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石
俗話說:“一臺鑼鼓半臺戲”,可見戲曲打擊樂伴奏的重要性。打擊樂伴奏,引領演員唱念做打的節奏,渲染角色的情緒和情感,營造舞臺氣氛與劇場氣氛,掌控整臺戲演出的節奏。以司鼓為核心的打擊樂伴奏,同時還擔任整個伴奏樂隊的指揮。
戲曲打擊樂在戲曲樂隊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戲曲打擊樂器主要包括最常用的板鼓、大鑼、小鑼、鐃鈸,以及根據劇情需要臨時加入的色彩打擊樂器,如大堂鼓、小堂鼓、小鈸、水鈸、木魚、碰鈴等。下面著重談談板鼓、鑼(大鑼、小鑼)、鐃鈸的演奏。
關于板鼓的演奏
板,又叫響板,用檀木或紅木制成,主要用于演員演唱時打擊節奏。演奏響板時,以左手大拇指挑于中間,其余四指虛握底板,使底板與前面兩塊板相互碰擊,發出清脆的、有節奏的“扎扎”聲。演奏響板時不要用力緊握底板,這樣會影響板的發音,要自然而然地握得虛一些,留出一定空間來,便于響板發音。
鼓,即班鼓,因為它只有一面蒙皮,所以又叫單面鼓。班鼓和響板由一人操作演奏,此人即司鼓或鼓師,舊稱打鼓佬,乃戲曲伴奏樂隊的靈魂人物。周信芳先生說:“打鼓佬是我們戲曲演員的生命。”演奏班鼓時,司鼓將鼓放在三折式的鼓架上,姿勢端正地坐在鼓架后面,兩眼平視前方,右腳踩在腳碼上,讓鼓和腿在一個平面上,鼓面內高外低地傾斜,然后用兩只鼓扦擊打鼓心,發出清脆的、有節奏的“嗒嗒”聲。司鼓用食指、中指、大拇指握住鼓扦粗的一端,用較細的一端擊打鼓心。雙扦握緊但不僵硬,打鼓時雙肩、兩臂、手腕都要自然放松,否則不僅姿勢呆板,鼓音也難以清脆響亮。打鼓關鍵在于腕力,要把手腕練得十分靈活。學習打鼓不妨先練單扦和“慢撕邊”,快慢輕重都要適度,鼓點要簡潔流利、干凈利索,節奏要緊密均勻、爽利明快。
關于鑼的演奏
大鑼的演奏。大鑼的音響分為高虎音、中虎音和低虎音。三種音響各有用場。高虎音大鑼聲音高亢而洪亮,多用于激烈戰斗的武打場面,有時與堂鼓配合效果更為強烈。高虎音大鑼也可用于各種喜慶的場面,渲染歡快熱烈的氣氛。中虎音大鑼音色寬亮而圓潤,多用于文戲中人物的念白、唱腔和表演的伴奏。低虎音大鑼音色低沉,適合表現悲劇情節,也用于在現代戲中主要反面人物表演時的伴奏。大鑼演奏者站立在司鼓的后右側,兩腳呈丁字步或八字步,站立姿勢端正自然。演奏時左手持鑼,右手持鑼槌,將小指穿入鑼槌桿的繩圈中,防止掉落,用大臂帶動小臂,小臂帶動手腕,擊打鑼門。當演奏“急急風”時要全用腕力。
小鑼的演奏。小鑼的作用與大鑼基本相同,其音響也分為高、中、低三種,聲音清朗,頗為悅耳。小鑼是戲曲伴奏樂隊三件銅響樂器的領奏者,所以它的演奏者坐在司鼓的右邊,便于隨時注意到司鼓的操作手勢。演奏小鑼時左手持鑼,用食指和大拇指尖托起小鑼邊緣,右手持鑼片,靠腕力擊打小鑼門。小鑼一般配合大鑼和鐃鈸同時合奏,并且經常進行獨奏。小鑼演奏較之大鑼需要更加靈活的手腕。因此,演奏小鑼要經常練習“抽頭”和“陰鑼”等鑼鼓點,以鍛煉手腕的靈活性。另外,當小鑼需要悶奏時,要以左手小指抵住小鑼的背面,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鑼邊兒,擊打時發出“扎扎”聲。
關于鐃鈸的演奏
鐃鈸,因為其中間隆起的部分類似碗狀,所以又稱之為“鈸碗”。鐃鈸演奏者面向司鼓坐著演奏。演奏時將布疊成三角形蓋在碗頂的繩結上,用大拇指和食指牢牢捏住,其他手指自然彎曲抵住碗頂舉到胸前,右手持鈸在上,左手持鈸在下,雙手對擊,使鐃鈸稍微傾斜予以擊打,即會發出洪亮威武之聲。鐃鈸演奏需要經常演奏悶音,方法是兩鈸先接觸一部分,置于膝蓋處隨時合攏,便會發出“撲”的悶音。當演奏快節奏時則需要揉鈸演奏。鐃鈸演奏像大鑼、小鑼演奏一樣,都必須練好手腕的靈活性。因此,鐃鈸演奏者要多練“急急風”“快長槌”等鑼鼓點。
凡事都是實踐出真知。要演奏好戲曲打擊樂伴奏,必須根據一定要領和具體方法,持之以恒地勤學苦練,并在伴奏實踐中不斷提高。古人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打擊樂伴奏的分寸與微妙,全靠自己在實踐中悉心體會與把握。
責任編輯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