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玲
【摘? ? 要】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工作的展開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信息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改革工作的主要趨勢。作為新型教學和學習工具,本文以電子書包為立足點,就該環境下,幼兒教育的發展模式展開研究,所以可以借助電子書包這一工具來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為幼兒學習提供輔助作用。
【關鍵詞】電子書包? 幼兒?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4.193
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已經成為教育工作現代化轉型發展的潮流,在我國各層次的教育機構中廣泛的推行。對幼兒教學來講,電子書包這種移動學習終端的應用,不僅可以改變其原本的學習方式,還能夠借助生動形象的畫面、豐富精彩的教學資源等,最大限度的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展開奠定良好基礎。
一、整合課堂教學資源
在幼兒階段,兒童對于事物直觀性和形象化的感知力最強,處于直觀形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同傳統思維模式相比,電子書包可以將光、聲、色、形等各類的多媒體效果直觀形象的展現出來,對于幼兒來講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對幼兒教師來講,如何開展教學,讓幼兒能夠在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相關知識就是他們普遍面臨的難題。
電子書包的應用,可以讓教師通過對教學軟件的靈活利用,將教學內容以更加直觀、生動、靈活、形象的方式展現在兒童的眼前,讓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具有趣味性、形象化與動態化,以便為幼兒的發展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以此來提高教學對幼兒的吸引力,讓幼兒將更多的注意力都投入到課堂學習中,積極主動的思考,從而讓教學工作更加順利的完成,教學上的難點也可以因此被突破,達到提高幼兒教學質量的根本目的[1]。
二、拓寬幼兒思維空間
幼兒是大腦快速發展中的階段,雖然幼兒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但因為他們接觸的事物非常有限,思想意識和思維模式沒有受到各類條框的束縛,想象力的發展處于黃金時期。因此,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擁有著無限發展的空間,電子書包具有的多媒體功能,可以在教學中為幼兒帶來更多生動形象的直觀體驗,為幼兒構建起一個廣闊的思維發展空間,使幼兒思想意識和思維能力都能夠因此得到有效的培養。以幼兒園大班學習的《有趣的測量》為例,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幼兒對“遠近”的含義進行體驗和感受,全面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在電子書包中導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軟件,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生動的理解“遠近”的含義;或者是在電子書包中安裝3D摸底地圖的小軟件,將新課程內容導入其中,理解不同距離[2]。
三、自動記錄教學歷程
同其他類型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相比,電子書包具有的教學交互功能更加的獨特,可以組織出更多生動、形象、有趣、互動性強的課堂教學課程[3]。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聽取的幼兒回答有限,無法全面了解幼兒的學習情況。教師在布置完學習任務后,由于幼兒能力的差異,使得其完成速度也參差不齊,此時教師大多都會讓先完成的幼兒休息等待。
在電子書包應用之后,幼兒可以通過電子書包提交已經完成的任務,而后由系統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定,之后再給幼兒布置新的任務,或者是為學生播放一些休閑動畫,幫助教師更好的掌握和控制課堂教學節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
以《圖形對應》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Flash小游戲安裝到電子書包中,讓幼兒可以將處在不同畫面中的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分別收集到與之相對應的容器之中,當幼兒成功將圖形收集到相應容器中之后,就會自動發出掌聲,或者是“你真棒”等語音;如果幼兒的動作拖拉,或者是最終結果不正確,就會發出警報聲,或者是“請在細心些”等語音。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幼兒通過不斷的實踐與嘗試,更加順利的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4]。借助電子書包來開展教學活動,還可以全面記錄幼兒任務的完成過程,通過電子書包的回溯功能,讓教師全面了解全體幼兒的實際情況,找出幼兒在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此來保證教學的針對性。
總而言之,現代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發生改變,電子書包技術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也帶動了幼兒教學工作的變革,為幼兒創造出了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傳統課堂教學中,時間和空間帶來的限制被有效打破,多元化的幼兒教學模式也因此形成。對幼兒教學來講,在應用電子書包的過程中,還應當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崔瑾.電子書包環境下幼兒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4).
[2]郝志紅,王宏勤,王莉.電子書包教學對小學生腦力工作能力影響的研究[J].中國校醫,2016,30(4):270-272.
[3]江佩,雷體南.基于電子書包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20-23.
[4]高玲玲,劉力.基于電子書包的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15(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