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怡 李坤洋

摘要:在互聯網環境下,平臺商業模式不僅打破了工業經濟時代分銷渠道的壁壘,也推動了共益企業的產生。該類企業旨在構建多方利益相關者共贏的生態系統。本文基于平臺商業模式理論,從“客戶+數據”商業模式視角及價值共創角度分析該平臺商業模式的內在驅動力,指出其發展特征,并為共益企業的未來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平臺商業模式;利益相關者;商業生態系統;價值共創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深度應用,許多新型的企業組織形態應運而生,并在企業管理實踐中逐漸成熟,這其中就包括共益企業。共益企業全稱為認證共益企業,是指由美國共益企業實驗室認證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這類企業考慮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而非僅僅關注股東的利益,旨在構建環境、經濟、社會等多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截至2017年8月26日,全球共有243家共益企業,其中我國占6家。據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沈東曙介紹,中國共益企業有望在三年內突破一百家。
該類企業普遍采用平臺商業模式,為廠商及消費者提供互利共贏的紅利。過往研究對于平臺商業模式的定義主要是,連接兩個或多個群體,以提供雙方或多方的互動機制來滿足所有群體的需求并從中獲利,其創造價值邏輯是以“連接”再“聚合”的方式降低各個平臺參與方的交易成本,促使網絡效應發生作用(董潔林,陳娟,2015)。而平臺商業模式在如今大數據環境影響下,己逐步從單一平臺技術創新轉變為平臺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匹配,促使利益相關者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從而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和規則(Bughin J,Livingston J,Marwaha S.2014)。
1、ekutir案例介紹
印度雖為一個農業大國,但貧農及糧食短缺問題仍然存在。由于農民的環保意識十分薄弱,濫用水資源導致農地失去可持續性的現象屢見不鮮?;谠撋鐣袋c,米希拉于2009年成立了ekutir農村管理服務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利用信息通訊技術(ICT)與多個利益相關方進行合作的企業,旨在解決印度小農的貧困問題(Srinivos B Garudachar,2010)。ekutir以“平臺+企業家+農民”模式和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理念,推動了印度農業產業的變革。
該平臺自2009年成立至今共經歷了三個階段,不同階段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參與者規模和平臺服務范圍。萌芽階段,ekutir將土壤測評技術和養分管理計劃的推廣作為發展核心,不斷拓寬農戶覆蓋面;成長階段,建立社群,橫向拓展服務廣度、縱向深化服務深度,平臺使用量持續上漲;成熟階段,來自多元互補部門的參與者被納入eKutir平臺,生態系統初步形成。
2、理論基礎
2.1 基于“客戶+數據”平臺商業模式理論
平臺商業模式是把多個群體進行“連接”和“融合”,通過這種方式降低了各利益相關者的交易成本,并使網絡效應得以發揮;同時,根據平臺所“連接”與“聚集”的對象不同,平臺商業模式可分為客戶平臺商業模式、數據平臺商業模式和技術平臺商業模式等三種類型(祁明德,解瑞,羅美娟,2018)。
ekutir主要采用的是“客戶+數據”的平臺商業模式,該模式結合了廣大客戶群體及龐大數據庫資源優勢,并在依托自身平臺的基礎上構建了多方利益相關者網絡。
2.2 基于價值共創理論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同創造價值的理念得到了理論與實踐的證實。在“客戶+數據”平臺商業模式的構建中,ekutir利用各方利益相關者的相互依存關系將人、組織與技術整合到一起,形成動態開放、競合共生、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 (楊世龍,201 6),利用ICT (l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基礎設施建立并支撐平臺的可持續性發展,摒棄了傳統觀念中以產品為導向、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競爭策略,ekutir進一步佐證了顧客是價值的核心(主導)創造者,而不是價值創造的合作者(鐘振東,唐守廉,Pierre Violle,2014)。無論從企業還是顧客的角度出發,兩者的互動合作都成為了價值創造及促進的催化劑。并且,這不僅僅是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一個相互協調和融合的過程。
3、ekutir的商業模式
ekutir以資源整合和服務交互為價值共創手段,采用“客戶+數據”平臺商業模式,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集群。本文根據該企業發展進程,從價值主張、重要伙伴、核心資源、關鍵業務、收入來源等五大板塊對其商業模式進行解讀(如圖1所示):
3.1 價值主張
ekutir是一個以推動社會發展為目標、以消除印度貧困人口為核心的企業。
3.2 重要伙伴
(1) Gromeen英特爾社交業務部門(GISB):是一家以社交商業信息技術為核心,以創建軟件應用程序為手段,該協會的目標是以可負擔的價格解決信息技術方面的社會問題(Srivord hini K.Jho,2016)。該公司同ekutir研發出一種現代化土壤養分管理體系,并以漸進式、適應性的方法進行軟件的推廣。
(2)相關合作大學及科研機構專家:該群體以專業知識及見地為農民解答疑惑,提供建議及農業服務組合。
(3)微型企業家(ME):該群體是受過教育、具有一定進步性的農民。他們從ekutir企業中接受技術訓練,并逐步開展了土壤測試、家庭衛生測試(soni企業家)、新鮮蔬菜銷售(蔬菜企業家)等多項服務。同時,ME還對農民售賣相關農業或家庭衛生工具等。
3.3 核心資源
(1)實物資源:微型企業家通過ekutir平臺以較低的價格向農民出售的工具、種子、化肥等。
(2)知識資源:創始人的相關經驗,微型企業家的測評建議,科研專家的專業知識。
3.4 關鍵業務
(1)土壤管理:ekutir于2009年推出Mrittiko(土壤)營養管理工具,其用途是測量土壤并提供對應的化肥建議、購買地點等信息。
(2)知識分享:eKutir超越了實體的客戶參與模式,轉而采用了以社區為導向的輕型模式,并形成了ekutir特有的微創業模式,構建出微型企業家——農民集群。
(3)種子推薦:該工具能夠根據當地條件、作物類型和季節提供種子推薦。
(4)專家咨詢:ekutir與研究機構專家合作,向農民提供建議并解決農民遇到的疑問,
3.5 收入來源
現階段ekutir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客戶使用平臺而產生的傭金,具體包括:
(1)平臺——微型企業家:平臺向ME收取IT成本(筆記本電腦、土壤測試設備、軟件許可證費用)一次性費用及每隔一年的維護費,總計1 20美元;平臺收取ME每筆交易所產生收入的部分傭金和部分農民會員費。
(2)微型企業家——普通農民:ME向每位農民收取200盧比(約3美元)的年度會員費以及每筆交易(提供服務或售賣工具)收取1%至2%的傭金,以較低的價格向農民收取化肥、種子、農藥的購買費用。
(3)科研專家——普通農民:向農民收取咨詢服務費用。
4、共益企業的平臺商業模式特征
ekutir作為一家共益企業,既關心股東利潤,同時又強調利益相關者共贏,因而其商業模式與一般企業商業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幾點顯著特征:
4.1 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而非股東利益最大化
這是共益企業有別于一般企業最大的特征。在一般企業中,最大化股東利益是企業經營的目標,然而,整體利益最大化才是這類企業的最終經營目標。
4.2 自組織性
以ekutir為代表的共益企業,并不完全追求股東利益,因此通過平臺構成關聯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會自發采取措施,自我進行擴張與發展,而不依賴于平臺的主導,當外部環境變化時能夠自我優化,有效抗擊外部威脅。
4.3 去中心化
共益企業在工業企業構造的商業模式中,主導企業與其合作伙伴、客戶處于同一地位,彼此之間不可或缺、難以替代。去中心化的同時意味著企業會形成扁平式的組織結構,扁平結構能夠提高管理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降低管理成本,擴大管理幅度。
4.4 宗旨主導
共益企業的宗旨貫穿其商業模式始終,這類企業永遠都是宗旨主導,不受人事變動、股本變動,甚至股權交易的影響,公司創辦人建立的價值觀,文化,措施和標準,都能得到貫徹和延續。
5、促進我國共益企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對于共益企業的發展問題,我們應立足于國情,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符合我國發展需求的建議:
5.1營造共益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1)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應制定相關政策規范支持共益企業在我國的研究與實踐、在市場準入、稅收等方面進行幫扶與優待,支持有關共益企業研究的資金項目以促進相關理論研究。
(2)推廣共益企業理念。在初期可以選取我國的共益企業與國外的成功共益企業進行案例研究,更深入地理解共益企業,并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共益企業理論體系,更好地引導我國共益企業發展。
5.2建立鼓勵、規范和引導共益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以立法形式認可“共益企業”概念。獲得國家立法認可是我國發展共益企業首要環節,若要促進共益企業在我國的推廣,以法律形式保障共益企業從業者的合法權益是前提。
5.3完善共益企業評估體系
共益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規范的指導與評價,我國應探索一套適用于我國國情的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實施的共益企業評估指標體系,在美國共益實驗室的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辦法和流程,做到我國評估與共益實驗室官方評估相結合,更準確地對我國共益企業進行評估。
參考文獻:
[1]董潔林,陳娟.互聯網時代制造商如何重塑與用戶的關系——基于小米商業模式的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5(08):22-33.
[2] Bughin J,Livingston J, Marwaha S.Seizing the potentialof 'big data[J]. Mckinsey Quarterly,2014(4): 103-109.
[3] Srinivas B Garudachar. E-AGRO INITIATIVE OFEKUTIRI AND THE GRAMEEN-INTEL SOCIALBUSINES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e,Educ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06(02).
[4]楊世龍.我國縣域電商“大生態系統”運作機理研究—一基于價值共創理論[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3):60-69.
[5]鐘振東,唐守廉,Pierre Vialle.基于服務主導邏輯的價值共創研究[J].軟科學,2014,28(0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