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 重慶400054)
會計作為一門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在商貿合作中起著經濟溝通和協調作用。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多元化的商貿環境以及目前MPAcc 的培養現狀,高校應積極探索“輸出型”MPAcc 人才培養方案,推動沿線各國和地區間的互聯互通,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高質量會計服務。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優秀的會計人才是關鍵,輸出型的MPAcc人才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會計類人才需求缺口大。會計是經濟業務開展的計量基礎,也是互利合作的商業語言,是推動經濟建設和商貿往來的重要橋梁。“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眾多、地區廣泛,沿線基礎設施規模龐大、各國會計準則差異明顯,我國應當在推動各國會計準則的相互聯通、統一標準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這些工作需要大量擁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端會計人才。
(二)“一帶一路”有助于推動MPAcc人才培養的實務化、對口化。應用型會計碩士(MPAcc)是面向會計職業、注重會計實務,培養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的國際化會計專門人才。從專業定位上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教育是培養直接面向職業需求、具有實務性的應用型人才,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下以及各種“一帶一路”教育平臺和資源的支撐下,MPAcc人才培養能進一步貼合實務、對口國際市場需求。
(三)輸出型MPAcc人才培養有助于推動沿線國家地區之間的互聯互通。共建“一帶一路”符合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樣化、資源共享化的要求。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的輸出型MPAcc人才培養,有利于增進我國與沿線國家地區間的商貿合作,通過輸出型MPAcc人才培養,可以為沿線國家地區的商貿合作培養出了解沿線地區政治、歷史、法律、經濟的綜合性專業會計人才,對于強化互聯互通意義重大。
(一)招生規模大,定位不清晰。會計專業因其就業面廣、跳槽跨度小等特點,一直是頗受學生青睞的專業之一,MPAcc初試門檻較低、不考專業課,近年來報考MPAcc的考生呈現井噴式增長。無論是部屬院校還是地方性院校,也無論是財經類院校還是非財經類院校,都陸續開設了MPAcc專業。據全國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累計有七批共計256家單位獲得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授予權,但這些高校對會計專業的定位頗為雷同,都以培養高端會計人才為目標,據此設置培養方案。部分高校在MPAcc教育大規模擴張時比較盲目,并未考慮市場實際需求和自身資源情況,也并未切實結合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綜合考量專業培訓的具體導向。
(二)重理論輕實踐,同質化嚴重。同質化逐漸成為各院校MPAcc人才培養的通病。MPAcc人才培養各環節,如課程體系、實踐實訓機制、實踐基地建設等均存在特色缺失、普遍同質化現象。盡管按照教育部的指導方案,目前初步形成了三種可推廣的MPAcc人才培養模式,但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部分開設MPAcc專業的高校并未深入探究到底如何開展注重實務型教育的專業學位建設,培養模式尚不健全。相對學術型碩士,MPAcc人才培養并未展現出專業型碩士應有的特色,仍然停留在理論教育層面,并未達到實質性向實務化延伸的專業培訓要求。

圖1 輸出型MPAcc人才能力框架
(三)師資力量不足,缺乏對口的國際化教材。“一帶一路”需要大量國際化的MPAcc人才。會計師資國際化是前提,而目前MPAcc的教育模式與國際存在脫軌現象。首先是缺乏國際化對口的專業課程教材,其次是缺乏一定比例的國際化師資力量,尤其是在語言環境和經濟環境相對封閉的內陸地區,缺乏對應的國際化教材和國際化師資力量,難以形成“國際化+會計”的專業培養特色。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及相關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沿線國家地區將會成為一個合作范圍廣、產業結合度高、專業契合度深的互惠型經濟共同體,也是一個國際化的綜合經濟區域平臺,與之相應,輸出型MPAcc人才能力框架如圖1所示。
輸出型MPAcc人才的能力層次包括:
(一)國際化會計理論視野與國家化執業能力。“一帶一路”倡議是跨地區、跨民族、跨文化的全面融合模式,沿線國家地區無論是會計準則,還是稅收法律法規等都存在眾多差異,輸出型MPAcc人才不僅要具備在國內適用的專業理論功底,更要將會計準則、審計稅法等知識向國際化方向延伸,比對學習沿線國家的會計理論,甚至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方面也要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
(二)高效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多樣化,不僅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政治體制、歷史淵源,還有不同的社會氛圍和語言環境,開放性和多元化的外在環境必然要求輸出型MPAcc人才保持高效的學習能力。其次,在助推經濟發展時,會計核算、財務管理與稅法等多方面也需要推陳出新,提出新的財務解決方案。
1.全面均衡的決策能力。在互聯網及信息系統的沖擊之下,輸出型MPAcc人才不能將自己僅僅定位于核算型崗位,而應實現由核算向管理轉變。這個轉變要求輸出型MPAcc人才有著較強的數據敏感性,會計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市場環境下做出綜合預判,提高財務活動如籌資活動的預見性,事后能在綜合分析公司經營狀況、行業地位、成長階段后做出科學的管理決策。
2.國際化通識能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首先要了解各地區的文化歷史背景,其次才是經濟合作。因此,通識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說會計是國際商務活動的語言橋梁,那么在現代多元化的國際社會中,通識背景就是跨民族交流的價值觀橋梁。
3.異域環境下的社會適應能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涉及到200余種民族或部族語言,東西方文明相互碰撞,語言、宗教、民族的多樣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復雜的社會環境對輸出型MPAcc人才是個極大的挑戰,必須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融入其中,推動沿線的經濟合作、商務往來。輸出型MPAcc人才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功底和表達能力并且能與當地的工作人員協調合作,才能做好本職工作。
4.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操守。層出不窮的會計丑聞對會計職業界的聲譽影響嚴重,財務舞弊等行為雖然原因各異,但說到底還是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有關。輸出型MPAcc人才要充分認識到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和職業責任心,以嚴格的自律、覺悟高標準衡量自身,堅決抵制財務制舞弊等違法行為。
會計行業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遵循“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要求,輸出型MPAcc人才培養應主動與倡議綱領相結合,優化人才培養機制,以應用為目標,結合理論與實務,提升專業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多舉措提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
(一)以“一帶一路”倡議為綱領,建立國際化通識課程體系。在會計課程體系設置上,應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制定相應的通識課程體系,涵蓋沿線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法律、語言民俗等方面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對沿線地區有全方位的認知和了解,通過豐富的課程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一帶一路”需求為起點,校企合作編寫課程教材。“一帶一路”橫跨亞非歐大陸,涉及69個國家會計準則,國際會計趨同的程度各異。面對復雜的經濟計量環境,需要校企合作討論確定針對輸出型MPAcc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涉及范圍,共同編寫符合“一帶一路”實際情況的專業課程教材,減少教育與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圖2 輸出型MPAcc人才能力培養體系框架
(三)以實務為導向,試點實踐基地建設。建立“一帶一路”對口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創建沿線地區實踐基地試點,有計劃、分步驟地選派教師和學生到實踐基地掛職、見習,參與沿線企業的會計實踐合作項目研究,將產學研合作中的經驗和研究成果融入到輸出型MPAcc人才教學中,并將成功的實踐基地模式推廣到沿線各個地區,爭取在每個沿線國家都設置典型的實踐示范基地,進而建立輸出型MPAcc人才定點定向精準培養模式。
(四)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相關教育平臺資源,增加師生的國際交流機會。借鑒或者共享“一帶一路”研究院或“絲路學院”的模式和平臺,加強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在沿線地區從事財務工作的實務專家到校進行專題論壇交流活動。制訂政策鼓勵教師到沿線地區企業調研,學生到沿線地區企業見習,聘請沿線地區實務界專家到學校任職,如校外導師等崗位,多方面提供輸出型MPAcc人才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感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