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貞
【摘 要】當前,電子政務已經成為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手段。現階段,廣西電子政務外網需要借助“互聯網+”理念和思維,探索“互聯網+”政務外網發展新思路,全面支撐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的新動向和新轉變。
【關鍵詞】互聯網+,政務外網;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4-0184-03
1 廣西政務外網體系概述
廣西政務外網是廣西電子政務重要公共基礎設施,是信息化條件下政府提供社會管理和政務服務,密切群眾聯系,加強與公眾互動交流的重要橋梁,為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的網絡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供網絡支撐服務。
1.1 基礎設施加快完善,保障能力有效增強
廣西電子政務外網已建成自治區連接14個設區市、113個縣(市、區)的廣域骨干網,實現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網絡的縱向聯網。自治區級橫向網絡實現了南寧市城區的基本覆蓋,市一級橫向網絡全覆蓋,縣一級橫向網絡覆蓋率達到80%。近年來,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應用,政務云平臺建設進展迅猛,自治區及南寧、柳州、桂林、欽州、來賓等市已建成政務云平臺并投入使用。總體來看,自治區和市級“1+N”政務云平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在為各部門提供云計算、數據存儲、數據災備和應用發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2 承載業務應用持續增加,集約化成效逐步顯現
廣西政務外網業務應用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在承載部門應用和縱橫聯動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承載國家和自治區層面業務應用總數超過300項。其中,包括一大批跨部門、跨層級的全區性典型的跨部門應用,有效帶動了跨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廣西政務外網數字證書用戶總數達1.3萬,安全郵箱用戶達1.5萬。
1.3 制度規范逐步完善,運維管理有效加強
建立了廣西電子政務外網聯席會議制度,成為協調解決電子政務發展問題的重要平臺;建設了基于GIS技術光纖管線網絡資源管理平臺,實現對南寧城域光纖網資源的圖形化、智能化管理;成立了廣西電子政務外網信息安全研究與服務中心,從組織機構上保障政務外網安全運行;建立了績效考評和業務工作檢查兩項長效管理機制。
1.4 業務培訓有效加強
廣西政務外網每年邀請國內信息網絡安全領域方面的相關專家分別對全區政務外網系統、政務外網業務應用單位開展外網運維安全培訓和外網應用安全培訓。同時,派出政務外網系統的專家前往各市、縣及各業務應用單位開展專題業務培訓。“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較好地提升了政務外網運維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
2 廣西政務外網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是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目前,廣西各地政務外網運維管理單位來自不同部門,職能各異,尚未形成全區自上而下統一的管理模式。各相關職能部門間協調推進外網規劃、審批、建設、運維等環節的機制尚未建立,多頭管理問題較為普遍,導致資源難以共享、應用難以深化、過程難以銜接[1]。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西政務外網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二是橫向網絡建設有待完善。廣西縣級橫向網絡未能全面建成,縣級部門單位接入比例低,造成政務外網建設和應用成效逐級減弱。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部門對政務外網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在推進具體工作方面不夠積極主動,缺乏有效方法,推進效果還不是很理想。三是外網應用集約化程度不高。盡管在政務外網上部署的業務應用呈快速增加態勢,但總體數量還相對較少,嚴重制約政務外網整體效益的發揮。主要原因是部分市、縣級政務外網橫向網絡“最后一公里”問題仍未得到解決,造成一些全區性的縱向應用無法部署。一些政務部門對政務外網還不夠了解,對依托政務外網開展業務應用心存顧慮,影響了政務外網應用的進一步拓展。此外,當前部門業務專網仍然存在,而且數量很多,電子政務分散建設、信息孤島、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嚴重影響了電子政務集約化建設效益的發揮,也極大地制約了跨地區、跨部門、擴層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的開展。四是運維保障工作還不夠扎實。從監測數據來看,有些地區對政務外網運行管理工作還不夠重視,個別縣級節點仍然存在經常停電、停電不報備的現象,造成節點網絡不暢,影響業務系統的正常穩定運行。部分市、縣政務外網還沒有統一互聯網絡出口,對網絡接入和使用缺乏規范管理,給全網運行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3 廣西政務外網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國家相繼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和數據強國的發展戰略,從深化電子政務發展促進“放管服”改革的全局出發,圍繞網絡整合、信息共享、數據開放、應用協同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做出了頂層設計和重大戰略部署,同時強調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促進電子政務轉型發展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電子政務集約融合創新發展已成為趨勢[2]。在此背景下,政務外網統建共用、協同共享和互聯互通的作用日益凸顯,“十三五”國家重大信息化工程規劃強調要加快國家統一電子政務網絡的建設和應用,加快外網基礎網絡建設和政務系統的清理整合,推進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重大應用部署到政務外網,真正實現網絡的互聯互通、數據的開放共享和業務的協同辦理,有力支撐電子政務服務行政體制改革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更好地為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政務部門及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服務已成為政務外網發展的主要目標[3]。“十三五”時期,廣西電子政務將面臨多重發展機遇和挑戰。從國家層面看,這幾年國家密集發布了10多個涉及電子政務發展的宏觀政策,圍繞網絡建設、大數據應用、“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工作部署,電子政務發展理念更加突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頂層規劃更加清晰,政策要求更加嚴格,工作力度明顯加大,各項工作逐步深化。從自治區層面看,廣西政務外網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領導力量有效加強,建立了政務外網聯席會議制度。從廣西政務外網支撐能力看,政務外網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對各部門業務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部門更加重視電子政務深化應用,也要求政務外網發揮更重要作用,這也意味著廣西政務外網肩負的責任更大,任務更重。
4 政務外網建設發展思路
4.1 深入理解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電子政務工作重點任務
將政務外網建設運維工作同廣西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結合起來,不斷強化政務外網對政府履職的支撐能力,著眼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4],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方便人民群眾,在改善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強化綜合監管、完善宏觀調控等領域,加快推進各類應用部署,才能更好地展示和發揮政務外網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4.2 深刻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在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未來網等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要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新技術在政務外網領域的應用,比如云計算中心、政務云平臺、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與應用等[5],為網絡建成后的推廣應用和高效利用奠定基礎。
4.3 全力提供全方位多維度服務
政務外網面向的都是政務部門用戶,除了提供基礎的網絡接入、應用部署、統一互聯網出口、安全郵箱等服務外,還需提供公共應用、數據交換、信息資源共享開放、政務大數據分析等綜合性服務,以提升政務外網的綜合服務能力,而這些服務內容需要我們超前謀劃、提前布局。
4.4 必須強調“安全與便捷并重”的網絡發展理念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遍應用,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大地拓展了電子政務應用[6]。政務外網要順應新形勢,積極推廣政務外網統一互聯網出口、移動安全接入等業務,加速政務外網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基礎網絡安全可控地融合,以支撐更多的政務應用和數據開放到互聯網中,實現對社會和公眾的有序開放,不斷擴大政務外網的發展優勢。
5 廣西政務外網建設管理發展重點
廣西政務外網工作要緊密圍繞“十三五”時期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和政務信息化重點任務,以打造廣西綜合性集約綠色高效電子政務公共基礎設施為目標,以有效支撐廣西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核心,以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和信息共享為抓手,加快政務外網網絡完善和配套設施建設及推廣應用工作,推動政務外網公共基礎設施資源在全區的科學布局,為廣西電子政務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供全方位的基礎支撐和重要保障[7]。
5.1 加快完善基礎設施,不斷優化資源布局
“要想富,先修路”,政務外網的基礎設施正如信息高速公路,只有嚴格按照相應的技術規范完善各級政務外網網絡,全面完成各政務部門局域網的整體接入和使用統一互聯網絡出口,才能有效發揮政務外網的集約效應。同時,統籌規劃廣西各級政務云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自治區電子政務云計算中心及其災備中心建設,加強自治區、市兩級電子政務云平臺的統籌規劃布局,盡快形成為各級政務部門提供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的能力。
5.2 提高基礎設施資源集約利用效率
積極配合各部門開展部門專網和業務系統向電子政務外網和云計算平臺遷移工作,實現各部門所需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的動態高效利用和按需靈活配置。建立遷移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完善遷移業務流程,加強技術儲備,為全區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和開展業務協同奠定基礎。同時,要繼續擴大各級政務部門對政務外網統一互聯網絡出口、安全政務郵箱、存儲災備、云平臺等資源的利用,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建設運維成本,發揮政務外網公共基礎設施資源的規模化效應。
5.3 開展大數據應用,增強對重大信息服務平臺的支撐能力
圍繞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加強與各部門在數據開放共享工作領域的溝通協調,協助有關部門實施部門大數據平臺建設,有效推進全區政務大數據應用,持續深化廣西“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8]。同時,要深入把握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加強組織協調和自身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政務外網系統對政務大數據應用平臺的支撐能力。
5.4 強化運維保障工作,提高建設運維管理水平
安全永遠在路上,未來政務外網的發展需要按照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要求,不斷改進技術手段,持續提高網絡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要著力保障政務外網節點機房環境,建立可靠完善的供配電設施,加強對政務外網機房的日常巡檢和維護工作,確保不因停電、運維等原因造成網絡中斷事故的發生。要進一步加強本級政務外網人才技術隊伍建設,繼續創新培訓模式,廣泛深入開展業務培訓,培養和組建經驗豐富、技術過硬、保障有力的技術運維團隊,形成對本地政務外網建設運維工作的強大支撐。要繼續完善安全應急預案,適時組織應急演練,加強風險防控,提高各級政務外網接入部門的網絡應急和防護水平[9]。
參 考 文 獻
[1]周陽.電子政務在政府管理創新中的地位與作用[J].西安社會科學,2010(5):39-40.
[2]王天偉.電子政務環境下的政府公共管理方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
[3]許忠元.信息技術的發展研究[J].科技傳播,2011(15).
[4]胡小明.大數據思維形成的兩種視角:信息技術驅動及應用拓展[J].電子政務,2015(12).
[5]甘霖.“互聯網+”時代電子政務系統發展探討[J].數碼世界,2017(4).
[6]王捷.“互聯網+”助推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現實困境與對策建議[J].海峽科學,2016(5).
[7]陳媛媛.互聯網+政務服務:現狀、挑戰及發展思路[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8]李曉東.高新區推進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的對策探析[J].改革與戰略,2015(10):111-115.
[9]朱夢琳.電子政務外網安全問題研究[J].電子世界,2017(4).
[責任編輯:陳澤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