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生
摘 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而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中存在諸多制度、機制和科技等問題,制約了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就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制約因素及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進行了逐步探析。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新農村建設;優化策略
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三農工作,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工作之一,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日益深入,農業經營模式亟需從傳統模式轉變為現代模式,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有待優化。在新農村建設的環境下,各地政府積極出臺各項惠農支農政策和措施,不斷加大三農產業投入力度,積極推動農業技術現代化改革,加快農業經營管理優化進程。但由于惠農政策和強農制度執行力的缺乏,基層政府沒有建立起切實可行的農田基礎設施體系,農業生產技術和科研水平以及農業科技裝備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改進,這就制約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力的發展,制約了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制約了新農村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制約因素
1.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相對落后
在我國農村,強壯勞動力日益減少,沒有太多富余勞力。由于我國農村正在逐步向城鎮化轉變,原有的農民不愿再進行農業生產,而是選擇進城務工,這就導致農田荒蕪,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由于我國農村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的制約,土地流轉缺少制度保障,種田大戶和專業化農民手中沒有聚集足夠的土地資源,土地大規模經營受到限制。
另外,我國目前農業生產企業發展水平較低,農業生產帶動力不足,直接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難以與當地農戶建立較高的業務關聯度,無法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業機制。由于農業生產企業對農戶利益輸送不足,農戶對農業生產企業信任度低,雙方未能建立合作共贏生產協作關系,未能形成企業帶動農業的集約化發展模式。
2.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國農業產業金融體系和產銷連接機制建設不足
目前,在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環境下,我國農業產業正在從人力密集型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轉化。這一轉變需要大量金融資金的支持。但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水平較低,農業經營管理者沒有對農業金融產業做出系統化的安排,農村金融機構沒有充分發揮其惠農支農功效,致使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缺少金融資源支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受到限制。
另外,農業經營者也沒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農產品產銷聯結機制。由于農業經營者對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缺乏科學的長期的規劃,農產品流通機構與農產品生產者沒有建立有效的組織機制,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信息也無法及時傳遞到農產品生產者手中。導致生產者盲目生產,無法按照消費者終端市場的需求調整生產結構。從而制約了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
3.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遲緩,農業生產技術缺乏創新也是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發展的重要因素
農業經營管理者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不足制約著農產品生存率的提升。目前,各級地方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有限,支農資金規模較小,需要建設的農田基礎設施卻很多,這就勢必造成投資效能低下的問題。
我國的農業產業雖然擁有強大的農業科技與教育團隊,但仍面臨農業生產技術缺乏創新的困境。由于各級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持有限,農業科研機構人才短缺,后勁不足,加上農業技術設備投資周期較長,收益率低,農業科技發展受到限制,科技水平提升緩慢。
二、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1.建立健全農業發展機制,從而適應新農村建設環境
針對現階段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積極建立創新制度,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各地政府部門須做好農村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確切登記工作,在此基礎上,依法建立當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健全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制度,推動征地制度改革,對于部分被納入城鎮建設用地的土地流轉項目,要嚴格規范管理。此外,在信息技術日益普及的當代,農村經營管理也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網絡化管理,促進農村土地集約化高效利用,保證農民土地合法權益。
各地政府部門要適時發展農業生產集約化的經營模式。引導農民規范土地流轉程序,自主、自愿、合理、有序的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同時,通過土地流轉大力扶持農業生產企業,以企業帶動農業;匯聚農村資金資源,引進農業技術人才;積極發展農業合作社組織,解決單個農戶生產力薄弱的問題,并擴大農業合作社發展規模。
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適應新農村建設要求
農業經濟管理者應改變以往側重農作物生產水平管理的傳統模式,優化產業結構。以往的一元化產業結構只強調糧食生產,這種管理模式制約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為了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農村經濟管理者應力圖建立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各地政府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利用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支持特色農產品規模生產、銷售,逐步形成區域農產品產業特色優勢。
農業經濟管理者應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促進農副產品的生產,以這種方式拉長農產品價值鏈。初級農產品一般價格較低,農民收益不高。對此,農業經濟管理者應當積極引導農產品深加工工業的發展,適時推廣農副產品倉儲技術、包裝技術,降低農副產品損耗率,建立農產品加工業價值鏈,讓農民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農業經濟管理者還需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化發展,積極促進加工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高類型企業區域聚集度,形成規模較大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團,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提高農業科技裝備技術水平,助力新農村建設
農業經濟管理者應著力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積極改造農田基礎設施,積極建設農機道路網、農業輸變電配套等設施,為農業機械化作業提供基礎保障。對于缺乏水利設施的部分農田,農業經濟管理者應強化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并采取相應措施保證其平穩運行,發揮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穩產效益。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經濟管理者應快速增加農產品機械裝備總量,并努力提高其質量水平,提升機械化作業能力,盡量節約農產品種植和收獲時期的勞動力資本耗費,加快促進區域農產品機械化作業的生產模式。對于難以適應機械作業的農產品,如棉花、油菜等,農業科技工作者應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研發與其種植和收割技術相適應的機械設備。
三、結語
在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環境下,為增加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有效實施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推進我國新農村建設戰略,農業經濟管理者需積極優化管理策略,努力健全農業發展新機制,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技術水平,創新農業科技裝備,積極推動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以適應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向陽.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業經濟,2015(12):23-24.
[2]劉文峰.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