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霞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國民壽命延長,老齡化嚴重;人群流動性增強,活動空間擴大,各種突發病癥不斷出現,各種意外傷害事故不斷發生,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猝死、卒中;交通事故、火災、水災、地震等。在這其中,有多少人等不到120到達現場就失去了生命,有多少人得不到及時救助身體留下了殘疾!因此,普及公眾現場急救技能是客觀必要的。
關鍵詞:公眾;急救;必要性;普及;問題
一、普及公眾現場急救的必要性
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發病人數超過54萬,相當于每分鐘約有1人發生心臟性猝死;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的人數超過270萬,每年死于腦卒中的人數超過150萬;我國每年因意外傷害死亡的患者約70萬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因交通事故受傷每年有20多萬人。國內外實踐經驗表明,普通公民進行急救培訓后,可降低突發事件和災難發生時的傷殘率、死亡率,對提高生存質量有重要作用。
在現有的急救體制下。我國急救知識的普及率不到百分之一,我國成功搶救率不足百分之一。120到達現場的時間是10到20分鐘。而美國急救知識的普及率高達10%,搶救成功率接近30%。歐美國家急救車到達現場時間是4到6分鐘。數字或許是枯燥的。但分量是足夠的。以上可以看出,我國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率及水平有待提高。全民急救的普及教育已成為我國面臨的緊迫任務。
相關統計顯示,猝死等急癥約70%發生在家中,25%發生在其他場合,僅有5%發生在醫院內。猝死在醫院以外各種場合的病人,65%死于發病后15分鐘內,35%死于發病后15分鐘至2小時。現代醫學證明,猝死患者搶救的最佳時間是4分鐘,嚴重創傷傷員搶救的黃金時間是30分鐘。由于許多突發急、危、重癥或意外傷害事故發生在行車途中、工作場所、居家環境等。如果現場的“第一目擊者”能夠立即實施正確、基本的緊急救護,可爭取到最寶貴的搶救時間,極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傷殘率。
二、公眾急救知識普及存在的問題
(一)公眾的急救意識有待提高
在急救培訓中部分40歲以下培訓對象認為自己與周圍的朋友都年輕,身體好,突發疾病的可能性不大,發生意外傷害機率很小,用不到,救護傷員是醫護人員的職責,與自身無關。有些50歲以上的社區居民認為急救技術難度較大,學不會,學會了也容易忘,即使掌握了急救技術,患者存活機率也不高,可能還要承擔操作后果,因此沒有必要學習。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分公眾急救意識較差,對現場救護能快速而有效的挽救患者生命、減輕患者傷殘的認識不夠,對自已能否正確運用急救知識缺乏自信,害怕承擔后果。
(二)政府缺乏對普及急救培訓的有力支持
現在我國公眾急救知識的普及工作主要面臨著實施及資金雙重困難,政府部門給予更多的關注,才能建立起社會急救培訓的支撐體系。調查發現,大部分對急救知識有強烈學習欲的人根本不知道應該去哪里報名參加培訓,在現有急救知識來源中,20.8%來自學校,22.4%來自單位,20%來自醫療機構,36.8%來自媒體。要讓急救培訓真正進基層、進萬家,普及急救知識,就要從學校、機關單位到基層單位,從社會團體到各個社區,從城市到農村,步步到位,環環落實。用掃盲的決心普及急救知識,而不是每逢世界急救日的宣傳表演。在基礎條件方面,政府應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切實解決師資培訓、教材及教具的購置、培訓場所的使用、宣傳活動的組織策劃等問題。建立一套規范統一的急救培訓流程和模式。
(三)法律保障制度不夠完善
這是我國公眾急救技能普及與實施救治成功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發達國家,法律規定救護者只要出于善意、得當的救治就可免除因救治行為給患者帶來的各種傷害責任。而我國在這方面幾乎空白,現場目擊者即便懂得基本的急救知識也會因各種顧慮不敢為陌生人實施現場急救,生怕一不小心被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原因訛上,也怕救治行為給患者帶來新的傷害,日后惹來麻煩。希望有關部門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盡快為現場急救提供法律支持,以消除救人者的后顧之憂。
(四)培訓策略需要調整
現在的急救培訓通常將目光聚集在特殊工種及特殊人群上,如公安、交通、建筑、電力、旅游等部門,警察、消防隊員、保安、機動車駕駛員、民航機場人員、導游、賓館服務人員、社區的衛生保健人員等,這種選擇性的培訓策略在某一群體雖能達到較好效果,但對于全民普及的目標而言效率太低。實際上,急救培訓能夠進學校,進社區就更好了,一些小學、中學、大中專院校基本上沒有開設急救課程,學生獲得急救知識途徑非常有限;開展以急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專項健康教育也是社區居民所需求的,如將他們作為普及急救知識的切入點,不僅能快速掌握,成為高危人群目擊者中有效的施救者,還能通過他們影響周圍人群,那樣整個社會人群急救普及率必將會有大幅提高。
(五)公眾急救培訓無章可循,急救行為無法可依
我國針對公眾急救的法律、制度缺乏或不完善。就培訓機構而言,對公眾急救培訓無章可循,培訓工作非常迷茫和無序,這是公眾急救培訓工作無法展開的主要原因;就公民而言,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中公眾和傷者急救和被救的責任、義務不明確,常有因法律界限不清而貽誤搶救時機或造成嚴重后果的案例發生],如見死不救、施救不當、傷者與施救者共亡、施救者被誣成肇事人等。調查數據顯示31.5%的警察和15.7%的高中畢業生因怕承擔法律責任而不愿施救。
三、總結
急救可以讓我們擁有與死神搶時間的能力,當生命處于急需被挽救的關鍵時刻,也許我們的援手能讓患者撐到救護車的到來。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提高公眾急救意識,創造更多學習機會,守護自己與他人的生命與健康。
參考文獻:
[1]蘆洲.我國公眾現場急救現狀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5.
[2]付芯.國內外公眾現場急救知識普及和培訓現狀[J].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5.
[3]樂茂興.創傷的現場急救與治療模式探討[J].中華創傷雜志,2010.