施
3.1 泡沫條釘在梁上口模板上
通過PC板與梁模板間縫隙過大項目部“頭腦風暴法”集思廣益提出:將泡沫條用鐵釘釘在梁上口模板上,采用柔性可壓縮材料,保證接縫處平順,不漏漿。確定方案后由施工員、質檢員、木工班長及木工操作人員攜帶泡沫條及小鐵釘到現場在樓面施工操作,在要安裝PC板的下方梁上口邊一圈按15 cm間距釘入小鐵釘,如遇拼縫板剛斷開,施工速度相對比較緩慢。項目部從現場廣告公司制作標志牌時使用的大型訂書機能連續打釘中得到啟發,項目部馬上到文具店采購了大型訂書機,這樣的改變大大提高了泡沫條的裝訂速度,提高效率。拆模后,對PC板梁邊進行檢查,通過改進后的方法,消除了PC板與梁邊交接處漏漿現象。
3.2 三角木楔法施工
對現場支模進檢查,如采用工地上以往高度不足采用鋼管底部墊板的方法,在支模架初搭設時是可行的,但當整個支模架搭好后,發現局部高度不足時,再鋼管底部墊板是不可行的;而采用三角木楔法施工方法簡單,而且調整方面,只需要在起拱處方檔下面塞入三角木楔,按需要增加的高度來控制三角木楔寬塞入方檔下面的厚度即可,采用三角木楔調整高低的方法來調整局部高度,使用效果良好。
4 實施效果檢查
通過PDCA循環的實施,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效果檢查,針對影響在現澆梁與PC疊合板交界處漏漿現象發生施工質量的主要問題,邀請了業主、監理等有關單位人員對所施工現澆梁與PC疊合板交界處進行檢查、驗收,交界處漏漿現象檢查情況如下:①采用原梁邊不規則留板做法,梁邊漏漿率是73.7%。②采用改進后的支模方法,梁邊留10 cm寬模板,梁邊漏漿率為零,經改進模板支撐的施工方法后,消除現澆梁與PC疊合板交界處的漏漿。同時,也解決了工作面過于狹窄、安全性較低的隱患,作業人員有足夠的工作面,正常施工的同時也提高了安全系數。
4.1 經濟效益
采用現澆梁與PC板接縫處采用將泡沫條用鐵釘釘在梁上口模板上、三角木楔調整高低的方法來調整局部高度等方法,使用新工藝后梁邊混凝土密實、棱角清晰,未發生漏漿現象,也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課題目標,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節約了大量機械臺班及人工費,避免了材料浪費和工期延誤。
通過采用改進后PC板梁邊的施工作業可節約60%的費用,改進的施工方法只是使用了一些簡單的材料,方便的施工方法便收到很明顯的效益。
4.2 社會效益
工程施工過程中,上級領導多次到工地視察慰問,對施工質量和施工各項管理工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也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采用改進后模板支撐的施工方法施工的成功經驗,對原先的模板支撐方法進行了小改、小革后,改進后工程現場的施工質量得到了業主和監理的高度評價,同時也得到了質監站、設計單位的一致好評。經過本工程既有施工的成功經驗,為以后類似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參考方法和寶貴的經驗,為公司下一步更好地與業主長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升了企業的形象,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5 結語
PC疊合板與現澆梁交界處漏漿的質量問題得以解決,施工質量取得了較大的提高,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今后類似項目的施工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也促進了PC技術在建筑事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GB/T 51231—2016,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S].
[2]孟旭,李小勇,尹水平.預應力混凝土疊合板與現澆結構的連接構造研究[J].中國高新科技,2018(2):6-8.
[3]陳凌峰,陳錫寶.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疊合板的施工技術[J].上海城市管理,2017,26(2):94-95.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