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春
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以期推動農村農業的戰略性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是多元主體中的重要一員,它的參與能夠使農民收入增加,促進社會交往,實現城鄉信息溝通。當前,需要通過相關政策的完善和健全進一步促進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力度、深度與廣度。
關鍵詞:鄉村振興 企業 社會交往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b)-168-02
黨的十九大指出,當前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體現許多方面,從城鄉關系來看,鄉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其突出。如農村產業發展問題、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調弊等問題。因此,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富裕”這二十字方針來推動農村發展。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內容上看包括政治、經濟、生態、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這決定了這一戰略的實現不可能是單一主體,必須整合全社會力量,不僅包括政府、村級組織、農民,也需要企業組織、NGO組織及新鄉賢等群體的參與。
1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挑戰
1.1 村莊發展內生動力缺失
鄉村振興面臨著許多挑戰,而村莊發生缺乏內生動力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賀雪鋒的研究表明,“取消農業稅后,鄉鎮利益日漸與農村和農民無關,鄉退出村,村退出組,成為鄉村治理中的普遍現象”。農民被原子化了,他們在村莊的發展決策、利益分配等問題上無法形成一致行動。正因為缺乏內生動力,任何外來的項目或外來的資助都無法落地生根,推動村莊的內生發展。在精準扶貧中,一些貧困戶缺乏內生動力成為他們不能脫貧的根本原因。這樣,農民辦什么事都依賴政府,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無論是在新農村建設還是興修水利、精準扶貧等方面農民參與度不夠,基層政府在其中起著主導與主體作用。
1.2 農村工作人材缺乏
當前,大部分地方的年青人都外出打工,在村里留下的都是40歲以上的人,在大多數村,村兩委的干部年紀都偏大。目前,在鄉村振興中,農民的作用發揮得不明顯。如在鄉村建設中,農民雖有投勞但遠遠不夠,資金基本上來自于財政資金和政府投入,有些點獲得的項目多則資金投入也多,有一些點則只有十幾成或幾十萬的財政資金。許多地方的新農村建設并不是“農民要求建設”而是“要求農民建”,出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隨著新農村建設任務的加重、標準的提高,縣鄉村三級負責鄉村建設的人員有時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工作理念、操作能力等存在較大的差距。
1.3 社會資金參與度低
農村基礎設施、村莊規劃整治、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項目建設資金投入巨大,當前美麗鄉村建設所需要的資金主要依靠新農村建設財政專項收入和銀行貸款,其他涉農資金規模小,整合能力有限,社會資金通過市場參與程度低,農民自身財力非常薄弱。
2 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2.1 增加農民收入
X村含大灣和尚坪兩個村民小組,共計65戶223人,2017年開始利用村莊閑置的小學校舍,引進北京云游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的云游禪舍民宿酒店,酒店總建筑面積1000m2,設有床位33個,通過“公司+農戶”模式運作,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農民通過此項目增長的途徑有三條。
第一是通過餐費掙錢。民宿房費平時一個人298元,節假日一人398元,含三餐和各項服務。(如果是兩個人一間的套房,則平時398元,節假日498元)這個房費里面包括每天80元的餐費,早上10元,中餐40元,晚餐30元。早點由公司負責,中晚餐則公司與老鄉進行合作,游客到農戶家吃飯,公司給農戶家補貼中餐40元,晚餐30元。多出的部分由游客自己支付。
第二是通過車費來掙錢。從南昌到當地有三個站,南昌站,南昌西,昌北機場,游客到站后由村民用自己的家用車負責接送。公司每趟給村民300元車費,村民收取游客每人90元費用,假如說村民這趟只接到一個游客,則由公司給其補210元差價。如果村民一趟能接五個客人,則超出300元的差價由公司掙取。
第三是通過賣土特產來掙錢。當地處于山區,農民家都有土特產,如家養雞、鴨,香菇木耳等。游客到當地后,可以到村民家進行DIY,全村都是廚房。將來,公司還會開發一些戶外項目,如拓展露營等,農民可以采購一些自行車,用于出租給游客進行戶外活動。此外,公司還雇傭了當地幾名家庭條件不好的人做保潔工作,以期增加部分貧困群體的收入。
2.2 促進社會交往
費老用“熟人社會”來概括鄉土社會的特征,認為傳統社會農村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這種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感覺。受市場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沖擊,農村人口流動加劇,這種熟人社會的特征在慢慢變淡。以前的交往方式與交往對象都發生了變遷。
賀雪鋒試圖用“半熟人社會”來概括前些年農村社會的特征。他認為與傳統社會相比,村莊出現多元化的特征,村民之間的熟悉程度降低。隨著村莊地方性共識的逐步喪失,村莊傳統規范很難約束村民們的行為,村莊的內生秩序能力下降。前面這兩個變遷則導致農民對村莊的歸屬感、主體感降低。
在這種情況下,村民們之間的社會交往減少,來往不多,農民的閑暇時光比較單調。民宿點會在節假日組織活動,讓村民們都參與進來,比如說端午節時召集大家與游客一起做青團,晚上播放電影,讓大家來看。如播放一些正能量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紅海行動》等。通過這些措施,增進了農民的社會交往,促進了村莊的人際關系和諧。
2.3 實現信息共享
費孝通老先生在《鄉土中國》提出,傳統中國基層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是一個“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的社會。在傳統社會,農民世代固定在土地上,除非不得已的原因很少遷移。隨著現代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里的青壯年開始離開農村進城務工,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相對于城市來說,他們獲得信息渠道要狹窄許多。涉農企業進入以后,可以實現信息的充分溝通與交流。此民宿項目是由北京云游有限公司運作的,這個公司通過眾籌的形式做成,參加眾籌的股東來自于各個行業,如大學教師、醫生、律師,藝術家等,他們信息靈通,可以拓展農民的視野,幫助農民解決一些問題。村里有些孩子高中畢業了,從北京來的項目經理在填報志愿、了解學校方面給了他們詳細的指導。此外,公司了解市場上的一些有關農產品的信息也會與農民進行溝通,并幫助農民向一些客戶推銷家中的干貨。
由上述可知,企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它可以給農村帶來技術、信息和人材,實現城鄉資源的充分交換。企業組織的參與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民交往以及實現信息互通等。
3 促進涉農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議
3.1 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首位
雖然本案例中企業能給當地的村民帶好許多正面影響,但是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一些下鄉資本損害農民利益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因為爭利出現了農民與企業對抗的事件。所以,企業組織必須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首位。企業組織也不能用強迫命令的方式要求村民為企業利益讓步,在創業、辦事的過程中必須與村民充分溝通,通過多種形式了解農民的意見與建議,激發村民的熱情,獲得農民的支持。在本文的案例中,在租用村里廢棄的村小學之前,企業召開多資座談會,對村民說明企業的宗旨、目標、經營方向,打消了農民的顧慮。同時,企業管理人員通過到村民家借水喝等方式與村民拉家常,與村民打成一片。項目管理人已成為該自然村的一位“編外村民”,加入了村里的微信群,與村民們相處融洽。
3.2 處理好與政府、村委會的關系
涉農企業只是鄉村振興多元主體中的一元,作為一個外來者,它無法取代當地政府的重要地位,在鄉村治理等方面其作用也不能與村委會和其他民間組織等而言之。在上文介紹的案例中,涉農企業更多的是在增加村民收入方面發揮作用,并沒有介入到鄉村治理這一環節。企業必須處理好與當地政府、村委會、其它民間組織的關系,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在一個地方呆得長久,進一步推動當地農村發展。同時,其他民間組織也是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企業組織也可以和其他組織合作,參與當地的社會治理當中去,促進鄉村的發展。
3.3 做大做強產業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鄉村振興必須有產業的支撐。涉農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首要的事情是做大做強產業。在本文的案例中,項目投資較少,對農民的增收作用不是很明顯,而且沒有實現全部村民受益全覆蓋,有一部分農民并沒有從此項目中受益,這樣會形成一種新的不均衡。
必須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推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上來,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二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在財政補貼、土地利用方面給予支持。三是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服務形式的多樣化,整體規模的擴大化。
4 結語
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把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它決定著我們能否如期實現小康社會,能否如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舉全社會之力才能實現。企業在鄉村振興中有其獨特的優勢,它能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社會交往來實現城鄉信息共享等,必須進一步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賀雪峰.新時期中國農村社會的性質散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3] 賀雪峰.論鄉村治理內卷化——以河南省K鎮調查為例[J].開放時代,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