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支架式教學,形象地說明一種教學模式,指學生在學習一項新的概念或技能時,通過提供相應的支持來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準備。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簡言之,是通過支架(教師的幫助)把管理調控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這種教學思想是來源于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本文通過對小學英語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的研究和分析,闡述了支架式教學的內涵和模式,并結合案例對小學英語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做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作者簡介】吳昌宏(1968- ),男,安徽六安人,高級教師,本科,淮北市古城路小學校長,淮北市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相山區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支架式教學的相關介紹
1.內涵。“支架”,其本質含義為建筑物之外的“腳手架”。而其在教育領域的定義,最初為:一個新手或者小孩,通過他人的協助,能夠有效的完成或解決自己無法完成或解決的目標任務以及難題的過程。而“支架式教學”指的是用以各種學科、各種層次的指導性教學。通常支架式教學中,對話、解釋說明、圖表、指導、建議、例子、問題、步驟等為常用的支架。
2.理論基礎。支架式教學模式最早是由美國布魯納提出的。他指出支架是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兒童的學習,最終達到預期的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兒童所掌握的技能也日漸嫻熟,慢慢的再將其撤回并把職責再交還與兒童。布魯納所提出的這種觀點對支架式教學的要素予以了概括,即第一,就是我們所說的創設教學情境,也就是將兒童帶入到問題的情境當中;第二,探索,就是說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及學生的幫助下達到預期的目的,并在逐漸的發展學習過程中,提升自我的學習能力,借助他人的幫助越來越少;第三,是再探索,就是說在上述過程完成之后,教師將支架全部撤回,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自己獨立的進行有關探索。在我國小學教學活動中,學生一般都是在三年級才開始正式接觸英語,之所以有這種提倡是因為,學生在10歲左右正處于具體的運算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其能夠運用具體的事物來對其進行思考,其思維表現出一定的動態性和可逆性等。而支架式教學模式正好順應了這個時期的兒童思維。諸如說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簡單的圖畫等來對學生予以提示,從而幫助其更好的理清邏輯思路。
維果茨基曾經提出兒童擁有兩種發展水平,其一是現在已經擁有的發展水平,其二是在他人指導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水平,而在這兩個水平之間所產生的差距就是我們所說的“最近發展區”。支架式教學以此理論為基礎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要對學習者提供指導和幫助,使其完成自身不能獨立完成的任務,但是在其學習水平逐漸提高時,就開始減少這種幫助,最終使其能夠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在支架式教學提出后,教育界迅速將其應用起來,尤其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但是縱觀我國對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一般都是以高校來作為研究基礎的,例如說雷玉梅和李長萍所論述的內容就是把支架內容運用于高校的英語文學課程中,但是筆者認為,“最近發展區”是針對兒童提出的,所以這種支架式教學模式更適用于小學英語的教學活動中。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案例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步驟為四個,即最近發展區的確定、搭建支架,創設情境、學生自主探索、教師總結,學生寫作等。具體應用如下:
1.最近發展區的確定。在對學生加以了解的基礎上,對教學的重難點以及教學的目標進行明確。例如通過對話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天氣的一些相關內容。在這個過程中,盡管生單詞相對較少,但是其涉及到的邏輯關系非常緊密。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進行邏輯運算時,需要通過具體的事物才能完成。因此,教學難點可以確定為:對相關的邏輯較為緊密的句子進行理解和掌握。教學目標可以確定為:課文生詞鞏固,掌握課文含義,學會描述某個地區的氣候特點。
2.搭建支架,創設情境。在這個教學步驟中,又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小步驟。一是,教師引導學生,對上節課講述的新單詞進行復習和記憶,然后讓學生們采用這些新單詞進行造句。通過該步驟,學生就能在后續的聽力學習中將聽力障礙消除。二是教師結合課文的內容,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然后學生就能帶著問題,展開聽力學習。通過該步驟,學生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并對學習的任務加以明確。三是通過板書的形式,教師就能將具體的事物提示給學生們。
3.學生自主探索。教師需要給學生們預留充足的時間進行全文瀏覽,然后學生們通過自主的探索和思考來解決教師之前提出的問題。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教師的提示,給出正確的回答。通過該步驟,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支架,逐漸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并對課文的內容有更加快速的記憶和理解,從而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
4.教師總結,學生協助。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全班的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并對課文的含義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其次,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可以適當的做一些小型游戲。即挑選幾位學生,通過對話的方式,對課文進行演繹。在展開這一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自由的進行分組和組合,并根據自己的意愿,在班上選擇原義與其合作的學生進行課文演繹。最后再由教師集中挑選出幾名學生對課文進行演繹。然后對學生的演繹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通過該步驟,學生們相互協助,而教師給予一定的評價,這不僅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總結
“支架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能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逐步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找到一個適宜的“支點”,從而有效地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提升教學效果。在新教學改革的環境下,支架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觀,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的融入課堂,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符合該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還能有效的開展英語教學。盡管支架式教學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還存在不足,但是其仍然受到了極大的應用和推廣。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升支架式教學的能力,這樣才能保證支架式教學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莉波.探究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首都師范大學,2013.
[2]林躍武,胡勇.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學術月刊,2010,10:108-109.
[3]杜文彬,馬勇軍.支架式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一個小學英語教學片段引發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 12:106-107.
[4]魏亞玲.小學英語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目標和方向[J].教育現代化, 2015-5(10):73-74.
[5]劉惠清.在小學英語教學設計中,運用“黃金”原則制定與調整教學目標)[J].教育現代化,2016-6(32):280-282.
[6]汪佳子.給學生一個撬起語篇的支點——“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2(01):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