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菲
近幾年來,國內的傳統民族音樂會由于表現形式的單一,越來越不受聽眾和觀眾的喜愛。鑒于此,國內涌現出了女子十二樂坊、國樂芳華樂坊等一大批帶有舞蹈表演性質的新民樂。筆者受大慶市文化館之邀,參加了大慶市大型新年情景民族音樂會新民樂舞蹈部分的創作和編排工作,在編導舞蹈的過程中受益匪淺,得到了很多實踐性的經驗和思考。
首先,舞蹈創作應該根植于生活。舞蹈是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文明進程逐步發展演變而來的,最初的舞蹈動作大多都來源于人類的日常生活。作為游牧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蒙古族舞蹈,具有很多蒙古族特有的動作和技巧。這些散發著濃郁草原氣息的舞蹈動作很多源自于對動物的模仿和表現,比如聳肩和抖肩就是模仿奔馳的駿馬的動作形態,雙臂的硬壓腕就是模仿雄鷹翱翔的動態。頂碗舞和筷子舞也都源自日常的生產、生活。新疆舞的頭部動作是由日常生活中用頭頂東西演變而來的,包括點、轉、托帽等動作。舞蹈是靠無聲的語言來傳情達意的,人們通過舞蹈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這就要求創編者要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的概括,使其成為典型的舞蹈形象,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其次,舞蹈創編要加強對其他藝術門類的學習。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再加之音樂的不斷發展和豐富以及外來文化的流入,舞蹈成了一門區別于其他門類的高雅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主要包括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朝鮮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東北秧歌、云南花燈、傣族舞蹈、鄂倫春族舞蹈、達斡爾族舞蹈等等。在舞蹈的編排過程中要重點掌握和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風格特征,只有深入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才能掌握其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才能不偏離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味道。
再次,通過兩屆音樂會的舞蹈編導實踐,我認為大型情景音樂會中有必要安排帶有舞蹈元素的新民樂節目。很多舞蹈編導對音樂會中加入舞蹈元素感到不解,器樂演奏者也有這樣的疑惑。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的審美需求,情景音樂會的導演會把舞蹈元素加入進去并且進行合理的編排。但是在選擇曲目的時候要側重于古典音樂或者宮廷音樂,輔以輕快靈巧的少數民族經典音樂。舞蹈編導要克服專業的限制,閱讀大量的音樂書籍,了解民族音樂的歷史和發展變化,從中找到編舞的靈感。當時我考慮了音樂的起源以及舞蹈和音樂結合的典范,決定通過漢唐舞蹈來詮釋民族音樂的魅力。《漢宮秋月》中,我選取了漢唐舞蹈中最為典型的動作,通過隊形的各種變化,呈現出一個唯美的畫面,同時也將人物的情感變化通過舞蹈方式表達出來。
最后,作為舞蹈編導,要考慮舞臺和舞蹈的關系,與舞美設計者加強溝通,通過舞美的設計給予舞蹈以場景意識。新民樂《茉莉花》的編排中,我借鑒了舞蹈作品《水墨太極》的編排手法和道具,通過舞蹈編導技法中的卡農和疊加手法,使舞臺的空間產生不同層次的變化,在舞臺上呈現出美輪美奐的畫面。在新民樂《十面埋伏》的創作中,我與舞美設計者共同商討,去掉舞臺上的LED大屏幕,設計一個具有象征性的圖形符號作為背景,并通過藍和紅兩種顏色來體現血色的愛情。觀眾看到舞臺的時候,不用聽音樂就可以感受到曲子的風格和魅力。舞臺前區我設定了八組架立起來的扁鼓,隨著音樂的響起,通過舞蹈演員的一系列擊打動作,實現了音樂和舞蹈的完美結合。
經過情景音樂會舞蹈的創作,我從中感悟了很多,思考了很多,更深層次地對舞蹈和音樂的關系進行了理論上的思考和具體的實踐,以圖在未來的舞蹈作品創作和實踐中再突破再發展。
責任編輯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