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海
尼古拉一世·巴甫諾維奇(1796-1855),俄羅斯帝國沙皇,保羅一世皇帝第三子,亞歷山大一世逝世后繼任為俄國沙皇(1825-1855年在位)。尼古拉一世崇尚武力,在俄羅斯進行全面的集權化和軍事化專制,被稱作“尼古拉一世的反動統治”;同時,他還積極鎮壓歐洲各國革命,以“歐洲憲兵”著稱。
尼古拉一世繼位時正值十二月黨人起義,為鎮壓革命運動,尼古拉一世實施了高壓恐怖政策。全國設立了八個“憲兵區”,重要城市還增設憲兵特別支隊,進行憲兵專制統治。為鉗制自由思想,設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廳,實行嚴格的書刊檢查,并借用“正統民族性”理論禁錮人民的思想,鞏固獨裁統治。
此外,尼古拉一世不斷強化大國沙文主義,一方面派軍隊不惜一切代價征服高加索地區,另一方面又積極充當“歐洲憲兵”,鎮壓波蘭華沙起義,絞殺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民族革命運動。沙文主義思維使尼古拉一世不斷擴張領土,并由此與英、法和奧斯曼帝國發生沖突,導致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是俄國歷史的轉折點。1855年尼古拉一世在俄國行將戰敗時自殺身亡,次年俄國被迫簽訂了屈辱的《巴黎合約》。從此,俄國風光不再,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
圖1:紀念納瓦里諾灣海戰150周年。圖為英、法、俄聯軍指揮官海頓(1772-1850)、科德林頓(1770-1851)以及德·里格尼(1782-1835)。[希臘1977]
圖2:紀念納瓦里諾灣海戰150周年。1827年,俄國聯合英法艦隊在納瓦里諾灣消滅了進攻希臘的土耳其艦隊,此后土耳其帝國衰落,俄羅斯統治了黑海。[希臘1977]
圖3:圖為沙皇尼古拉一世(1796-1855)。[俄羅斯2008]
圖4:紀念納瓦里諾灣海戰160周年,圖為俄國海軍統帥拉扎列夫(1788-1851)和“亞速”號戰艦。[蘇聯1987]
圖5:紀念克里米亞戰爭,圖為愛德華茲軍士長(1812-1882)。[英國2004]
圖6:紀念克里米亞戰爭,圖為鮑威爾中士。[英國2004]
圖7:紀念克里米亞戰爭,圖為普爾軍士長。[英國2004]
圖8:紀念克里米亞戰爭,圖為派珀·繆爾,來自英國第42步兵團,1855年參與了刻赤登陸戰。[英國2004]
圖9:紀念克里米亞戰爭,圖為皇家炮兵格拉斯哥,參與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炮轟行動。[英國2004]
圖10:紀念克里米亞戰爭,圖為英國輕騎兵麥克納馬拉,在克里米亞戰爭的巴拉克拉瓦戰斗中向俄軍發起死亡沖鋒。[英國2004]
圖11:紀念錫諾普海戰。錫諾普海戰是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俄國分艦隊和土耳其分艦隊在錫諾普灣進行的一場海戰。土方死傷慘重,俄軍全勝而歸。圖為俄分艦隊司令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納希莫夫(1802-1855)、“瑪利亞女皇”號旗艦以及沙俄的安德烈海軍旗。[蘇聯1987]
圖12:紀念塞瓦斯托波爾之戰。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是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俄軍在塞瓦斯托波爾(俄國黑海艦隊主要基地)進行的防御戰。此戰以英、法、土聯軍的勝利而告終。此后,沙俄再也無力從黑海尋找出海口向南方擴張,第九次俄土戰爭正式結束。圖中人物為俄國海軍中將、黑海艦隊參謀長弗拉基米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科爾尼洛夫(1806-1854)、俄國海軍少將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伊斯托明(1809-1855),他們均因此戰負傷陣亡。[蘇聯1989]
(參考書目:陸運高《看版圖學俄羅斯歷史》,黃牧航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