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貴鑫 薛麗紅 李曉寧
摘 要: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流程來看,招生、培養和就業一直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三部曲,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招生作為入口環節,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起點,就業是衡量檢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學生走向社會對自身學業成果檢驗的出口,而出入口的銜接就是學生在校的培養過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如何使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能夠滿足企業、行業、社會和國家的要求;如何理順三者之間關系,讓其緊密配合,是眾多高職院校一直在不斷思索和研究的問題。從目前的調查結果來看,眾多高職院校的招生、培養、就業工作相互分離,部門劃分明確,工作各自為政。通常學校設立招生就業處,負責學校的招生和就業工作,人才培養由教務處負責。因此,招生就業與人才培養是完全分開的,是兩個獨立的部門,由兩個領導分管,各自為政,協調溝通困難。這種現象致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導致了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
關鍵詞:高職院校 招生就業 培養 聯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a)-172-02
1 高職院校就業、招生與培養工作現狀
縱觀高職院校的近幾十年發展歷程,無論從辦學規模、人才輸送、服務社會還是改革創新方面都有著顯著的提高,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力量,從快速的發展過程中,招生、培養和就業環節存在的問題也愈發明顯。
1.1 高職院校招生壓力增大,招生制度單一
從目前全國高職院校招生數據來看,考生人數比往年有所增加,高職院校招生工作已經度過了寒冬期,但隨著各大院校、教育機構對于高職高專批次目標生源的競搶,高職院校的有效生源反降不增。雖然在招生的“生源戰場”中各大院校的招生宣傳和手段層出不窮,甚至一些院校采用極端的宣傳方式來搶占生源,但生源質量下降,競爭激烈都給招生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雖然招生手段多變,但高職院校招生制度相較單一,從河北省高職院校來看,主要是省內高考單招和全國統考,錄取機制也主要以統一高考或單招分數作為錄取的指標,缺乏動態性,容易導致區域間、培養單位和學科專業間的招生結構偏差,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
1.2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就業問題凸顯
根據最新發布的《2018年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2017屆大學本科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91.6%,高職高專就業率92.1%,高職高專就業率首次超過本科,雖然在就業率上高職高專畢業生超越本科,但從相關機構近幾年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調查問卷反饋結果來看,高職院校就業問題依舊明顯。
第一,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難在于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匹配度不高。專業設置是學校的立校之本,是學生培養,服務社會的保障,但很多高職院校缺乏健全的就業反饋機制,自身就業部門搜集的也只是“面子工程”的就業信息,導致無法客觀反映畢業生就業創業的狀況和特點,而學校的專業設置大多數從招生的角度出發,盲目追逐社會當下的熱門專業,但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有可能導致學生畢業后專業所學與社會所需脫節。
第二,眾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推行力度不夠,很多都停留在表面階段,創業教育也更多傾向于創業實踐工作而沒有系統完整的形成課程體系,從相關調查結果來看,把創業教育以集中突擊的形式進行培訓,而非形成創業意識融入課堂授課中的高職院校所占比例較高,而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第三,部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陳舊,方案制定的時間較早,但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需要的變化而改變,所以導致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構成無法滿足崗位需求,畢業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無法適應。
1.3 高職院校招生、培養、就業工作缺乏聯動性
當前,眾多高職院校的招生、培養、就業工作相互分離,部門間各自開展工作,無法形成有效的交集。大部分高職院校設立招生就業處,負責學校的招生和就業工作,由于目前高職院校的招生壓力,學校投入大量的資源側重于此,而就業方面關注度不夠,很多學校只是對畢業生進行畢業信息的統計,并沒有形成有效的收集與反饋機制。學生在校的人才培養由教務處統一負責,具體由各專業教研室進行制定,各教研室與招生就業科室之間聯動性較差,無法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因此,招生就業與人才培養是完全分開的,這種聯動性的缺失致使人才培養缺乏彈性,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需求,導致了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
2 構建高職院校就業、招生與培養聯動機制的必要性
在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聯動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高等教育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工作。
招生、培養與就業形成聯動機制是高職院校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高職院校的主要職責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社會、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有用的人才是重中之重,而檢驗其成果的重要指標就是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就業質量不僅包括高就業率,還有就業學生的專業吻合情況和優質的就業單位。實現這些的前提就是高職院校對于當前社會所需專業針對性的招生工作和對學生在校期間有效的人才培養,三者缺一不可。優質的生源、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優質的畢業生,最終得到社會、企業的認可,進而打造學校良好的口碑。
3 構建高職院校就業、招生與培養聯動機制的策略
3.1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對接社會需求
招生工作是人才培養三部曲的起點,生源數量與質量的提升是實現人才培養、優質就業的前提,這就需要進一步對招生制度進行改革,從宏觀層面來講,政府應加強招生計劃的宏觀調控,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區域間、培養單位和學科專業間的招生結構,促進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從微觀層面,高職院校要對自身的招生制度進行改革的深化,目前各高職院校的錄取機制相對單一,主要以單招和全國統考為主。各院校應嘗試采取多元化的錄取機制,增加考評內容和高校專業培養的關聯性,配合國家的招考改革原則,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與定位、人才培養方案來提出適合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進而提高人才選拔的科學性與協同性。同時,調整招生隊伍結構,教學人員與專業招生團隊相結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即從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角度宣傳招生內容,也能充分了解企業就業需求,進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工作。
3.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招生就業工作
人才培養方案充分體現了人才培養的過程,高職院校只有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高素質、技能型、職業化的優質畢業生,才能提升學生在社會中的就業能力,最終形成招生反饋就業的良性循環。
推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完善協同育人機制。與知名企業建立校企定向培養班,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對口定向培養課程。與企業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和教材,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開展教學研究等推動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及效果。加強實踐育人機制,訂單班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以就業促招生,以企業促培養,加強招生工作的統籌協調,改革教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畢業就業質量和薪酬福利。形成特色高職院校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機制。
3.3 重視就業信息反饋,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真實有效的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是高職院校對自身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接軌情況的最直接反映,所以要加強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跟蹤調查與反饋,根據反饋的結果來推動學校招生和人才培養的改革,同時建立多種信息反饋渠道,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在反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反饋信息把招生就業部門和教務部門連接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聯動組織架構。
高職院校還應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強化精準就業指導服務。應當把就業、創業思想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以多種方式開展就業服務,包括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創業創新教育等,進一步利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打造就業信息系統平臺,通過平臺來對接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和畢業生的求職意愿。提高就業服務效率。重視畢業生創業工作,為有創業夢想的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以創業帶動就業。
4 結語
建立就業、招生與培養工作的聯動機制是高職院校良性發展的必然,而其核心是圍繞著學生這個主體來展開的,高職院校必須以學生培養為出發點,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及效果,形成自身特色的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機制,從而吸引生源、解決就業、高質培養,一箭三雕。
參考文獻
[1] 王英,萬慶生,韓文灝.高校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2] 楊志軍.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地方本科高校健康發展[J].沈陽干部學刊,2017(3).
[3] 于曉光,姜海鵬.高校招生、就業、人才培養三方協同聯動的創新機制構建初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6(6).
[4] 黃兆信.用科學發展觀構建高校招生培養與就業聯動改革體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5] 王子杰.以就業為導向:大眾化教育進程中高校發展的現實選擇[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6] 李蒙,李傳鋒.德國職業教育教學經驗對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學改革的啟示[J].大學教育,2017(6).
①基金項目: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課題《高職院校就業與招生、培養的聯動機制研究——以石家莊工商職業學院省級骨干專業建設為例》(JRSHZ-2018-0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