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賦斌
中學歷史原創題設計的理念是什么?認知理論認為:“知識的轉化是對知識的進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適合新的任務,也就是通過各種加工方法,把所得知識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1]原創題的設計過程,就是把教材歸納出來的知識系統,加工、改組、分析、概括出新的認識角度或知識系統,使知識系統(或知識系統中的知識要點)演化為歷史學科的常見題型與題目。這是原創題設計的理念。
一、對具有并列關系的知識系統的“加工與改組”
一般情況下,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知識點的知識結構與知識系統,就具有并列關系了。它的“加工與改組”可分為四種情況:
(1)用空間概念改變原來的知識結構與知識系統
例1. “南昌起義到井岡山道路” [2]子目構成的知識結構與知識系統是:
①南昌起義②八七會議③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④中央根據地的形成
可用空間地域概念對上述具有并列關系的知識系統進行“加工與改組”,設計出原創題:以上一組事件發生在今江西省境內(地域空間概念)的包括(答案為C)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這個角度可讓學生認識到江西省是革命老區,江西這片紅色土地擁有“人民軍隊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共和國的搖籃”的美譽。
(2)用時間概念改變原來的知識結構與知識系統
由于教材的編寫是按照歷史事件或現象的性質分類進行,不考慮時序性,教學過程或分析歸類過程中,可進行適當調整。下面是依據教材順序歸納的有關洋務運動民用工業的情況。
例2. 洋務運動與“寓強于富”的相關知識:
①中國第一個使用機器開采的煤礦(1881年開平煤礦),②中國自建第一條鐵路開通(1881年唐胥鐵路),③中國近代第一家輪船航運公司正式成立 (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④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1877年臺灣第一條電報線架設)
可用空間地域概念設計出原創題:洋務運動“寓強于富”發展過程中,以上現象出現的時間先后順序為(答案為C)
A.③→①→②→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3)按歷史事物邏輯關系改變原來的知識結構與知識系統
例3.19世紀中期英國近代民主政體形成過程中的并列關系知識點有
①英國兩黨制度的形成,②英國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③英國代議制民主的形成,④英國議會第一次改革
這組事件可以利用歷史事件內在邏輯關系的思路設計出原創題:從歷史現象內在邏輯關系看,19世紀中期英國的上述現象之間的內在關系順序是(答案為B)
A.③→①→②→④ B.④→①→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4) 按歷史事物因果關系改變原來的知識結構與知識系統
原因在先,結果在后(簡稱先因后果)是因果聯系的特點之一,但原因和結果必須同時具有必然的聯系,即二者的關系屬于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例4. 古羅馬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結果包括 ①促使羅馬共和政體更加完善,②推動羅馬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③促使羅馬共和政體向獨裁帝制轉變,④推動羅馬共和國制定頒布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進而設計題目:羅馬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影響與結果包括(答案為D):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在實際操作中,直接對按照教材體系與結構歸納出來的具有并列關系的知識結構,進行“加工改組”的情況,屬于理解力度比較淺層次的,更多的還需要對教材知識結構與知識系統進行適度整合,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與改組”。
二、對整合出來的具有并列關系的知識結構與知識系統進行“加工與改組”
分析尋找并列關系的過程就是分析尋找歷史規律的過程,其基本思路是以某一個知識點為切入點,與其它相關聯的知識進行整合性聯系,“加工改組”出新的知識結構與系統,進而設計出原創題來??煞譃閮煞N情況:
(1)以時間為軸進行縱橫聯系的整合,進而“加工與改組”
例5. 找出具備“基督教神學世界觀的崩落是伴隨著近代歐洲一系列的思想革命而造成的”規律的典型事件:
①文藝復興用人文主義對抗基督神學,②宗教改革挑戰教皇權威,③新航路開辟沖擊基督神學觀念,④新天文學說動搖基督神學的根基,⑤經典力學體系否定上帝造物觀念,⑥達爾文進化論否定上帝造人說,⑦啟蒙思想從根本上否定了天主教會
這是對近代歐洲思想發展過程進行縱向聯系得出的一個新的知識系統,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選擇題或問答題。
(2)以空間地域定位的形式進行橫向歸類
例6. 以“元朝時,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口”為原點,限定在元朝江浙行省的空間地域范圍,聯系到其它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等幾個方面的突出成就,進而建立起一個新的知識系統:
元朝江浙行省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表現為:
①商業:省會杭州,是南方國內商業中心,也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②手工業:松江鎮是棉紡業中心。景德鎮是制瓷業中心;③農業:江浙省是棉花種植較普遍地區;④對外貿易:泉州是元朝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⑤疆域:在同安縣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以及附近島嶼。
在此基礎上可設計出不同類型的題目。 如元朝下列經濟現象出現在江浙行省的包括(答案為D)
①棉花種植成為當地的重要農作物
②景德鎮生產出彩瓷青花
③泉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④松江成為著明的棉紡中心
A. 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三、歷史專用名詞的設計“加工與改組”
歷史專用名詞是指被賦予歷史內涵的特殊詞句,如中國古代史的“天府之國”、“絲國”、“陶瓷之路”等,世界近代史的“海上馬車夫”、“海盜國家”、“蒸汽機是工業城市之母”等:
對這類特殊歷史名詞的“加工與改組”,設計原創題的理念為三種情況:
(1)建立新的知識系統基礎上的“加工與改組”
對單一性歷史知識點進行多角度的剖析“加工與改組”,一般的是從名詞的背景、性質、意義等角度進行,得出來的結論組成一組新的知識系統,進而設計為題目。
例7. 例如“陶瓷之路”可以“加工與改組”出下面新的知識系統:
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相應的題目。如闡釋唐宋時期的“陶瓷之路”。
(2)歷史專用名詞內涵解釋類的“加工與改組”
如辛亥革命:“廣東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華僑是革命之母”、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等等。
例8. 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含義是指(答案為B)
①有比較完整的民主革命綱領,②堅持捍衛民主革命成果,③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④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利用歷史專用名詞揭示、總結、歸納歷史規律的“加工與改組”
史學家對歷史規律的總結概括、對歷史現象實質的畫龍點睛之筆,引進到歷史教學中,是史論結合與論從史出的切入點。對專用名詞的描述可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例9. 毛澤東在抗戰時說:“對于中國共產黨人,為本黨的最低綱領而奮斗和為孫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即新三民主義而奮斗,……因此,不但在過去和現在已經證明,而且在將來還要證明:中國共產黨人是革命三民主義的最忠誠最徹底的實現者?!?/p>
——《論聯合政府》
設計為材料簡答題:分別舉例說明“過去”、“現在”、“將來”中國共產黨人是革命三民主義的最忠誠最徹底的實現者?!?(答案略)
四、對兩個具有可比性知識點的“加工與改組”
對兩個具有可比性的知識點的對比,得出的結論組成一組新的知識系統。變化的角度多為:背景、性質、特點、影響幾個角度推出新的結論。具體操作可分為三種情況:
(1)體現歷史發展過程中兩個節點的設計理念
表現形式為由A→B,體現的是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表象是一種結果的體現,往往考查形成這種表現結果的原因。
例10. 對比下面兩幅圖[春秋列國圖與戰國七雄圖(圖略)]。從圖中可以觀察到的政治局勢變化是 (2006年北京高考題,答案為C)
A.尊王攘夷 B.楚王問鼎
C.三家分晉 D.秦修萬里長城
(2)找出兩個具有可比性知識點異同的設計理念
表現的形式為A與B相比,它們在原因、背景、意義影響諸方面的異同。
例11.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正面戰場與共產黨敵后戰場(答案為B+D)
A.都是在全面抗戰開始后開辟的
B.兩個戰場起著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作用
C.都在南京國民政府統一指揮下開展抗日活動
D.都使各自的政黨得到發展與壯大
(3)找出兩個可比性知識點不同之處的設計理念
表現形式為A與B相比,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體現在哪里。其主要特點在于找出對比項之間性質或特點相反的聯系。是根據事物之間存在著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情況進行聯系,從而引發出某種新設想。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就是發現現象之間的差異(不同)。這種情況在歷史思維訓練中很常見。如公元前6世紀前后古希臘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思想各方面的差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時代東西方的差異。這種類型是考查學生對歷史問題理解深刻性的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例12.下面兩種不同版本教材關于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表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3]:日軍占領平津以后,日本軍部決定向華北和華東兩個方向發動攻擊,速戰速決,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戰役,抵抗日軍侵略。為了打退日軍對上海的進攻,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圍地區激戰三個月,史稱淞滬會戰。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滬會戰結束。但是,國民政府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無力阻止優勢敵人的瘋狂進攻。(關于正面戰場潰敗的原因,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由于國民政府腐敗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廣州、武漢也被日軍占領。中國失去華北、華中、華南大片土地。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教材:抗日戰爭中,既存在著以國民黨為主導的正面戰場,也存在著以共產黨為主導的敵后戰場,兩個戰場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
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民黨組織了幾次大的會戰,其中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使日軍速戰速決的計劃歸于失??;但由于敵強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廣州、武漢等相繼失守。
閱讀對比找出兩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表述上有何不同?(參考答案略)
以上所舉原創題設計,是指對教學過程歸納出來的知識結構與系統,進行再加工、改組,構建新的知識結構與系統。原創題設計的過程,既是教學過程的深化、拓展、延伸,是教材內容的深化過程,也是教師業務水平水平提高的過程,教師應重視原創題設計的思路與方法的研究過程。
【注釋】
萬云英:《學校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99頁。
岳麓版教材:《必修1政治文明歷程》,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2年,第86頁。本文所引的教學示例均出自岳麓版教材。
人教版教材:《中國近現代史·抗日戰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