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華大學管理學院 湖南衡陽421001)
2010年10月,財政部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并頒布了《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新形勢下會計人才培養與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兑巹潯访鞔_指出“在著力培養高級會計人才的同時,重視會計從業人員及會計初、中級人才的培養”,并力爭到2020年高、中、初級會計人才比例達到10∶40∶50。初級會計人才的培養與本科高校密不可分,學生能力是檢驗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更能體現新形勢下高校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能力通常是指“才能和辦事的本領”?!安拍堋笔菑娜说慕嵌葋砜茨芰Γ侵溉吮旧硭邆涞乃刭|能力(Capability);“辦事的本領”是從“事情”或“工作”的角度來看能力,強調人是否具備勝任某項具體工作的能力(Competency),即是否稱職。
關于會計職業能力框架,很多國外會計組織或協會進行過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1)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定義會計職業能力:態度、行為技能、廣闊的商業視野、功能性技能、技術知識、理性技能。(2)聯合國貿發會議定義會計職業能力:組織和商業經營知識、信息技術、會計及會計相關知識。(3)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公會(CICA)定義會計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勝任能力、普遍能力、特定能力。(4)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定義會計職業能力:會計和審計準則、行政管理能力、分析性技能、商務咨詢技能、商務知識、工作能力、溝通技能、對客戶的業務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學習和恢復活力、管理審計風險、營銷及銷售、構建模型、人際擴展、關系管理、回應及與時俱進、技術、驗證擴展。(5)英國特許會計師協會(ACCA)定義會計職業能力:人員管理和領導才能、個人更有效的工作、商務管理、技術。
通過分析國外組織對會計職業能力框架的定義可知,IFAC對會計職業能力的定義可以概括為知識、技能與職業態度,遵循了可靠性與有效性原則。AICPA對會計職業能力的定義以會計教育為出發點,會計教育的內容是根據會計職業能力框架設計的,這對我國本科高校會計專業學生能力的框架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規劃》對初級會計人才的要求是:職業道德水準高、業務嫻熟、技能綜合、職業判斷能力強。作為培養會計人才的本科高校,對會計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應把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立足于會計崗位能力的需要,堅持可指導、可觀察和可衡量原則,形成融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工作能力、職業素養等于一體的綜合能力框架。具體來說,會計專業能力框架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品德、知識、能力、技能和人文化素養。
(一)會計專業學生的品德體系。虛假會計信息已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導致會計信息虛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最直接、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原因。會計人員的工作與經濟業務直接相關,容易放松原則,直接作弊或參與舞弊,輕則違紀,重則違法,沒有把握住道德的底線。因此,對會計專業學生應加強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其應具備的優良品德包括:愛崗敬業、依法辦事、廉潔奉公、客觀公正、熱情服務。
(二)會計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新形勢下,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加快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和融合,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會計專業學生不能拘泥于對教材和課堂知識的學習,應采用社會學習、互聯網學習與實踐學習等方式,更新專業知識、調整知識結構。因此,會計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應具有復合型特點,構建廣闊的知識體系,如一般性知識、組織與商業知識、信息技術知識、會計及相關知識。
(三)會計專業學生的能力體系。會計是一門職業性與技術性很強的專業,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企業的財務戰略與規劃需要會計人員應用經濟分析、經濟決策、經濟調控等技術方法做好資金的配置與風險控制,這也是對會計人員的邏輯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及風險管控能力的檢驗。新形勢下,會計人員應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會計專業學生應構建如下能力體系:專業勝任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職業判斷能力。
(四)會計專業學生的技能體系。會計人員的工作既具有專業性又具有綜合性,其工作內容是企業管理的中心,是企業內部部門與外部單位共同關注的焦點,工作成效既影響企業的管理效率與效益,又影響企業的外在形象。其工作對象并非單純的對財與物的管理,更涉及到對人的管理,要求會計人員遇事要兼顧靈活性,對上要對領導負責,對下不能損害職工利益。因此,會計專業學生應重視對技能的培養,形成綜合的技能體系:智力技能、人際關系技能、溝通交流技能。
(五)會計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長期以來,會計學的人文氣息和理論特征被其廣泛應用性所掩蓋,大多數人認為會計只是一門技術工具。教學理念注重“授業”,忽視“傳道”,難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學與實踐相脫節,學生動手能力較差;課程體系方面“文理兼修”不足,不利于學生知識面和學術視野的拓展。因此,要加強對會計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可以在公共基礎課程中設置“經典人文名著選讀”,在專業基礎課程中增加學科史如“會計史”,專業課要突破課程之間的束縛,對不同的專業課程體系建立“知識鏈”。
(一)明確本科高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是培養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的客觀要求,也體現了我國高校會計教育改革的方向。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的,新形勢下,大數據、云、社交、移動等新興技術正通過經濟和社會因素推動變革,企業的核算內容呈現出虛擬化現象,支付手段的多元化也給企業的資金管理帶來風險,會計準則不斷變化,跨界經營帶來的新變化及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出現,對會計人員來說都是全新的考驗。這就要求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與時俱進,不僅要考慮職業定位,更要考慮社會定位。根據對本科高校會計專業學生能力的分析及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要,本科高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為:“知識、能力與技能”為主體,“品德與人文素養”為兩翼。
(二)加強會計專業師資實踐能力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動手能力的關鍵在于教師。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相比,前者更注重科研能力研究,相對來說缺乏實踐經驗,或者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隨著會計教育的轉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也轉變為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就意味著本科院校必須強化對會計專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從國內的本科院校來看,會計專業教師大多來自高校的碩士或博士,缺乏會計實踐經驗。因此,高校應實施“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提升會計教師的實踐能力:(1)引進實務界人士作為兼職教師。在院校所在地的大型企業遴選具有會計師以上職稱的人員作為實踐教師,加入教學隊伍,提升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指導。(2)建立送出去培養的機制。與大型企業合作建立掛職鍛煉制度,明確青年教師進入課堂之前必須到大型企業掛職6個月,鼓勵教師參加技能培訓和比賽,參與企業橫向課題的申報,并鼓勵教師參加相關論壇和會議,以及時了解會計行業、理論的發展動向和趨勢,建立校內教師與校外實踐教師的交流溝通機制,共同探討實踐技能問題。
(三)創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論教學體系。按照“知識、能力與技能”為主體,“品德與人文素養”為兩翼的培養目標,會計專業理論教學體系要打破“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在“能力本位”課程觀的基礎上,整合“品德、知識、能力、技能與人文素養”,實現“多元化復合型”的培養目標。(1)建立能力模塊課程。根據能力培養目標,將能力目標分解為理論與實踐課程模塊,編寫模塊教材。其中理論課程模塊教材應立足于“新、夠、全”:“新”是指新法規、制度、會計準則,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夠”是指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全”是指知識全面,涵蓋能力培養所需要的知識。(2)制定模塊課程教學大綱。在保證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的比重,為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提供資料保證;構建“標準能力指導書”,明確能力的理論依據、技能標準、實現目標等要求,并輔以學習參考資料和成績評估等要素,幫助學生獲取能力培養信息,掌握能力檢測標準。(3)根據“品德、知識、能力、技能與人文素養”之間的邏輯關系,建立能力模塊理論與實踐教材數據庫。如理論知識參考文獻、各類技能操作的音視頻資料及相關的多媒體軟硬件設備設施,幫助教師與學生快速查找相關會計理論與實踐的學習資料。
(四)構建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通過實踐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創造性地加以運用,才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應在校內建立會計實訓室,在校外建立會計實踐基地,內外結合,確保學生的實踐鍛煉。會計專業的實踐能力體系包括:(1)實驗環節: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及綜合實驗;(2)實習環節:認知實習、教學實習(會計手工與電算化模擬實習)、畢業實習;(3)科研環節:畢業論文、社會調查、學科競賽、科研活動。
根據高校的辦學特色與理念,遴選校外實踐基地,簽訂合作協議,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實踐場地,同時也可以作為會計教師掛職鍛煉的基地。另一方面,校外實踐基地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場景,有利于縮小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校外實踐基地也可能成為學生的就業單位,通過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實習,學生增加了對實習單位的了解,增強了崗位勝任能力,實習單位也會對學生有所評價,更能達成就業意向。
(五)建立科學的會計專業能力評價體系。對會計專業學生能力的評價應力求科學、全面,既要體現“教”的責任,也要體現“學”的差異。因此,需要建立科學的會計專業能力考核體系。(1)考核主體多元化。突破高校單一教師考核主體的瓶頸,將考核主體拓展到社會、家庭、學生及實習單位,有利于對學生的“品德、知識、能力、技能與人文素養”進行全面測試與評價,更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2)多樣化的考核場所。傳統的考核都是在高校完成的,根據學生測試的內容,可以將考核場所變換為實驗室、企業財務室、模擬實驗室、戶外及生活場所,增強考核場景的真實性。(3)建立全過程考核制度。應突破期中、期末考試的限制,從上課的第一天起至課程結束,都應該有對學生進行考核的環節。對學生個人的考核應從學生入校至畢業,將學生的知識掌握與技能操作相聯系;將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相聯系;將學生能力與職業資格證書相聯系。(4)考核形式多樣化。在傳統考核方式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中心,以需求為動因,以問題為基礎,進行發現式、探索性考核,可以采用案例討論、角色扮演、課堂報告或演講、小組作業、專題報告、學年論文、案例分析比賽等形式。對某一內容的考核形式,可以由教師指定或學生抽選,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助推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升考核效果。
對本科高校會計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并不僅僅是高校的責任,而是需要社會、企業及家庭共同參與,為學生能力的培養營造教育氛圍。教育的本質是“傳道授業”,但更多的人注重“授業”與“學業”,忽視了“傳道”與“悟道”。新形勢下,高等會計教育的責任不僅是向社會輸送會計知識之才,還擔負起了重要的社會責任,即培養會計專業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之成為“完滿和完善之人”(即德才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