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蔡(湖南省常德市新起點名質教育,湖南 常德 415000)
舞蹈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是人類社會行為的產物。同任何藝術一樣,傣族舞蹈具有悠遠的歷史,是一個具有民族針對性的民族舞蹈,傣家人民善于吸收采納來自四面八方的優秀文化精華,在社會的演變和傣家人民長期的不斷改進發展中,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傣族舞蹈作品。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更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從社會發展需求分析:現今,社區文化的重視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中老年群眾娛樂活動都熱衷于廣場舞蹈的集中,他們的組織活動形式大多都是獨自存在,他們只能借鑒傳統模式來模范傣族舞蹈視頻來學習,形式上的簡單老化,缺少舞蹈內容的創新。少兒興趣班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基本技巧、動律的掌握不夠透徹,他們只是對傣族舞蹈的學,而沒有做到對傣族舞蹈的精。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對傣族舞蹈動作的專研性,且教學沒有體系,知識技能不夠全面,僅僅只是單個作品的簡單模仿。
由于各個民族地理環境劃分的不同都形成了各個民族的小群體,這種因素的存在就造成了具有較強的民族差異性。而傣族舞蹈作為少數民族舞蹈邊緣化現象顯著,大眾群眾了解甚少,這種少數民族舞蹈大多在專業的舞蹈院校被作為單獨研究的對象,研究出來被成功展現在舞臺上的作品大多數就成為了現今經濟市場的產品,可供選擇的教學內容不多。自然,研究舞蹈教育不能離開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每一個舞蹈代表作品中都能體現本名族舞蹈的特點所在,傣族舞蹈小組合的作用就是對舞者本身肢體訓練的一個解放過程,教學的單一性主要是教學缺乏靈活性、創新性。教育機構的不重視和投入力度小,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不強,對傣族舞蹈文化和傣族舞蹈了解不夠深入,舞蹈功底功底相對薄弱,因此,直接影響了后期傣族舞蹈的訓練學習和未來傣族舞蹈教學實踐的展開。
傣族舞蹈是一個肢體與情感表達相結合的舞蹈,學習者因沒有系統的專業學習,往往只是學了動作,而忽略了動作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并沒有結合舞蹈本身的背景文化,最終舞蹈的演繹變成了機械化的動作,不能和諧地將身體、精神、情感融合在一起,沒有感情的融合修飾,舞蹈表演便趨于形式化。
社會舞蹈文化的開展主要是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為人們在生活休閑之余提供不同的休閑娛樂活動平臺,在興趣班的培養教學過程中集中搞好傣族舞蹈的主題針對活動,引導組織學生們積極參與傣族舞蹈的交流和比賽工作,因此來擴大傣族舞蹈在社會中的交流,提高人民對傣族舞蹈的認識和參與意識,從而提高傣族舞蹈在社會群眾中的水準。
傳播交流是傣族舞蹈擴張最具有影響力和最直接的途徑,切實提高具備傣族舞蹈文化專業院校的教學質量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加大專業舞蹈人才對傣族舞蹈的文化的內涵修養的修養和提升,去傣族舞蹈文化最初發源的地方,展開對傣族舞蹈文化進行實地考察工作。加強骨干力量的培養和專業隊伍的建設。
傣族舞蹈是有著自身的專業性,在教學中我們要強調教師對其理論及實踐的積累,豐富創新教材內容和完善教學體系的嚴謹。對于興趣班我們可以高度重視傣族舞蹈的核心教育,保證傣族舞蹈動作的質量問題和動律的掌握要求,突出在學習傣族舞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重難點問題,讓學生們在學習傣族舞蹈的過程中學到真正的傣族舞蹈文化的精髓所在,實現對傣族舞蹈的嚴謹、科學教學理念。
傣族舞蹈風格獨特韻律明顯,只有足夠掌握傣族舞蹈的風格和韻律,才不會偏離原汁原味的傣族舞蹈本質。在她們的舞蹈風格中,舞蹈動作也是像水一樣連綿不斷,像樹林一樣豐富緊湊。溫柔善良性格造就了她們在舞蹈表達中的羞澀但又不失舞蹈表達的膽怯,所以,我們要加強傣族舞蹈的風格和韻律的培養,使民族特點更加明顯更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韻律。
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是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下來的瑰寶,是我國不可復制的非物質遺產,我們應該要加大對傣族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傣族舞蹈教學設施的改進,在發展傣族舞蹈文化的同時,不僅僅要做到繼承優秀的傳統民族藝術文化和傣族本身所特有的舞蹈藝術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中央名族大學出版社,2000.
[2]于平著.風韻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謝蓮花.審美視角下的少數民族舞蹈傳承—一以孔雀舞為例[J].棗莊學院學報.2007(06).
[4]王克芬.民族舞蹈審美意識的傳承性與變異性[J].舞蹈.1995(05).
[5]王亞慧.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創新[J].劇作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