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自平
【摘 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一步步推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時刻秉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等新課改理念,而初中語文的學科地位決定著教師必須提高教學質量、貫徹新課改的相關理念與教學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初中語文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166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環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信息技術、知識經濟正在沖擊著新生一代,作為教書育人的教育事業自然需要以改革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打造適應時代、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素養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能夠參與時代建設、創造創新的學生。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必將面臨種種難題與挑戰,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在改革的過程中總是無法平穩渡過,于是教師在教學當中的作用就至關重要了。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新課改的成功與否,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依然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成為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以學生發展為本
(一)調節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
在日常教學當中,教師在課堂上通常都是以主導者的身份存在,而學生的地位是可高可低的,教師該如何權衡學生與自身的關系成為決定教學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教師與學生究竟應該以什么關系來相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
調節師生關系重在尊重學生同時又不失教師本身的威懾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較為理想的師生課堂模式,但這種模式依然需要一定的調節機制來進一步促進師生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教師為主導是指教師在課堂中起著引導學生、監督學生的作用,在新知識點的學習上給予一定的指導,在學生整體規劃學習時給予一定的建議。但目前部分教師似乎將教師的主導地位置若罔聞,過多地干涉學生的學習,將學生的課堂學習完全納入到個人意愿的道路之上。教師不應過多地干涉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日常教學之中尊重學生才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所在,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中學語文新課改的新理念之一便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可見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當中,教師們必須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最終的教學目標,在長遠的教學規劃當中也不能將其拋諸腦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應當從各個方面做起,是一個整體的規劃,需要教師們將其理解得深刻、透徹,并付諸行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就要求教師將語文教學大眾化,將所謂的精英教育轉換為大眾教育。語文教育大眾化是一個艱辛而又漫長的道路,在教授相關知識點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盡量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具體的知識水平,從而提升全體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語文素養是指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當中能夠使用的聽說讀寫能力、在閱讀與寫作方面的語言修養,教師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還要給學生灌輸一些處世之道、做人之理,使學生在學得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修養,成為德才兼備的新生代。
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不能僅僅依賴教師的努力,學生應該擔起更多的責任,養成自學能力、培養合作學習精神、致力于探究學習,是目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目前大多數學生都缺失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對于教師的知識教授存在過度依賴,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沒有形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沒有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布置課前預習的任務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教授新課時,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對新學文章進行預先了解與學習,教師在課堂之上也可以以適當的教學方式來完成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學習的技巧與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遇到不懂的知識點能夠自己查資料,才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另一蹊徑。
(二)倡導合作、探究式學習
合作學習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是有著不可埋沒的功勞,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不妨采取一些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良好的合作學習建立在良好的異質性分組上,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異質性分組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與性格特點,將能力互補的學生組合在一起,以便實現合理的分工與合作。教師分組的依據不應當僅僅是表面的學習成績,更多的應當考慮學生的能力,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才是教師進行分組的重要參考依據,性格特點、人際交往能力在人文社科類學科的分組當中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探究式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能夠更進一步地掌握其他知識。語文學習的探究式學習更多的是涉及課外知識的學習,教師在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時,應當以有文化底蘊、提升人格修養的經典名著為基礎,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使學生養成深入探討、積極學習的良好習慣。當學生已經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良好習慣時,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內容學生也將更好地吸收與消化,課堂效率將實現質的飛躍,教學質量自然大大提高。
三、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
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實際上是教學方式多樣化的具體形式,教學形式多樣化的最終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課堂的學習氣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情境教學法是指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此教學氛圍內能夠加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初中的語文教學當中,情境教學法能夠得到廣泛運用,在《日出》的課堂之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化身為陳白露、小東西等劇中人物,使學生切身體會人物情感、體會戲劇的情感基調,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戲劇,提高教學質量。又如新聞通訊單元,教師可以調取與課文內容相符的音影資料,使用多媒體將其播放,讓學生多感官地接觸到新聞中的人物與事件,從而更好的去把握新聞文體的相關特點與寫作模式。
總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要求將教學的最終目標定位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為新時代的發展與建設輸送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