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奧林 朱雙雙 陳雨晴 郭曉明 王瑞江

摘要: 該文于2015—2016年通過野外實地調查并結合整理、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了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外來入侵植物的種類組成、原產地、生活型、入侵途徑和危害狀況等。結果表明:(1)中國香港有外來入侵植物共101種,隸屬于36科77屬,其中菊科(Asteraceae)植物的種類最多,有17種。(2)來源于美洲的外來入侵植物種類最多,占入侵植物總數的77.2%。(3)外來種類中草本植物占了絕大多數,占總種數的80.2%。(4)惡意入侵與嚴重入侵植物共42種,占總種數的41.6%。同時,通過與鄰近的珠海、深圳、澳門、廣州四個地區的外來入侵植物進行比較,提出了珠三角區域共防共治外來植物入侵、保障環境生態安全的建議。
關鍵詞: 外來入侵植物, 中國香港, 種類組成, 起源地, 生活型, 入侵途徑, 危害等級
中圖分類號: Q948.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03142(2018)03028910
廣西植物38卷3期蔣奧林等: 中國香港外來入侵植物收稿日期: 2017-10-22
基金項目: 國家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2014FY120400); 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1510010129); 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項目(KFJ3WNo1)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Wor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FY120400);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uangzhou (201510010129); the STS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FJ3WNo1)]。
作者簡介: 蔣奧林(1992-),女,湖南祁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和外來入侵植物研究,(Email) 1530279559@qq.com。
*通信作者: 王瑞江,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研究,(Email) wangrj@scbg.ac.cn。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Hong Kong, China
JIANG Aolin1,2, ZHU Shuangshuang1,2, CHEN Yuqing1,2,
GUO Xiaoming1,2, WANG Ruijiang1*
( 1.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Botanical Garden,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Abstract: We analyz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rigin, life form, invasive pathway and hazard ranking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AIPs) in Hong Kong, China, by literature consultant and field collection from 2015 to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01 species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Hong Kong, China, belonging to 36 families and 77 genera, among which the largest family is Asteraceae with a number of seventeen specie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AIPs originated from America taking up 77.2% of the total number. Most majority of AIPs were herbal species, accounting for 80.2% of total AIPs. There were 42 species of malicious invasion and serious invasion, accounting for 41.6% of the total species. In addition, the present status of invasive plants in Hong Kong and four neighboring regions (Zhuhai, Shenzhen, Macau and Guangzhou), China, w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refore, we propose to prevent the AIPs and safeguard the biosafety in the Pearl Delta area.
Key words: alien invasive plants, Hong Kong of China, species composition, origin, life form, invasive pathway, hazard level
外來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s,AIPs)是指從其原生地,借助人為或自然力進入新棲息地,并在新棲息地失去控制而爆發性擴散,造成農林牧業減產,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等危害現象的外來植物(李葉等, 2010)。外來入侵植物的傳入途徑主要有人為有意引進、無意引入和自然擴散三種。人為有意引進的物種主要包括一些對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具有經濟價值的飼料植物、藥用植物及花卉和對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有作用的綠化品種。無意引入的物種主要是通過海陸空交通工具由旅客無意帶入或混入進口貿易貨品當中傳入國內。自然擴散主要是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條件下,外來入侵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可能借助風力、水流,或通過某些動物(鳥類、牛羊等)進行傳播擴散(徐海根等, 2004)。日趨便捷的國際間交通以及日益頻繁的各國經貿往來大大增加了外來入侵物種的傳入幾率,加上全球氣候變化、經濟發達地區由于人口密集,工業、農業等活動影響對自然破壞加重,導致外來植物更易入侵當地自然生境和生態系統 (王發國等, 2004)。外來入侵植物因其種類數量多、分布范圍廣、繁殖迅速,不僅影響農業生產而且侵占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因此外來植物的入侵已經成為全球性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中國香港作為世界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與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加上人口密集且旅游業高度發達,這些都是導致外來植物通過人為因素有意無意引入香港的主要原因。再者,由于香港地區植被類型主要是次生林或人工林(邢福武等, 1999),對外界環境干擾抵抗力較弱,這也是外來有害物種容易入侵本土植被并廣泛擴散的重要因素。所以,對香港外來植物進行廣泛的調查和分析,了解其組成特征、危害程度、原產地和入侵途徑,并依此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在對外來植物物種數據調查方面,Ng & Corlett (2002)曾記載了238種香港已經歸化或懷疑為外來的植物,但該名錄中的一些種類尚未形成入侵現象。前人(Xie et al, 2001; Ng & Corlett, 2002; 嚴岳鴻等, 2005; Leung et al, 2009)的研究對香港外來入侵植物的種類組成和危害狀況尚未進行全面的分析。因此,本研究于2015—2016年大范圍調查了香港地區的外來入侵植物,并詳細總結它們的種類組成、原產地、生活型、入侵途徑和危害狀況等,為后續研究香港外來入侵物種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本底資料,對全面研究和系統監測以及科學普及與管理外來入侵植物奠定了基礎。
1自然地理概況
香港位于我國南部沿岸,北接廣東省、西鄰珠江口及澳門、南向我國南海,由香港島、大嶼山、九龍半島以及新界(包括262個離島)組成,介于113°49′—114°31′ E,22°08′—22°35′ N之間。香港總面積為1 106.42 km2,地形主要有山地、丘陵、臺地和平原四種(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2018)。香港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全境受亞熱帶季風的控制和影響,年均氣溫為22.8 ℃,年均降水量為1 874.5 mm(香港天文臺,2017)。
香港的原生植被為熱帶或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由樟科(Lauraceae)和殼斗科(Fagaceae)等喬木組成。但是,由于長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原生植被僅零星地散布,目前幸存的次生林多分布于陡峭的山谷及山頂地帶,是經過近60 a的恢復而發展起來的(邢福武等, 1999)。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依據香港植物志(Xia et al, 2007, 2008)、前人發表的相關文獻(王芳等, 2009; 邵志芳等, 2006; 嚴岳鴻等, 2005,2004; 王發國等, 2004; 黃輝寧等, 2005; 王忠等, 2008; 蔣奧林等, 2017)和《中國入侵植物名錄》(馬金雙, 2013)對國內外有關香港及其周邊地區的外來入侵植物或入侵現象進行了收集整理,并結合全國范圍內的調查名錄,以及收集的資料和查閱的庫存標本及野外調查與采集的標本,整理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的外來入侵植物名錄。
野外調查范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8個區劃地區,即大埔區、元朗區、沙田區、南區、深水埗區、離島區、北區和西貢區。因為香港中西區、東區、九龍城區、觀塘區、黃大仙區、灣仔區、油尖旺區、葵青區、屯門區、荃灣區這10個行政區人口密度極大、現代化建筑集中、野生植物分布極少,所以本次調查并未涉及。此次調查采集及引證標本均保存于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標本館(IBSC)和香港植物標本室(HK)中。
根據實際情況將香港特別行政區外來入侵植物的危害等級劃分為五級(附表I):1級,惡性入侵類,已對經濟或生態效益造成巨大損失與嚴重影響的物種。2級,嚴重入侵類,對經濟和生態效益造成較大損失和影響的物種。3級,局部入侵類,造成局部危害,但未造成大規模危害的物種。4級,一般入侵類,根據其生物學特性已經確定其危害性不明顯,且難以形成新的發展趨勢的物種。5級,有待觀察類,主要是指了解不深,或出現時間短、最新報道的、目前了解不詳細而無法確定未來發展趨勢的物種(馬金雙, 2013;閆小玲等, 2014a)。
3結果與分析
3.1 入侵植物的種類組成
經過對上述區域內的植物資源歷時1 a的采集和調查,確定香港現有外來入侵植物36科77屬101種。構成外來入侵植物主體的科主要有菊科17種、豆科(Fabaceae)11種、禾本科(Poaceae)9種、莧科(Amaranthaceae)8種、茄科(Solanaceae)6種,總計51種。這些種類占香港外來入侵植物總數的50.5%。
3.2 入侵植物的原產地
中國香港的外來入侵植物主要來源于美洲、非洲和亞洲。其中,來自美洲的物種數目最多,有78種(77.1%),非洲14種(13.9%),亞洲5種(5.0%),歐洲3種(3.0%),大洋洲1種(1.0%)。
3.3 入侵植物的生活型
從表1可以看出,在入侵香港的101種外來植物中,陸生植物總計97種,占入侵植物總數的96.0%。在草本、灌木、喬木、藤本、蕨類(Beentje & Williamson, 2010)五類入侵植物生活型中,主要以入侵草本居多,總計81種,占入侵植物總數的80.2%。從外來種對本地生態系統的危害情況來看,草本、藤本和灌木的種類常常帶來比較嚴重的危害,如草本中的喜旱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鬼針草(Bidens pilosa)、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等;藤本中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五爪金龍(Ipomoea cairica)、圓葉牽牛(Ipomoea purpurea)等;灌木中的光莢含羞草(Mimosa bimucronata)、馬纓丹(Lantana camara)等。這些種類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多隸屬世界性分布以及處于相對進化系統位置的大科,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入侵性(閆小玲等, 2014a),已對農業生產、城市園林綠化美化、物種多樣性等造成了嚴重影響。
3.4 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徑
外來植物的入侵途徑為有意引進>無意引入>自然擴散。其中,有意引進有56種,占外來入侵植物的55.4%;無意引入有41種,占40.6%;自然擴散有3種,占3.0%;入侵途徑不詳有1種,占1.0%。外來植物在入侵香港的過程中,人為因素占96.0%。可見,人們的一些有意無意的干擾活動是導致外來植物入侵的最主要因素。
3.5 外來入侵植物的危害狀況
香港外來入侵植物:1級,惡意入侵類有19種,占總數18.8%;2級,嚴重入侵類有23種,占總數22.8%;3級,局部入侵類有24種,占總數23.8%;4級,一般入侵類有14種,占總數13.8%;5級,有待觀察類有21種,占總數20.8%。在這些入侵植物中,菊科的薇甘菊、飛機草(Chromolaena odorata), 莧科的喜旱蓮子草, 雨久花科 (Pontederi
aceae)的鳳眼藍(Eichhornia crassipes),禾本科的石茅(Sorghum halepense),這5種外來入侵植物屬于國家環境保護部公布的首批9種外來入侵植物(國家環保總局, 2003)。馬鞭草科(Verbenaceae)的馬纓丹,天南星科(Araceae)的大薸(Pistia stratiotes),禾本科的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莧科的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土荊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落葵科(Basellaceae)的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這6種外來入侵植物屬于國家環境保護部公布的第二批10種外來入侵植物(國家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 2010)。菊科的鉆形紫菀(Aster subulatus)、小蓬草、蘇門白酒草(Erigeron sumatrensis)、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圓葉牽牛。這5種外來入侵植物屬于國家環境保護部公布的第三批10種外來入侵植物(國家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 2014)。豆科的光莢含羞草,旋花科的五爪金龍,菊科的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這3種外來入侵植物屬于國家環境保護部公布的第四批11種外來入侵植物(國家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 2016)。
4討論
香港的外來入侵植物以菊科、豆科、禾本科、莧科、茄科(每科物種數≥5)為主,占入侵植物總數的50.5%。這些科的植物分布范圍較廣,大多為一年生草本,較易適應新的生境,因此也容易在適宜的新環境中大量繁殖并侵占本地種的生存空間。例如,菊科植物能產生大量生有冠毛或刺的種子,使其易于通過風媒傳播或粘附在獸類皮毛或人身上傳播,適應性強且極易擴散和定居到新環境中,如假臭草、薇甘菊、鬼針草、南美蟛蜞菊等已在我國南方地區泛濫成災。
香港外來入侵植物中草本種類最多,藤本和灌木次之,喬木最少。這種現象可能與植物的適應性有關,一般草本、藤本和灌木相對喬木來說是更進化的類型,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曾憲鋒等, 2009)。草本作為植物中進化等級最高的類群,具有生命周期短、個體小、結實率高且種子小易擴散、繁殖快等生活史特征,使其在與其他生活型植物競爭時具有明顯優勢(李博等, 2001;黃建輝等, 2003)。草本外來入侵植物同時也通過各種方式占據更多的生存空間,如薇甘菊通過化感作用抑制、排擠本地植物擴大種群領地 (舒易星等, 2013)。此外,草本植物容易被無意攜帶或作為花卉、藥用等用途引種時容易存活,這些都可能是其易被人類引種到外地且具有更強入侵性的原因(王忠等, 2008)。喬木在上述植物進化類群中等級相對原始,生長速度慢、種類少且適應能力相對較低,因此造成危害的植物種類也相對較少。
人為干擾促進外來植物的入侵,外來植物大多生長在人為影響和破壞較嚴重的生境中,例如,村旁、荒地和路邊等,很難存在于發育良好的原始林和一些次生林中。在人口密集的港口、口岸附近,經國際貨運傳入的外來物種往往首先在此登陸,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時先建立小的種群而后開始擴散。汽車攜帶的外來種容易在公路兩側定居和擴散,如小蓬草多生長在公路兩側。在生物種類比較簡單的灌叢、草叢和疏林中,外來種也很容易入侵,這些區域群落結構簡單、物種多樣性低,各物種間的關系相對比較松散且抑制干擾能力較低,對資源利用不完全,這樣就給外來植物有可乘之機。
外來入侵物種較易入侵與其來源地區系、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相似的區域。由于被入侵的環境對外來種影響較大,如果此環境與外來種以前的棲息地相似,就可能入侵成功;如果生境相差大,只有那些可塑性大的物種可入侵成功(彭少麟和向言詞, 1999)。從中國香港外來入侵植物來源地分析可以看出,來源于熱帶美洲的外來植物最多,來源于歐洲地區的外來植物種類較少,可能是因為中國香港和歐洲的環境和氣候差異較大,而與熱帶美洲地區的緯度、區系、生態環境更相似有關。
對與香港同屬一個經濟貿易圈的大珠三角區域內的珠海、深圳、澳門、廣州的外來入侵植物狀況進行分析比較(王發國等, 2004;嚴岳鴻等, 2004;黃輝寧等, 2005),結果表明這些區域由于相互鄰近,處于相似的區系及氣候帶,因此其外來入侵植物的組成、生長型及原產地均有較強的相似性。在種類組成上,這五個地區的主要外來入侵植物屬于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莧科;在生長型方面,外來入侵植物大部分為陸生草本,其次為灌木;原產于熱帶美洲地區的入侵植物在五個區域內均占有較大比例;危害程度較大的鳳眼藍、五爪金龍、假臭草、喜旱蓮子草和薇甘菊,這5種1級危害入侵植物在五個地區都有分布。這種狀況與五個區域因日趨緊密的經濟聯系而導致的人員頻繁交流和貨運高度發達有很大關系。
中國香港作為世界級港口城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氣候適宜、對外交往密切,在中國與國外之間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窗口作用,因此香港在外來入侵植物防控方面面臨嚴峻挑戰。為了能減少外來植物入侵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降低對本地生態系統安全的威脅,首先香港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現有外來入侵植物的調查和定期監測,了解入侵植物的種類、分布與危害、生物學特性、擴散趨勢等信息,制定積極的防治措施,加大對這些植物的管制和清除。其次,應加強對海關、碼頭等人口和貨物流動比較密集區域的檢驗檢疫工作,提高對進口外來植物種類的監管和評估工作,以降低外來植物入侵本地生態系統的機會;另外,加強對外來入侵植物的繁殖能力、繁殖體擴散方式、種子萌發特性、幼苗生長狀況、表型可塑性以及生態系統被入侵的特性等進行評估,并開展有害植物入侵的風險分析;再者,由于香港、廣州、珠海、深圳和澳門地區鄰近,經濟一體化及各地區旅游交通日益緊密,在外來入侵植物防范方面應進行聯合應對,切實加強區域性的共同防范,對在相鄰地區已經產生較大危害且具有潛在入侵本區能力的外來植物進行預防性研究,提前介入對這些物種的觀察和監測,并根據物種的生物學特性編制應急預案,一旦入侵植物出現大規模擴散或爆發時,啟動不同規模的應急預案將損失降到最低(閆小玲等, 2014b)。最后,開展對外來入侵植物進行綜合利用的研究,將這些植物“變廢為寶”,這對降低外來植物對本土生物多樣性的危害也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致謝在野外調查過程中,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植物標本館(HK)和香港大學標本館(HKU)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PG), 2016.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V[J]. Bot J Linn Soc, 181(1): 1-20.
BEENTJE HJ, WILLIAMSON J, 2010. The Kew plant glossary: an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plant terms[M]. Richmond, Surrey: Kew: 1-158.
Hong Kong Observatory, 2017. Highlight of Hong Kong climate [DB/OL]. http://gb.weather.gov.hk/cis/climat_c.htm [香港天文臺, 2017. 香港氣候摘錄[DB/OL]. http://gb.weather.gov.hk/cis/climat_c.htm]
Survey and Mapping Office/Lands Departmen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18. Hong Kong geographic data [DB/OL]. https://www.landsd.gov.hk/mapping/en/publications/hk_geographic_data_sheet.pdf [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 2018. 香港地理資料[DB/OL]. https://www.landsd.gov.hk/mapping/en/publications/hk_geographic_data_sheet.pdf]
HUANG HN, LI SL, ZHU ZH, et al, 2005.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xternal invasion plants in Zhuhai City[J]. Guangdong Lands Archit, 27(6): 24-27. [黃輝寧, 李思路, 朱志輝, 等, 2005. 珠海市外來入侵植物調查[J]. 廣東園林, 27(6): 24-27.]
HUANG JH, HAN XG, YANG QE, et al, 2003. Fundamentals of invasive species biology and ecology[J]. Biodivers Sci, 11(3): 240-247.[黃建輝, 韓興國, 楊親二, 等, 2003. 外來種入侵的生物學與生態學基礎的若干問題[J]. 生物多樣性, 11(3): 240-247.]
JIANG AL, ZHU SS, LI XY, et al, 2017. Dynamic changes in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Guangzhou during 2008—2016[J]. J Trop Subtrop Bot, 25(3): 288-298. [蔣奧林, 朱雙雙, 李曉瑜, 等, 2017. 2008—2016年間廣州市外來入侵植物的變化分析[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5(3): 288-298.]
LEUNG GPC, HAU BCH, CORLETT RT, 2009. Exotic plant invasion in the highly degraded upland landscape of Hong Kong, China[J]. Biodivers Conserv, 18(1): 191.
LI B, XU BS, CHEN JK, 2001. Perspectives on general trends of plant invasio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lien weed flora of Shanghai[J]. Biodivers Sci, 9(4): 446-457. [李博, 徐炳聲, 陳家寬, 2001. 從上海外來雜草區系剖析植物入侵的一般特征[J]. 生物多樣性, 9(4): 446-457.]
LI Y, LIN PQ, YU XB, et al, 2010. Studies on exotic plants invasion[J]. Guangdong Agric Sci, 37(5): 156-159. [李葉, 林培群, 余雪標, 等, 2010. 外來植物入侵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37(5): 156-159.]
MA JS, 2013. The checklist of the Chinese invasive plant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292. [馬金雙, 2013. 中國入侵植物名錄[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292.]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30110) [20161216]. Notice on the release of the first list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China [EB/OL].http://www.zhb.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155.htm. [國家環保總局. (20030110) [20161216]. 關于發布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植物名單的通知 [EB/OL]. http://www.zhb.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155.htm.]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0107) [20161216]. Notice on the release of the second list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China [EB/OL]. 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001/t20100126_184831.htm. [國家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 (20100107) [20161216]. 關于發布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通知[EB/OL]. http://www.mep.gov.cn/gkml/hbb/bwj/201001/t20100126_184831.htm.]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815) [20161216]. Notice on the release of the third list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China [EB/OL].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g/201408/t20140828_288367.htm. [國家環境保護部, 中國科學院. (2014815) [20161216]. 關于發布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的公告[EB/OL].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g/201408/t20140828_288367.htm.]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1220) [2017103]. Notice on the release of the fourth lis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in Chinese natural ecosystems [EB/OL]. http://www.mep.gov.cn/gkml/hbb/bgg/201612/t20161226_373636.htm [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 (20161220) [2017103]. 關于發布《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四批)》的公告[EB/OL]. http://www.mep.gov.cn/gkml/hbb/bgg/201612/t20161226_373636.htm]
NG SC, CORLETT R, 2002. The bad biodiversity: Alien plant species in Hong Kong[J]. Biodivers Sci, 10(1): 109-118. [吳世捷,高力行,2002. 不受歡迎的生物多樣性:香港的外來植物物種[J]. 生物多樣性, 10(1): 109-118.]
PENG SL, XIANG YC, 1999. The invasion of exotic plants and effects of ecosystems[J]. Acta Ecol Sin, 19(4): 560-568. [彭少麟, 向言詞, 1999. 植物外來種入侵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J]. 生態學報, 19(4): 560-568.]
SHAO ZF, ZHAO HB, QIU SS, et al, 2006. Study on the most harmful exotic plants in Shenzhen City [J]. Ecol Environ, 15(3): 587-593. [邵志芳,趙厚本,邱少松,等, 2006. 深圳市主要外來入侵植物調查及治理狀況 [J]. 生態環境, 15(3): 587-593.]
SHU YX, SHI ZR, WANG LS, et al, 2013. Alien invasive plants and their biological control[J]. J Zhongkai Univ Agric Technol, 26(1): 64-71. [舒易星,施祖榮,王連水,等, 2013. 外來入侵植物及其生物防治[J].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6(1): 64-71.]
THE PTERIDOPHYTE PHYLOGENY GROUP (PPG), 2016. A communityderived classification for extant lycophytes and ferns[J]. J Syst Evol, 54(6): 563-603.
WANG F, WANG RJ, ZHUANG PD, et al, 2009. Present statu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Chin J Ecol, 28(10): 2088-2093. [王芳,王瑞江,莊平弟,等, 2009. 廣東外來入侵植物現狀和防治策略[J]. 生態學雜志,28(10): 2088-2093.]
WANG FG, XING FW, YE HG, et al, 2004.Preliminarily study on invasive alien species in Macau[J]. Acta Sci Nat Univ Sunyatseni, 43(6): 105-110. [王發國,邢福武,葉華谷,等, 2004. 澳門的外來入侵植物[J]. 中山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43(6): 105-110.]
WANG Z, DONG S Y, LUO YY, et al, 2008. Invasive plants in Guangzhou, China[J]. J Trop Subtrop Bot, 16(1): 29-38. [王忠,董仕勇,羅燕燕,等, 2008. 廣州外來入侵植物[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16(1): 29-38.]
XIA NH, YIP KL, LAI PCC, 2007. Flora of Hong Kong[M]. Hong Kong: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1: 16-308.
XIA NH, YIP KL, LAI PCC, 2008. Flora of Hong Kong[M]. Hong Kong: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 1-331.
XIE Y, LI ZY, WILLIAM PG, et al, 2001.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an overview[J]. Biodivers Conserv, 10(8): 1317-1341.
XING FW, CORLETT RT, LAWRENCE KCC, 1999. Study on the flora of Hong Kong[J]. J Trop Subtrop Bot, 7(4): 295-307. [邢福武,Corlett RT,周錦超,1999. 香港的植物區系[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7(4): 295-307.]
XU HG, QIANG S, HAN ZM, et al, 2004. The distribution and introduction pathway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J]. Biodivers Sci, 12(6): 626-638. [徐海根,強勝,韓正敏,等, 2004.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的分布與傳入路徑分析[J]. 生物多樣性, 12(6): 626-638.]
YAN YH, XING FW, HUANG XX, et al, 2004. Exotic plants in Shenzhen, China[J]. Guihaia, 24(3): 232-238. [嚴岳鴻,邢福武,黃向旭,等, 2004. 深圳的外來植物[J]. 廣西植物,24(3): 232-238.]
YAN XL, LIU QR, SHOU HY, et al, 2014a. The categoriz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hinese alien invasive plants[J]. Biodivers Sci, 22(5): 667-676. [閆小玲,劉全儒,壽海洋,等, 2014a. 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的等級劃分與地理分布格局分析[J]. 生物多樣性,22(5): 667-676.]
YAN XL, SHOU HY, MA JS, 2014b. The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Plant Divers Resourc, 36(1): 77-88. [閆小玲,壽海洋,馬金雙,2014b. 浙江省外來入侵植物研究[J]. 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36(1): 77-88.]
YAN YH, HE ZX, SHEA SS, et al, 2005. A survey on the invasive plants in Kap O Islands, Northeastern Hong Kong[J]. Bull Bot Res, 25(2): 242-248. [嚴岳鴻,何祖霞,佘書生,等, 2005. 香港東北角吉澳群島入侵植物調查[J]. 植物研究,25(2): 242-248.]
ZENG XF, LIN XD, QIU HY, et al, 2009. Investigation on alien plants in E. Guangdong[J]. J Fujian For Sci Technol, 36(2): 174-179. [曾憲鋒,林曉單,邱賀媛,等, 2009. 粵東地區外來入侵植物的調查研究[J]. 福建林業科技,36(2): 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