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南川
【摘 要】史料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最基本的素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史料,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歷史的時間和空間距離,激發學習的興趣,對學生學習和認識歷史能力的提高都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建立史料教學方法有效促進歷史學科的學習,應正確認識其重要性并應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诖耍疚闹饕獙Ω咧袣v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索及反思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105
在高中歷史教育中,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不能僅僅依照簡單的理論講授。在一些涉及到了歷史典故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就必須要使用真實且貼合的史料內容,加深學生對于歷史和理論知識的綜合理解?;诖?,身為一名高中教師,我們在實施歷史教學時,一定要對學生的這一能力加以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以在強化其學習能力的同時,保障教學目標得以一一落實。
一、創設歷史情境
歷史教師要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好地培育學生對于歷史資料的閱讀能力,并使其樂于閱讀、學會閱讀,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起其的閱讀興致,使其對于史料充滿著求知欲及好奇心,只有這樣才能夠逐步的強化其的閱讀水平,保障培育目標得以有效的落實。
例如,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先為學生們選取出合適的閱讀史料,并積極的創建歷史情境,使學生們對于史料閱讀產生一定的興趣。緊接著,教師也可以充分的借助于學校的周邊資源,來引導學生們去參觀、考察,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學生們的歷史意識,使其感覺到歷史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以進一步的激發了學生們對于史料的閱讀興致,使其的閱讀能力得以相應程度的提升。比如,在講解“鴉片戰爭”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們提供一些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的歷史資料,以將學生有效的帶入到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去,以在激發其閱讀興致的同時,也為其閱讀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二、運用史料培養思維能力
史實即歷史事實。介紹史料,講述基本史實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在高中階段,讓學生通過歷史資料銘記歷史事實是遠遠不夠的。在完成基本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史料的情景作用,趁熱打鐵,引導學生“生疑”,這樣做一方面適應了學生好奇求異的心理,另一方面順勢引發了對本課重點問題的探究。史料引入高中歷史教學,就是切實地希望學生能夠體悟到歷史學習過程中的“論從史出”這一原則。在教學中,教師有效運用史料,為學生創設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情境,通過“分析”和“比較”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歷史事實,“歸納”和“概括”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證明或者證偽均可。在借助史料,讓史實“生花”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初步掌握的史實印象得到加深,更讓史實“開花結果”,“綜合”以上論述得出歷史結論。例如,在講新中國外交方針提出的背景時,一位老師出示了二戰后世界形勢圖,以及美國《時代周刊》的雜志封面,讓學生通過分析得出新中國獨立之初的處境和外交政策“一邊倒”的原因。另一位老師通過圖表,通過圖表數據的變化,讓學生分析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建交熱潮之后建交國數量減少的原因,設問“屋子”打掃干凈了,“客人”為何遲遲不來?另一位老師在出示幾段材料后讓學生討論總結“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借助史料設置疑問,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激發學生求知欲,以史導論,讓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分析和比較、歸納和概括直至綜合表述歷史結論的能力得到鍛煉,切實增強學習能力。
三、豐富史料的表現形式
通常情況下,學生對于新鮮的、變化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綜合運用各種最新的歷史材料,豐富史料的表現形式,從而激發學生對史料分析的興趣。這需要教師對史料進行有效的補充和完善,以便更好地輔助歷史課堂教學。例如在進行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教學時,有關抗日戰爭的史料可以說是相當豐富的,因此教師要去粗取精,從中獲取最能反映歷史實際和最新的歷史材料。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抗日戰爭期間的真實照片、報紙、條約等文字信息;有關抗日的經典歌曲,如《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游擊隊之歌》等;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跡;抗日期間所使用過的武器裝備;有關抗日題材的電影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史料。不僅能夠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其愛國情懷,還能有效引導學生對抗日戰爭的相關史料進行客觀分析。通過這種豐富的史料表現形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逐漸提升。
四、應用史料進行歷史評議
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歷史史料讓學生進行歷史評議,從而鍛煉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概括的技巧。以教學《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權利法案的內容,自由討論、分析,總結出權利法案分別賦予了議會什么權利,又剝限制了國王什么權利?學生根據自己的分析與總結,不難發現《權利法案》內容中:“所有未經過議會同意但是用國王的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為非法權力”這一條,賦予了議會的立法權,限制了國王的立法權;而“凡未經議會準許,以國王特權……而征收金錢……為非法”這一條限制了國王的征稅權,同時又賦予了議會的征稅權,同時其他的《權利法案》內容分別賦予了議會司法權、軍事權等,也剝奪了國王相應的權利。學生通過對《權利法案》這一歷史第一手史料的分析,全面剖析了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擴大議會的權利,限制君主的權利。學生提高了分析能力,同時也從史料中直觀地感受到了君主立憲制削弱君權的力度,從而對君主立憲制產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對史料的評議應該具有一定的技巧,因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對類似的史料進行評價,比較其中的異同,并總結不同史料的評價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總之,史實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是培養學生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抓手,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史實的梳理、整合、聯系和拓展,做到融會貫通。當然,在融通史實的過程中,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分享,樂于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帶遠.歷史史料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8(10).
[2]雷藝.淺析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s1).
[3]林榮宗.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量度問題[J].新課程(下),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