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建立更加平等、開放、便利的普惠金融體系十分緊迫。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深度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鼓勵發展綠色金融,將“大普惠金融”理念融入金融發展規律,構建覆蓋廣、成本低、可持續的“大普惠金融”體系,對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經濟長期穩健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當地實際,就發展縣域“大普惠金融”談些淺顯的探討與思考。
關鍵詞:縣域;普惠金融;探討
一、正確理解“大普惠金融”的內涵實質
傳統的普惠金融主要針對小微企業、農戶、城鎮低收入群體等,覆蓋面不足。隨著國情的深刻變化,普惠金融的內涵朝著更具普惠、公平性的方向拓展。
(一)更加注重精準發力。大普惠金融不是“大水漫灌”,需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和人文地理特征精準發力。一是精準定位服務對象,分塊、分類集中力量解決好服務對象問題;二是精準明確服務策略,堅持“精準滴灌”,確保服務有效到位;三是精準落實服務舉措,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服務水平和質效。
(二)更加注重可持續性。大普惠金融更加注重“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強調在惠及服務群體的同時惠及金融機構自身,實現經濟社會優化。每個細分金融制度和機制設計都要實現多方共贏和可持續發展,維護好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使之體現有效長期服務各類群體優勢。
(三)更加注重提供“造血式”服務。大普惠金融包含金融扶貧等內容,但其本質不是“輸血式金融”。大普惠金融發展應發揮金融機構的信息、渠道、專業優勢,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增強服務各類群體的造血能力。
(四)更加注重與全面深化改革融合。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為大普惠金融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激發了小微企業、脫貧攻堅、綠色環保等領域的金融需求。金融機構應積極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拓寬普惠金融服務領域,注重風險防范,提效率降成本。
二、發展“大普惠金融”的實踐探討
(一)完善大普惠金融組織體系。建立多方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力量共享共建。地方政府依托行政資源優勢,在政策出臺、財政補貼、資金投入、第三方平臺引入等方面給予支持;人民銀行依托金融管理優勢,在業務開辦、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等方面給予傾斜;金融機構依托信貸資金優勢,在構建社區銀行、涉農銀行、村鎮銀行、小貸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方面積極推進,豐富縣域惠民惠農金融組織體系,貼近服務群眾。
(二)提升居民金融服務獲得感。需要從當地群眾和市場需求出發加載服務功能,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盤活功能,積極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布放ATM機、POS機,實現鄉鎮村全覆蓋。要依托支付清算系統、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等拓展便民利民金融功能。
(三)健全金融扶貧長效機制。按照縣上綠色、特色、生態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加強財政金融聯動,對金融機構向深度貧困地區投放的扶貧貸款、布放的便民機具等實施財政獎補,激勵金融機構通過直接支持、產業帶動、項目惠及等方式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形成多種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同時要引導當地群眾主動學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四)有效實施普惠金融風險防范工作。強化農村支付服務風險防控,依托惠農支付服務系統,筑牢防火墻。開展銀行卡信息泄露風險排查,健全風險排查問題管控清單。規范引導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管制度建設,加強對網絡支付機構反洗錢的監管。
三、對推動縣域發展大普惠金融的思考
(一)處理好金融發展長短期的影響。要理清縣域金融發展的長期、短期關系,在長期堅持金融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抓住時機推進大普惠金融體系建設。一是堅定改革發展方向,樹立金融發展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性的長期目標。要“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普惠金融長期發展就要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和風險防控放在核心位置,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好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推動形成綠色方式及生活方式。二是實施金融惠民戰略,促進收入分配在中短期更加公平。金融發展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人民群眾。建設大普惠金融體系是改善民生金融服務、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惠民精準度,推動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創新小微、綠色、創業、農村等領域金融服務,助力城鄉弱勢群體公平獲得金融服務最有利的動力源。
(二)處理好“普”與“惠”的關系。發展普惠金融必須接地氣、聚人氣、有底氣。一是進一步界定普惠金融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完善中國特色普惠金融理論體系。二是加快解決普惠金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普惠金融立法,進一步加大財稅政策扶持力度。堅持普遍參與和普遍服務,增強金融發展的廣泛性和公平性。協調發揮好市場和政府作用,讓所有群體機會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將資源和政策向普惠金融服務領域傾斜,進一步擴大中央財政涉及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的獎補范圍,調動縣域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三是加快完善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確立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相適應的監管框架,進一步優化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環境。四是細化大普惠金融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效,使所有參與群體受益。要針對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區域發展不均衡特點,優化新型大普惠金融業態布局,完善金融+財政聯動機制,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
(三)處理好“促”與“穩”的關系。一是“促”創新,鼓勵構建大普惠金融服務新機制新模式,拓寬廣度深度。要構建激勵相容機制,完善普惠金融發展指標體系,加大對地方發展普惠金融促進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的考核力度,分類、分區域、有重點地促進縮小收入差距、增加農民收入。二是“穩”根基,健全與大普惠金融相適應的法律和監管體系,強化風險防范。根據各專業性金融功能,出臺針對性制度法規,構建約束機制。建議將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協作機制全面延伸到地方,促進大普惠金融發展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