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摘 要】“以人為本”是現代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人才培養的核心觀念。那么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同樣需要我們著眼于人,結合語言和文學兩個方面來塑造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加學生的人文積淀。因此,本文中我將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談談,如何做好人文閱讀工作,通過閱讀做好人文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人文閱讀 人文積淀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118
對于現代教育來說,教書育人是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兩大目標。所謂教書,理所當然指的是各學科知識的教學,通過知識的傳輸讓學生從思維上精神上掌握未來社會生存的各項專業技能,從而在知識文化領域內貢獻出自身的力量;而對于育人來說,則是單純從人“成長”的角度來塑造人才,尤其是精神方面,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建立以及個性人格的塑造,從而讓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成長為心智健全,品德優異的人??傊虝陀藘蓚€環節的相輔相成,密切結合才能夠實現人才培養方面,道德品質和知識素養的兼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的供應時代所需要,行業所急需的人才。
從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一直呈現不平衡的發展態勢,并且相對于教育最終的目標:人才培養來說,我國以往的教育教學制度反而更加傾向于“教書”方面,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應試教育制度,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人才培養的重點定位到知識傳輸方面,一切以考試為核心,一切以分數定成敗,這也就導致學校教育唯理論知識馬首是瞻,忽視了學生學科思維的建立,也就連帶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建立以及學以致用能力和意識的培養。而在當前經濟、文化發展大環境下,應試教育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潮流,甚至對于人才培養已經起到了阻礙作用,所以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素質教育教學體制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的核心:即“育人”。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而本文中,我也就以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為例,具體談談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構建起人文模式,從而在學習教學中增加學生的人文積淀,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認識語文閱讀對于人文素養培育的必要性
對于學校教育來說,不論是知識理論教學還是精神素養的培育,都是偏向于精神陶冶,思維塑造方面,影響的是學生的意識和想法,是純粹主觀上的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對于所教、所學的內容的認識和教學態度,會直接影響著兩者在教與學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眾所周知,語文閱讀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這個作用究竟在何處?重要性幾何?這些都需要教師自身弄明白,然后才能匡扶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達到教學結合的良好效果。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語文閱讀與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關系有明確的定位和了解。在我看來語文是一門語言與文學相結合的學科,而對于人文素養來說,本質上就是培養學生最基礎的為人處世態度和原則,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維素養。而文學蘊含的都是古往今來優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語文課本中所選擇的文學作品也都是符合時代潮流,具備積極向上健康思想和情感的。這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個性和思維具有直接的影響和引導作用。因此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的閱讀對于人文素養的提升來說必不可少。
其次,僅僅是認識到內容上的關聯性和必要性還是不夠的,作為教師還要明確應該如何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才能夠將其中的人文性散播出去,進而達到影響學生思維和意識的目的。而在我看來,教師要認識到課堂活動、課堂引導對于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性,結合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中所提出的探究式、啟發式等教學模式,構建人文性的語文閱讀課堂,從而引導學生思維上的活躍性和積極性,進而構建學生的人文思維,塑造學生的人文意識。
二、內容教學為基石,增加學生的人文積淀
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說,學生一般只在語言方面具備淺薄的根基,在文學思維和審美方面基本處于“一片空白”,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通過閱讀教學,以內容傳輸為基礎,增加學生的文學積淀,進而豐富學生的人文積淀。
首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內容,給予學生文學美的教育,塑造學生的文學審美。例如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選擇其中描寫、修辭突出的部分,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意象美,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讓學生在文章理解和閱讀過程中,通過意象深入作者情感,構建起思維共鳴的橋梁,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美,培養學生思維的敏銳度、纖細度。
其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與文學積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一方面,在課內文章閱讀過程中,找出好詞好句,讓學生進行反復誦讀,學生在誦讀過程中也會不知不覺地打開情感體悟的大門;另一方面,對于課外閱讀拓展過程中,主要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摘記段落語句,在欣賞品味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審美能力,增強自身的文學積淀。
三、教學模式為框架,塑造學生的人文素養
對于語文閱讀來說,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所以著眼點還是在于學生本身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模式的構建方面也要體現出人文性,通過合作、探究的模式,激發學生思維的自主性。
首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構建人文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自由、寬松、奔放,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分享積極性,在閱讀過程中敢于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敢于打開腦洞,大膽“聯想”,在思維溝通的過程中擴展自身的思維層次和深度,并且感受到文學魅力所在,進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討論。交流。
再次,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充分發揮學生之間思維互補的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思維和成年人很難處于一個“頻道”,所以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卻很難全方面融入,所以需要借助集體的力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融入集體,進行探究、分析、交流,在同等高度的思維交流中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
總之,所謂人文素養的培育,最核心的內容還是在于“人”,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在心智方面還處于全面待開發的階段,各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做好學生個人精神、思維的塑造工作。上文中就是我在語文教學中針對閱讀所總結出的看法和經驗,希望對教師們利用語文學科做好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增加學生的人文積淀工作,增加部分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