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中國雜技藝術歷史悠久,帶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雜技是各類技藝的統稱,最早記載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與遠古時期的祭祀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雜技在奴隸社會逐漸演變為特權階級的娛樂工具,隨著王朝更迭、社會動蕩,雜技流落民間,成為江湖賣藝的手段,但同時也融入了老百姓的社會生活,其表演形式更加多種多樣。新中國成立后,雜技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雜技與多種舞臺藝術形式相結合,推陳出新,甚至在國際舞臺上也屢屢獲獎,但是各地雜技發展并不均衡。進入當代,中國雜技吸收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元素,擁有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但是很多傳統雜技表演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甚至生存堪憂。當代中國雜技應該多元化、多手段、多途徑發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1.中國當代雜技技巧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發展趨勢。中國傳統雜技是單一雜技的展示,比如蹬技、鞭技、車技、繩技、口技、柔功等。到了20世紀50年代左右,雜技的發展也一直是單項雜技在難度上的提升。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門的打開,人們接觸到世界各地新奇、驚險、刺激的雜技藝術,在受到多元文化的碰撞之后,人們開始有了更多的審美訴求。中國雜技開始擺脫單純的力量性的、技巧性的展示,逐漸將力與美相結合,技巧與藝術相結合。比如傳統的車技表演在二十世紀初是單人或幾人配合表演自行車技藝,八十年代北京雜技團與沈陽前進雜技團將之發展成四車并排,快速環行,甚至一騎為底座承載十人,展現出孔雀開屏的美麗造型。中國雜技的審美標準已經從驚、奇、險向新、難、奇、美轉變,更加符合人民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
2.中國當代雜技綜合性與故事性相結合的發展趨勢。當代雜技是綜合性的藝術形式,除了雜技技巧展示之外,更涵蓋了舞蹈、音樂、魔術、戲劇等多種舞臺表演藝術,吸收了姊妹藝術的精華和優勢。雜技強大的兼容性和廣泛的參與性成為推動雜技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大批具有文化內涵的主題晚會和雜技節目的創作,推動雜技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黑龍江省雜技團的《冰秀·驚美圖》用古今穿越的藝術手法講述故事,展現了集花樣滑冰、魔術、歌舞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蘊含著獨特的冰雪文化內涵。上海雜技團立足中華傳統文化,將民間神話故事與雜技相結合,打造了《小龍飛天》《十二生肖》《神話》等一系列的節目,不但展示了高超的雜技技巧,還展現出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傳播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作品已經從單純表演的傳統形態中脫胎出來,走向更加專業化、系統化的發展之路。
3.中國當代雜技傳統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發展趨勢。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對各種門類的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雜技也并不例外。在當代雜技表演的舞臺上,各種創新性、高科技的現代手段的運用已經屢見不鮮。傳統的鉆圈節目已經挑戰了個人的極限,在德國演出時跳出了2.48米的高度,被譽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人”。為尋求突破,演創人員通過科技手段在圓圈上加入了電力驅動,使靜止的圓圈不斷晃動,增加了表演的難度。在表演舞臺上各種聲光電技術的融入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雜技表演刻板的印象。傳統雜技技藝與創新性的觀念、技術相結合,為雜技藝術增添了無限活力。
鮑列夫曾說過,雜技是美學中“最難猜的謎”,可見其復雜性和豐富性。當代雜技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傳統雜技的傳承和發揚、雜技學科理論的建設和完善、雜技人才的發現和培養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很多藝術繁榮后逐漸衰落,而雜技藝術卻依然展現著強大的生命力,這與其不斷創新是分不開的。相信在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雜技藝術會進入大繁榮大發展時代。
責任編輯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