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筠
張明媛是我寫的五位黑土劇作家評傳中的最后一位,是唯一的一位女性作家,也是我最佩服的劇作家之一。我與張明媛只見過一面,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時她還很年輕,我只覺得她學習很用功,經常向別人求教。她那種虛心的態度,令我敬佩。
沒想到一年之后,當我看到她發表的作品時,讀一遍,感覺不錯;讀兩遍,感覺不一般;仔細研讀,竟發現她是位難得的戲劇天才。
那篇作品就是她初露頭角的成名之作《一人頭上一方天》。
在此之前,我對張明媛的作品并不注意,當然也沒什么印象。這次經過我仔細研究,發現她卻是一位戲劇方面的行家里手。她劇中所描寫的就是我們熟悉的北方生活,但她作為女性作家,以她那細致的觀察、獨特的思考,創作而成的生動的戲劇故事,使得她的創作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故事情節編排得巧妙,人物性格設計得獨特,矛盾沖突展開得新穎,以及戲劇場面的精彩生動和地方語言的大量運用,無一不讓我為她叫好。我不僅保留了刊載《一人頭上一方天》劇本的《劇作家》雜志,而且還放在了我書柜的重要位置。此后,我又收集到了她的早期話劇《野草》(我收集到的本子名為《多雨的夏天》)、《暖冬》和她獲得巨大成功被譽為東北《茶館》的《風刮卜奎》,廣播劇《紫藤》以及她的一些散文作品。而且我每篇必讀,有的還在電腦里寫下讀后筆記。我并不想成為研究張明媛的專家,但我卻每讀一篇都覺得很有收獲!
第一節 黑土地上飛起的一只天鵝
張明媛1954年12月19日出生于黑龍江省賓縣。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父親所謂的政治問題,全家被下放到鳥河公社樂陵大隊孫精屯。在鄉下的十年之中,黑土地的豐富生活培養了她美好的情操和對文學的興趣。她就像黑土地上飛起的一只天鵝,啄食著黑土地的養分,迎著初春的寒風,不斷成長。勞動之余她積極從事文藝創作,編寫舞臺演出腳本、曲藝作品,同時還創作小說、詩歌等,有些作品曾先后在省內外一些報刊雜志上發表。“文革”結束后,她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1981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然后被分配到齊齊哈爾戲劇創作室做專業編劇。
1987年,張明媛開始創作大型話劇《野草》。劇中描寫了黑土地上新一代闖關東人的生活。該劇由齊齊哈爾話劇團演出,于1989年參加東北地區首屆話劇節,榮獲劇目一等獎、編劇一等獎。1990年《野草》赴京展演,有專家發表文章稱《野草》首次把移民題材搬上舞臺,為戲劇畫廊增添了新的人物。在創作的實踐中,張明媛深深感到理論知識與創作技術上的不足,于1991年又到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高級研修班學習深造。1995年創作發表了《一人頭上一方天》,在省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1998年她被評為國家一級編劇,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并獲得黑龍江省第二屆“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此后十多年間,她發表排演的話劇有《暖冬》《白夜》《花芝麻,開門吧》《列車,在午夜出發》《故園》《一人頭上一方天》《趙一曼》《風刮卜奎》等,并出版了話劇劇本集《一人頭上一方天》。
1996年,齊齊哈爾市話劇團排演了《一人頭上一方天》,并參加全省新劇目調演,獲得劇目一等獎、編劇一等獎。同年年底赴京演出。該劇榮獲了1997年度全國戲劇大獎——文華新劇目獎,她本人獲得了文華劇作獎;另外還獲得1998年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提名獎,中宣部頒發的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進入新世紀以來,張明媛更加努力,她完成了根據齊齊哈爾古老傳說編寫的話劇——《風刮卜奎》的創作。該劇由齊齊哈爾市話劇團排演,并在全國引起轟動,榮獲了全國話劇界最高獎項——話劇金獅獎的優秀劇目獎、表演獎兩項大獎。主演艾平當選為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表演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接著,《風刮卜奎》以大滿貫姿態入圍2007—2008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獎前30名,先后奪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文華新劇目獎”、“上海國際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第一名)”等諸多重量級獎項。至此,張明媛已是當代國內外聞名的劇作家。
張明媛還應邀為黑龍江省龍江劇院創作了大型龍江劇《梁紅玉》。她大膽創新,把話劇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觀念融入到龍江劇這一戲曲劇種中。《梁紅玉》曾被中宣部和文化部選作慶祝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赴京展演劇目,并獲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參加全國第六屆藝術節。2003年,她為江蘇省鎮江藝術劇院創作的音樂劇《快樂推銷員》榮獲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參加了第七屆中國藝術節。2007年,她又為該劇院創作了第二部音樂劇《水漫金山》,獲得好評。
她在創作舞臺劇的同時還創作了其他文學作品,有廣播劇《花芝麻,開門吧》《紫藤》《有這樣一次聚會》《居然和管沙一起長大》《花糖紙》《七七的城堡》《平臺》《我們仨》等,有的曾獲得國家級大獎;電視劇《野草》《紫藤》《老軍堂》《一天零一夜》《同是天下英雄》,數字電影《黑金子》《畫框里的薇拉》,均在全國各電視臺播出。
由于成績顯著,在1993年至1997年中,她連續當選為市文化系統模范工作者;1996年至1997年連續兩年被市婦聯授予市“巾幗建功英雄”稱號;1999年被評為省“三八紅旗手”,榮獲齊齊哈爾市“十大女杰”的稱號。1999年,她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百名青年文藝家”代表大會。1997—2004年她擔任齊齊哈爾市創作評論室主任,還是齊齊哈爾市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政協委員。
張明媛長期生活在塞北的黑土地上,這塊肥沃的土地養育了勤勞的黑龍江人民,也培育了一批勤懇的文化人。張明媛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她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黑土地上飛起的一只天鵝。
第二節 在戲劇園地里成長
張明媛被分配到齊齊哈爾市后,經過三五年的生活實踐鍛煉、幾次試筆和與人合作,從1987年起,先后寫出了無場次話劇《野草》、三幕話劇《暖冬》等。這些戲劇的創作,表明了她觀察生活和提煉素材的能力,顯示了她運用戲劇形式表現思想方面的天才。她的創作大多數都得到了領導的支持,不僅搬上舞臺,還曾到省內外演出。這使張明媛能夠通過自己的創作充分認識自己,不斷總結經驗,進步很快。是戲劇的園地培養她茁長成長的。
《野草》
《野草》(發表于《劇作家》1989年第3期,初名《多雨的夏天》,后收入《中國話劇百年劇本選》)。此劇由齊齊哈爾話劇團排演,邢友江導演,曾參加在沈陽舉辦的東北首屆話劇節和哈爾濱天鵝藝術節演出,得到專家們的首肯和好評。1990年赴京演出并組織座談,反響喜人,表現出了她的戲劇才華。因此,這個劇也是我不能不談到的劇作。
《野草》描寫的是一群從山東來東北打工的農民。這是在當時社會上最普遍、最流行的文藝創作題材。報紙上有他們的故事,街頭巷尾有他們的傳聞,可以說到處都有他們的事跡。我想張明媛也是在滿耳朵都是農民工生活故事的情況下創作的這個劇本。
從《野草》的創作來看,人物的設計、故事的編排、矛盾的展開都是不錯的。作家始終沒有脫離堅實的生活基礎。人物都是從生活出發,比較好地解決了生活與藝術、繼承與革新、形式與內容、思想與形象這些辯證關系。劇本抓住了時代脈搏,引發了當時的諸多值得思索的問題。雖然有點小毛病,那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生活真實的藝術
話劇總要表現生活的真實,它是以生活真實感動人的藝術。張明媛在劇中充分運用了話劇的這個特點,所以戲中寫的那些人物、那些場面、那些生活細節都像真實的生活一樣,讓人感到是那么親切,那么自然。那么感人。我相信,觀眾看后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劇中對于場景的安排:
[工棚子
[土炕上扣著一個臉盆。臉盆上放著一塊方木板,板上擺著普通的酒菜。
[老大躺在離“飯桌”最近的地方,手里捏著一根細竹棍。其他人有的歪著,有的躺著,有的抽悶煙。誰也不講話。
這太像生活中的工棚子了。特別是那土炕上扣著的臉盆,上面放一塊木板當桌子的特別方法。為什么要盆口朝下放呢?我見過,但說不清楚為什么。只覺得這段戲太像生活了。
再有,對于生活的一些描寫,也太真切了。如:
[黑暗中傳來一陣蛐蛐叫。燈亮,一棟即將交工的大樓內
二 芹 蛐蛐。
秋 子 在哪兒呢?
二 芹 這兒,這兒……
秋 子 ……抓著了。
二 芹 放小盒里。
秋 子 你猜這只蛐蛐是公是母?
二 芹 不知道。
秋 子 我知道。這只是母的。
二 芹 你怎么知道?
秋 子 因為它在叫。你知道為什么叫?
二 芹 它餓了。
秋 子 不是,它找伴兒。
二 芹 (玩笑地)就你邪性。
秋 子 (認真的)我娘說的,蛐蛐一叫就是找伴。
還有后面的:
二 芹 (故意轉換話題)先把房子弄起來,屋子不用太大。院里種點菜,養點花……
秋 子 隨你……(接著自己的話茬)我娘早就盼我成親,看見你她準樂。
二 芹 養幾只雞,公雞喂肥了吃肉……
秋 子 那是……我娘攢了好幾塊細布,想起來就拿出來看看。活完了咱就去,先登記……
二 芹 我喜歡小兔,養幾個長毛兔……
這兩段對話生活氣息太濃了,太逼真了。而且寫得非常美、非常生動,又非常真實,所以就非常感人。給蛐蛐分公母,指出叫就是母的找伴兒,這是很有生活經驗的。至于秋子與二芹向往的未來——種點菜、養點花……養雞、養兔,也都充滿了生活氣息。是真實生活,但又是藝術。因為它表現了人物對生活的向往。
二、生動的人物形象
老四、二芹是劇中的主要人物,看后給人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老四、二芹都是山東的農民,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國家的政策變了,老四與本屯的伙伴們一道結隊乘火車去東北的城市打工掙錢。領隊的七叔向他們描繪著即將開始的新生活——傳說的東北遍地都是寶,到了東北吃香的,喝辣的。將來腰纏萬貫回家來,那叫衣錦還鄉。都得高看你……這些消息讓他們興奮、欣喜。
二芹來送行——她與瘋子丈夫今天結婚,但她忘不了老四,給他送來了幾塊喜糖,并說:“(天真地)我給他們家做幾年活……還夠了我就出來。四哥,我等你回來。”
到東北干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是干完活吳工頭不給錢,而是要打發他們回山東老家,這時大家都沒了主意。
老四是個血性漢子,他覺得不能“白給他干兩個月”。 在生活和斗爭中鍛煉了他的成長,他硬是從吳工頭的手里把大家的工錢都要了出來。然后通過一個熟人接下了三商店蓋庫房的活。雖然大家猶猶豫豫,最后除了七叔外絕大多數人還是都留下來跟老四干了。
二芹歷盡艱辛偷著跑來東北找老四。但她沒有離婚,老四怕他們找上來,勸二芹回去。二芹感到失望,她失神地攀上腳手架,說(內心獨白):“老天爺!你不該騙我!男人到東北來找金子、掙大錢,那是男人的事,我來干什么?我找不到金子,我掙不來大錢……我更贖不回來那顆心。他被這個城市給買走了……”她認為是自己的命不好。老四嚇被壞了,跪在二芹面前述說著來東北的苦處:“二芹,你不知道,人能像個人樣活著有多難,我掙到這一步有多難。這么大個城市沒有我們的立足之地。人家罵我們是盲流、黑人、劣等公民。我們累死累活地干,連聲謝謝都撈不著。進商店逛集市,人家繞著我們走。想站住腳就得干活,沒活干,大伙就得餓死!沒個靠山,只能窮嗖嗖的被踢出去。我窮夠了,當我有錢的時候,我想回去贖你。可贖了你,我還是窮光蛋。如果我不能給你好日子,我寧可自己受苦。”老四的這些話,道出了他從農村來到城市的艱辛和苦悶。這是從另一個側面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的發展和進步。作為一個從農村來到城市的青年農民,他能體會到這么深刻的感受,為他的性格發展奠定了基礎,說明他已在走向成熟。他對事態看得很清楚,他還說:“不當孫子就當不成爺,不他媽賤點賣就得臭在這兒!今天我當狗,明天我就是老虎、就是獅子!”他為生存和發展,可以忍辱負重、臥薪嘗膽,表明了他奮斗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老四是劇中極為復雜的人物,絕不可用好人和壞人來簡單劃分。他最后成為農民企業家,手下有上千的工人。而二芹畢竟是個女人,“她需要一個寬闊的胸膛去依靠;她需要一間夏擋雨冬擋風的小屋子;她需要一個溫暖的家”。盡管老四矛盾著,斗爭著,他們也不能結合。二芹最后嫁給了秋子,我相信她與秋子能過得幸福,因為政策變了。
作家寫老四、二芹想說明什么呢?這就涉及到劇本的主題了。張明媛劇中的這幾個人物都寫得很復雜,我認為這是她的長處、優點。社會上的人是復雜的,反映到文藝作品里就不可能是幾句話能說得清楚的。老四、二芹讓人難以琢磨、說不清楚,這正是作品的優點。通過老四和二芹的進城打工說明了改革開放政策的進步,他們可以從農村走出來,可以在城市里生活。盡管人們叫他們盲流、黑人、劣等公民,但他們畢竟可以從農村來到城市干活。農村已經解放,等待他們的將有更好的生活。
三、矛盾沖突的設計
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這似乎是大家公認的真理。
我們分析一些優秀的劇作,無不是矛盾沖突設計得非常巧妙、非常好。像歌劇《白毛女》開端就寫地主黃世仁逼租與佃農楊白勞交不起地租的矛盾。黃世仁轉而要楊白勞以女兒喜兒抵債,楊白勞不允,最后喝鹽鹵自殺。喜兒被搶到黃家,遭凌辱,逃進深山……故事情節始終是按照這條矛盾線發展著。戲劇的成功與這條矛盾線設計得好有直接關系。而《野草》中作家對于戲劇矛盾的設計也是有亮點的。第一條矛盾線是七叔帶領老大、老四、發子一伙到東北干活領不到工錢,這就與吳工頭形成了矛盾沖突。他們先是大家湊錢在工棚子擺酒請吳工頭,要他給錢。結果是吳工頭僅給了幾個夠買火車票的路費錢,要大家回關里。這樣就留下了一條設計得很好、很重要的矛盾線。這條線可以向幾個方向發展:他們可以回關里,使矛盾沖突平復下來;也可以像現在這樣繼續向吳工頭討債;還可以繼續給吳工頭干活,讓錢越欠越多……這條矛盾線的設計很符合當時的生活實際,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民工進城打工領不到工資是常事。有的工地包工頭跑了,一拖幾年、十幾年發不下錢來,農民工自己組織起來討薪都是常有的事。所以每當年終歲末,連政府部門都得幫助農民工催討工資。有的地方政府部門還要制定幾條政策,以保證農民工能按時拿到工錢。作家對這條矛盾線的設計是很有生活、也安排得很巧妙。但是,劇中很快就讓老四從吳工頭手里拿到了工錢,這條矛盾線就結束了,這就有些太簡單了。第二條矛盾線是老四通過關系承包到了工程,要大家跟著他干。他在管理工人干活、發放工資上與發子產生了一些小矛盾。這些矛盾都不是很強烈,而且很快就解決了。像發子提出工錢給他發少了,老四說:“這不是你一個人的事,要你自個兒我養著你。人越來越多,都像你這樣,早黃鋪了。”并給他指出:“(掏出小本)六號下午你說肚子疼腸子疼,結果到酒館喝個爛醉;十三號下午你偷看武打片……”他雖然批評了發子,但還是給他補助了可以買只燒雞改善生活的錢,可以看到同鄉的情誼。劇中再往后發展的矛盾沖突,轉而成為人與人感情上的糾葛。像二芹到來后,老四與賣眼鏡的女人和二芹之間的關系的矛盾、老四不能和二芹結合,就決定了三個人若即若離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這種矛盾沖突在二芹一來時對觀眾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就是觀眾想看到這種關系怎么發展)。二芹初來時與老四的對話寫得也很動人,很美。但到二芹與秋子戀愛時,準備回鄉結婚,老四根本沒有插進來,沒什么矛盾沖突,就是純粹地敘述他們的理想,雖然也寫得很美,但我想這種純粹的敘述對觀眾是不會有多大吸引力的。
從全劇的矛盾沖突來看,前部分設計得好些,也很強烈,后部分較弱。向吳工頭討工錢可以構成強烈的矛盾沖突,有利于表現人物,但不足是解決得太快,沒能延續和發展。后部分的矛盾設計顯得軟弱,不能造成戲劇的緊張情勢,特別是在表現主要人物上顯得不夠得力。像老四與發子的矛盾,第一他們的矛盾沖突與前一個吳工頭的矛盾無任何聯系。這種新提出的矛盾就不易與整個戲渾然一體。第二是老四與發子的矛盾不是很強烈,而且很快就結束了。這樣在展示人物性格方面,就不能發揮更為有力的作用,使全劇失去了光彩。
四、關于戲劇性的問題
戲劇性是多方面的,所以也是個很復雜、很難說清楚的問題。但是一些優秀劇作、優秀作家都是很注意這個問題的。
譚霈生在《論戲劇性》一書中說:“真正具有強烈戲劇性的劇作,沖突的開展都是有獨特性的,沖突的獨特性恰恰來自獨特性的性格。”這話說到了戲劇性問題的根本。戲劇性和戲劇沖突緊密相連,戲劇沖突和人物的性格密切相關。大戲劇家易卜生的名劇《玩偶之家》的戲劇沖突是在海爾茂與娜拉之間展開的。我們說這種沖突是性格的沖突,因為是海爾茂的男權主義思想與娜拉要求個性解放思想之間的矛盾。矛盾沖突的內容是海爾茂在家里說話如同圣旨,唯我獨尊;娜拉是個幼稚、任性、要求自由意志的年輕女性。這兩者在家庭生活上就必然會引起爭端,就區別開了一般性的矛盾沖突。這種獨特性的矛盾沖突就有了戲劇性。
我們來看《野草》中的矛盾沖突設計與戲劇性問題。
劇中對于農民工向吳工頭要工錢的安排,作家還是動了腦筋的。巧妙地設計了擺一桌酒菜,要吳工頭在酒桌上把欠大家的錢拿出來。這樣就使得情節的發展避免了平直,就產生了發子偷菜吃,老大看著和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等吳工頭和去討賬的七叔上場時,他們已經吃過飯了,而七叔也被吳工頭收買。在這場戲里,主要人物老四躲在門后始終沒有露面,直到吳工頭離去他才出來抱怨大家是“山東熊”,當然也就談不上對他的刻畫了。經過足夠的鋪墊之后,作家才讓老四與吳工頭見面。老四很快就通過威逼、恐嚇,給大家把錢要了出來。這段戲的優點是故事發展得曲折,注意從另一個側面描寫人物,寫出吳工頭的狡猾。但前面的大部分戲沒有讓主要人物老四出場是個欠缺,老四要出錢的過程也太簡單了,就更不用說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性格沖突了。
當老四承包了工程、管理工程時,與發子的矛盾雖然沒有發展,但老四在處理過程中卻顯示出了他的老鄉之情——批評之后多給了錢。通過多給的錢可以看出雖然他要求嚴格,但他還是善良的。
而在老四與二芹的愛情上,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卻更為有利,并且展示出了戲劇性的光彩。
老四對二芹是關懷的,是愛的。當二芹來時,他先是給她打水洗臉,繼而詢問她是怎么來的,心疼她吃了很多苦。但當他聽說二芹是偷著跑出來的時,他問:“你離婚了嗎?”他擔心二芹的婆家找上來,勸她回去。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能承包著工程,寧肯違心地和建委陶處長的瘸外甥女結婚。由此可以看出老四是二十世紀從農村走出來、吃盡了苦頭、掙扎在城市建筑行業中的青年農民工的典型代表。他的這種性格有一定時代的代表性。但劇中對他與二芹的交往中的內心矛盾、痛苦揭示得不夠,在他談到與陶處長瘸外甥女結合時,顯得很平淡,在一些有戲可挖的地方挖得不深,人物性格展示得不夠深刻、生動。
這個戲還可以繼續加工。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