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華
評劇有百年歷史,是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流傳在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在中國戲曲大家園中,評劇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綻放著華彩,在京、昆之后位列第三,至今在華北、東北一帶仍有很大的影響力。評劇因為是在蓮花落的基礎上形成,所以又有“落子戲”“蹦蹦戲”等別稱,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現在廣為流傳的是東路評劇。東路又有白派、花派、李派、鮮派等眾多流派,他們在曲調唱腔上各有不同。評劇在發展歷程中屢有創新提升,因此發展蓬勃,名家薈萃。如今僅在黑龍江一省就有十余個評劇團,評劇名家更是人才輩出。從成兆才、月明珠、金開芳、白玉霜到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趙麗蓉等,一代代藝術前輩豐富和推動了評劇藝術的發展,并賦予評劇以獨特的藝術品格。
首先,評劇具備通俗性和大眾性的藝術品格
評劇有品且成格,其核心特點就是通俗性,它的藝術形式和思想內涵都很接地氣。評劇的母體是以蓮花落為代表的民間曲藝和民間歌舞,它形成于北方老百姓的田間地頭,演給農民欣賞,這就決定了取材必然源于生活、貼近人民,講述老百姓的家長里短。比如早期的劇目《安安送米》《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鋦缸》等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評劇的內容多表現平民女子的悲劇生活,這一點和東北二人轉相似。如《楊三姐告狀》《秦香蓮》《劉巧兒》《祥林嫂》等等。從老百姓身邊的平凡小事入手,形式活潑多樣,自然親切地展示現實生活,易于引起共鳴。評劇的各個發展階段都能反映出當地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狀況。它的發展史也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史。此外評劇還借鑒了二人轉、京韻大鼓、京劇等其他戲曲的板式、唱腔、曲目、伴奏等多方面的精華,形成了獨特而又親民的藝術特色。
其次,評劇具備寫意性和民族性的藝術品格
評劇是扎根于“中國土壤里根植成長的”地方戲曲,它既遵循中國傳統戲曲的程式化和意象化的表演特征,又展現了本民族獨有的思想情感和民族風格。寫意性是中國戲曲區別于西方戲劇藝術最大的不同之處,通過意象的或虛擬的情景、場景、道具、物品、動作、時間、空間等的塑造來完成戲劇美學追求。比如改編自莫言同名小說的評劇作品《紅高粱》,通過蓬勃生長的高粱地、濃烈的高粱酒來隱喻和暗示人物的自由精神和生命氣度,展現跌宕起伏的個人傳奇和悲慘壯烈的國家命運。用本民族獨有的藝術思維方式和藝術手法達到意象化的美學追求。評劇的程式化表演凸顯了民族化的美學特征和寫意性的美學追求,但這種約定俗成也應該與時俱進。評劇《半江清澈半江紅》推動了戲曲程式化的發展,更加適合不同年齡的觀眾欣賞。
再次,評劇具備地域性和時代性的藝術品格
評劇發源于河北,流行于東北地區,植根于黃河文化和北方文化,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在發展過程中,各地的評劇特色各有不同,有的高亢激越,有的清麗自由。比如黑龍江評劇具有豪放悲壯的特點,這與地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評劇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評劇藝術家受到新的思潮和藝術形式的影響和啟發,一路將之由“蓮花落”改進為“蹦蹦”一直到現在的評劇,可以說是不斷吸收著先進的理念和表演技巧成長起來的,緊跟著時代的腳步與時俱進。直到今天,評劇依然進行著時代性的探索,在內容上現實題材與傳統題材并舉,在藝術上不斷吸收新的營養又不丟棄傳統本色。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城邦恩仇》《風雪夜歸人》《半江清澈半江紅》等一系列的劇目中都可以看到新的表演方式的探索。
評劇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種種特性成就了其活潑親切、經典寫意的藝術品格。研究評劇的藝術魅力對推動評劇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當然同時也需要國家的倡導、政府層面的助推、文化環境的契合,相信在多方努力下評劇的繁榮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責任編輯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