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慧 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
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剛學的并腳跳短繩活動中,要想提高學生的跳繩成績,除了平時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并腳跳繩技術以及課后不斷地練習之外,也要根據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進行觀察并且找出一些合理的方法來解決學生的錯誤問題。據此,我根據平時的課堂觀察,和課后仔細的研究及探索,就初學跳繩者在并腳跳繩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并針對問題歸納了一些方法!
1.學生握繩時,繩的長度過長或者過短
在跳繩前,學生都不會根據自己適合的繩長度來進行跳繩活動,而跳繩的長短會直接影響到跳繩的個數,跳繩過長過短都會容易導致跳繩動作失敗次數增加。如果繩子的長度太短,學生在搖繩的時候繩子轉到下面容易碰到腳,而且學生的身體姿勢也會有所變化,更不利于跳繩;如果跳繩長度太長,學生在跳起后,跳繩還沒有搖到腳底下,這樣就會導致跳繩動作的失敗,最終影響跳繩的成績。
2.搖繩時雙手搖繩力度不一樣,一手搖一手不搖
在搖繩的過程中,學生的左右手搖繩時一手搖一手不搖,導致繩子的中間點偏離了正常的跳繩位置,導致一邊偏高一邊偏低,這樣很容易導致繩子碰到腳而導致跳繩動作失敗。
3.跳繩時跳繩者的身體姿勢不對
學生在練習時身體的姿勢基本上應該是保持背部較直,腿稍微彎起,雙腳離地。但是很多學生在練習時會出現腰部過彎,或者是腳收的太多,導致跳繩動作不能連貫,最終導致跳繩動作失敗。
4.學生跳繩時跳起的腳離地太高或者太低
跳繩時跳起者的腳尖部分離地距離過高會影響跳繩的速度,而過低則會導致跳繩動作失敗。腳離地的高度要根據跳繩者搖繩的速度來決定的,當跳繩者跳繩速度較快時,腳盡量保持離地的距離較小一點,這樣有利于學生跳繩動作的連續完成;當跳繩者跳繩的速度較慢時,腳盡量保持離地的距離較大一點,在正常情況下腳離地距離3cm左右。
5.跳繩時的速度較不穩定,或快或慢:
6.跳繩時雙腳分開,左右分開較大或前后分開較大:
7.學生在跳繩練習中存在的一些內在因素。不可避免的是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外在因素導致跳繩動作的失敗,如服裝、練習時間等。
針對內外在因素影響的跳繩動作失敗,筆者根據平時的觀察和實踐總結了一些解決方法,逐一對應:
1.要教會學生學會正確的量繩、繞繩方法:一只腳踩住繩子的中間(簡易跳繩的中間都會有橡皮,踩住橡皮的中間),兩只手抓住繩子的末端,選擇正確的繞繩的方式,讓繩子繞過自己的手掌心,在肘關節自然下垂的情況下,兩只手臂的前臂與地面平行時握緊繩子。掌握正確量繩、繞繩方法,會發現繩子的第一落點大約在腳前的一腳距離,這樣的繩子的長度最適合,也是保證跳繩能夠成功的保證的因素之一。
2.先讓學生拿著繩子練習單側手搖繩,雙腳跟著一起動,跟著節拍后,兩手一起搖動;或者讓學生對著鏡子進行練習,自己學著調整;如果沒有鏡子,學生練習時,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
3.在練習前教師示范時一定要和學生講清楚學生練習時應該注意的腰、腿、腳的姿勢,讓學生練習時有一個清楚的模仿動作印象;先讓學生在原地進行徒手的向上跳起搖繩的動作,讓學生體驗腰部直起的感覺;學生練習時,教師及時糾正動作。
4.學生練習時,先進行原地徒手跳起練習,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時,要提示大約的高度,讓學生多練習,找到自己適合的高度,爭取保持穩定的高度;利用跳繩進行單手搖繩加上原地縱跳練習,注意自己之前練習的高度;雙手搖繩進行原地縱跳起的聯系,在家里或者有鏡子的地方觀察自己的腳離地的高度,多次練習。
5.針對學生出現速度或快或慢的第一種情況,教師要根據學生聯系的情況進行一定的提示,如果覺得學生過快,并且特別用力時,教師要適當提醒學生放慢速度;如果學生速度過慢,教師可以給些鼓勵,學生會覺得有動力或者有希望,就會加快速度。針對學生的第二種情況,教師在平時的練習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耐力素質,這里的耐力不是要求很高,就是可以讓學生嘗試一些中長距離的跑步,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主要目的是能讓一年級學生能夠堅持一分鐘的跳繩運動;同時針對上面兩種情況,教師能做到的就是可以布置學生每天回家練習一定數量的跳繩個數,培養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他們的耐力素質。
6.讓學生進行原地練習并腳向上縱跳的動作,要做到輕輕跳起輕輕落地,落地式腳尖著地,落地時膝蓋微微彎曲,向上時依靠慣性,地面給腳的反彈力量,即輕輕蹬地,輕輕落地,讓學生體會落地式輕輕的感覺,最后再拿跳繩進行跳繩活動。
7.讓學生對著鏡子練習,觀看小腿自然下垂的動作,多次體驗;在練習的場地上利用兩根跳高架、一根長長的橡皮筋,將皮筋綁在跳高架上,高度6-7cm,針對那些腿向后疊起較多的同學,讓他們練習向上跳起的動作,保證跳起時腳跟高度不超過身后的橡皮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