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泓 劉成賓
【摘 要】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是高職高專院校實現為社會培養全能型人才的前提條件,也是高職高專院校實現長久發展的前提條件。基于此,文章主要結合現階段高職高專學生管理工作的特點,闡述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現行的學生管理原則,提出新形勢下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模式。文章旨在提升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管理水平,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特點;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4-0287-02
0 引言
學生管理模式主要是指教師人員通過遵照學生工作指導思想的相關理念,并根據學生個體行為的特點,制定出一系列用于有效管理學生和規范學生個人行為的管理方法、手段、程序及內容等。不同學校的學生管理模式反復地作用于教師日常的管理工作當中,經過不斷地實踐逐漸形成一套適合學校發展的學生管理模式。
1 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特點與現狀分析
1.1 從職能的角度上
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劃分得比較細致,舉個例子來說,學生教學管理工作一般是由教務處經手進行直接管理,而比較日常的管理工作是交由學生工作處進行直接管理,教務處一般不會干涉日常管理工作。另外,多數高職院校根據管理職能的不同,積極地設立了黨委學生工作部,組織日常的工作活動。在多次的管理實踐中,黨委學生工作部往往會與學生工作處聯合辦公,完成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內容[1]。
1.2 從管理者的角度上
高職院校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人員很多,大到學校高層領導者、決策者,小到學生個體,可以說人員的層次較多。根據實踐,學生管理工作主要經由專職輔導員組織與管理,但是受到部分高職院校輔導員人數有限的影響,多數高職院校會選用應屆畢業生或者高等院校的在校生進行學生管理的指導工作[2]。
1.3 發展現狀
高職院校在學生管理工作方面,逐漸向著民主化的方向改變,使得學生給管理工作初步實現了開放化的管理要求,即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的探索過程。由傳統接受教育的被動個體逐漸發展成為接受教育的主動個體,基本上與素質教育理念的相關要求相符合。在學生的培養費方面,從原本的國家全包過渡到部分成本收費,再從部分成本收費過渡到不斷加大收費標準的過程。與此同時,學生就業問題也從原本的國家分配過渡到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過程,完成了教學管理內容方面的跨越。在新形勢的影響下,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如從原本的單向服從逐步向著雙向協約型跨入,完成了質的飛躍。這一變化直接導致學生對學校管理職能的相關要求弱化許多,側面導致學校方面在實行學生管理工作的時候,相應的管理難度增大,出現了較多管理方面的問題,急需解決[3]。
2 現階段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在實際的管理中,推崇“重管理、輕服務”的管理模式。這種側重于管理的工作模式極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根據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法》可知,高職院校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應該注重對規范與管理學生和服務學生兩個方面實行有效的管理工作。然而在傳統教育模式的作用下,多數高職院校會比較重視管理原則內容的貫徹,而服務學生的相關內容往往會流于形式,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傳統的教育模式會將教師與學生設立成為兩個不同性質的個體,學生基本上是處于被動接受管理的位置,而教師處于主動管理的位置,學生對于管理內容的制定方面并沒有發言權,只能根據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從新形勢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需要及時改進。
2.2 教師人員短缺且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現階段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力量比較淡薄,專業型的教師人員比較缺乏。而學校方面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的相關目標,往往會招聘沒有過多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或者高等院校的在校學生。由于后者并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且學校方面也并沒有提供相關的培訓,使得新入職的教師人員關于對學生管理工作內容方面的掌握程度比較匱乏,同時對于其中涉及的一些細則問題并不能進行妥善的處理,嚴重阻礙了學生管理體系內容的有效實施。最重要的是,部分入職多年的教師在實際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往往會憑借自己的主觀經驗實行管理,并沒有充分地結合素質教育理念的相關要求,在管理方面過于強制,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違背了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規定要求。因而,從總體上來看,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人員職業素質參差不齊,有待提高。
2.3 學生信息的統計與收集工作不完善
現階段,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人數較之從前相比,呈現出指數增長的發展趨勢,可以說學生群體的數量十分龐大。在這樣的條件下,往往使得學校在學生信息統計的工作方面出現了較多的難題。例如,過多的學生數量使得管理者在收集學生個人資料的時候,遭遇的難度比較高。另外,部分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較消極,對于學生信息的統計與收集工作缺乏完善化管理,經常出現遺漏等情況。而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學生信息的統計與收集工作是制定學生管理工作內容的基礎依據,學生信息的統計與收集越完善、合理,管理人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就越順利。對此,學校必須加強學生信息的統計與收集工作。
3 優化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有效措施
3.1 結合素質教育理念,構建“以學生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
新形勢下,高職高專院校應該積極地樹立以素質教育為主的學生管理理念,確立學生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礎上,積極地將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融入到學生管理工作的日常指導中,構建“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模式,打造出良好的育人環境,為管理人員提供明確的指導方向,避免出現管理工作上的失誤。在具體的構建中,學校方面要緊緊地圍繞呈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展開,摒棄傳統管理方面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在實行管理的時候,管理人員需要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最好可以實行差異化管理,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4]。
3.2 加強學生工作管理隊伍的建設力量,夯實管理力度
學校領導人員必須及時解決現階段學生工作管理隊伍力量薄弱的情況,達到夯實管理力度的效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校方面需要積極地補充學生工作管理隊伍成員,可以實行選拔的制度,選拔一些符合該工作標準的人員,參與到學生管理工作當中。對于應屆畢生或者高等院校的在校生而言,雖然可以參與到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但是學校方面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培訓,讓其明確自身的職責所在和實際管理中應注意的問題等,強化自身的管理意識,改善現階段管理人員職業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
3.3 建構層次化分明的學生管理工作信息機制
高職高專院校可以通過建構層次化分明的學生管理工作信息機制,解決現階段學生信息的統計與收集工作缺乏完善的問題。針對大量的學生信息,學工管理部門可以結合現有的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建構適合本學校學生特點的工作信息機制,將學校各部門和各院系涉及的學生管理信息進行統一錄入,真正地實現學生信息資源共享的目的,避免出現學生個人信息丟失的情況。可以說,通過建構層次化分明的學生管理工作信息機制,可以為日后的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據[5]。
4 結論
總而言之,高職高專院校若想從根本上實現為社會培養全能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就必須對學生管理工作模式進行適當的改革,最好結合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理念的相關要求,對原有學生管理內容上存在的不足進行及時的更正與完善,實現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方面的創新。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教師人員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順利推動學生完成就業。
參 考 文 獻
[1]曾璐璐.高職院校現行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問題分析[J].新校園(上旬),2015(5):166.
[2]闕海祥.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7):4.
[3]羅鹍.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優化分析[J].才智,2015(6):207.
[4]王丹秋.當前形勢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特點及模式研究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8):68,71.
[5]都業紅.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工作問題分析及對策[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5):82-84.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